標籤:

信仰之旅

土遁了幾日,晚上回到了北京。作為一個不出門的宅男,這是十幾年來第一次非工作需要離開北京。至於去哪了,去了五台山,和一群善男信女。

雖然第一篇紅樓夢的論文說的就是禪宗,但我並不信任何教;之所以來五台山,只是想體驗一下這個具有千年IP的超級粉絲經濟(以上只是調侃,沒有大不敬之意)。整個旅途基本都可以概括為:吃齋飯,三點起來,各寺廟燒香拜佛,不同形式的捐功德。以往旅遊往往會聽到各種對團餐的抱怨,對購物引導的抱怨;但這次全過程當中,大家嚴格遵守不浪費一粒米的吃著羅漢齋,花800買旁邊只賣20的道具(我在著名的許願寺廟處按照最低標準花了300)。

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真心向佛,但在從小浸淫的文化面前,在極為完整圓滿的價值觀與形式感面前,在簡單落伍但嚴肅守序的商業模式面前,一切行為都發生得如此自然。我在網上看到不少文章諷刺信徒們的愚昧,但其實這和路人看死宅為信仰充值,我想沒什麼兩樣。很多時候,人都是靠精神欲求推動,外人看到的不過是表象。不過,沿途無數三步一拜朝山的信徒,與小村子巨大的經濟體系,形成微妙的參照。一家飯店的老闆告訴我,雖然每年只有旺季兩三個月生意好,但一年的租金仍要四十萬。

如果單純是為了做社會調查,沒必要跑那麼老遠,雍和宮即可體察;在寺廟裡觀看了僧人的生活和法事,讓我感覺到些許領悟,也許這才是收穫吧。莫非自己有點老了?不服老,固然好,但歲月從不「騙」人。

看僧侶們如理如法的行持,從過堂、走路、穿袍、搭衣、展具,似乎有點從茫然的狀態到慢慢的心生歡喜。每天出發以後,我就不再看手機,到晚上一看,若干陌生號碼,甚至還有的打了多次。但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不可錯過之事否?答案是沒有。

當手機被收起來,表面看起來像是從「有」到「無」,身邊一切放不下的東西都放下來了,到後來明白其實捨去的這個「有」,是讓我們產生負擔的有;而偶爾參悟的「無」,卻是讓我們充滿智慧的「有」。

從最開始的不習慣到習慣,妄念紛飛,到第二天心靈回歸於寧靜、安詳,才明白只要專註於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能把握好自己的這顆心,只有熄滅妄想才能減少煩惱。

雖然我做的工作談不上最為功利,但也算是「斤斤計較」之徒,但我個人的性格一直是與世無爭的那種,對很多事情不排斥也不主動接觸,盡量把時間留下來「做自己」,過著寧靜的宅男生活。

不過很多時候,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所以我想,不如偶爾出去外面走走,也許會有新的靈感。工作和休假是二元世界,如果每天工作只為休假,那當有一天不再需要工作時,接下來呢?因此,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使命感,這個使命不一定多偉大,但它可能是我們的生命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會幫助我們一點一滴累積能量。

我過去的旅行,通常都是公司組織,有個習慣,不拍照片,不留文字。但從去年開始,竟然開始留下記錄,可能和這兩年習慣了寫字有關。現在的我,工作依然等著,生活依然持續,但加上了一個使命感,就是把一個奇怪獃子的心聲通過不同的主題表達出來,也許有的是對於世界的理解,也許有的是心靈的獨白。唯一遺憾的是,因為多數時候是在手機上寫作,所以沒有辦法圖文並茂,更沒有辦法整理資料,但好處是表達速度可以和打字速度做到一致。這個微小的使命感或多或少改變了我的一些態度,從以往的完全消極被動變得略為主動。

對我而言,作品就是體驗生活的成果,你所看見的、感受到的都是生活中許多小細節的組成。當我發現,工作之餘還能夠貢獻自己的經驗,心情是愉悅的。因為愉悅,所以也樂於分享。?因為愉悅,所以享受生活。?因為愉悅,所以說不定未來會激發出更大的使命。

人的晚年,如果能像開悟之人般活得如此瀟洒自如,夫復何求?

推薦閱讀:

你二十歲的時候在幹嘛?
發同一個消息給男朋友和一異性朋友,異性朋友秒回而男朋友沒有是怎樣的體驗?
胃痛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致予吾愛十年

TAG: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