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讀史

  • 停止讀純粹的文學已有兩年了,不過,給孩子講的故事書,諸如THOMAS、卡梅拉之類的不在此類。如小說、散文、詩歌之類的東西,年少時可有不少的滋養,但卻也有個很大的副作用——讓人深陷虛妄的想像,滋生出無謂的感慨,而實際的智慧和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增長,或達到瓶頸之後幾乎無法增長。特別是人到壯年,時間的機會成本巨大,完全消費不起純文學的東西了。更何況,文學所能給予的精神上的滿足感,寫的好的歷史都能給,要懸疑?要恐怖?要矛盾?要激情?要忠誠?要背叛?要愛?要恨?要激揚文字?要如坐春風?史書里都有,而且更真實,更深刻,更冷,更酷。古代和當代的好的史學家,用他們闊達深刻的史學洞見搭配雄文妙筆的文學修飾,做成一盤盤珍饈美味,給靈魂下酒,讓我無法拒絕,日日貪杯,夜夜爛醉。

  • 但是,史書讀到一定程度,越發感覺文史不分家——文學的那些毛病史書都有,而且史書更富誤導性和危害性。

  • 為什麼要讀史?

  • 早有無數前輩給出過答案,所謂「讀史可以明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要達到「明智」「知興替」的效果,對史書和讀者的條件都挺苛刻,而且「明智」和「知興替」都是相對的,有局限的,而人的無知則是絕對的,人只能在若干方面領域範圍內富有智慧,富有洞察力和預見性,而在漫無邊際的其他領域痴痴獃獃或一無所知。

  • 那些「大名震宇宙,光焰萬丈長」的最為著名的史家,基本都不能以自己的智慧預測和改造未來,哪怕是在自己筆下擅長的政治領域,哪怕最起碼的「窮則獨善其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也做不到「知行合一」,在現實世界中嚴重匱乏洞察力和執行力。

  • 太史公無須贅述,「精神博大、靈肉卑微」,那真是一個悲情而又傷感的故事。

  • 班固一生,可謂「三不朽」,侍奉的也堪稱明君聖主。然而六十一歲時捲入竇憲謀反案,被公報私仇,受盡折辱之後,含冤死在獄中。雖然很快就「被平反」,已是人死不能復生。

  • 范曄是「No zuo no die」,既不能以自己所著《後漢書》為鑒,也不能以前輩班固為鑒,身為禁軍司令,參與謀反,甚至被指為主謀,事泄被誅,臨刑慨嘆:「可惜,滿腹經綸,葬身此地」,一同被誅殺的還有他的三個兒子。

  • 前三史的作者,堪稱傳統觀念中德才兼備的典型,前人所謂「苟余心之端直兮」,後人所謂「濯清漣而不妖」,大概形容他們再貼切不過。不可謂不睿智,不可謂不端直,但他們的才華和德操都不能拯救自己,一腐刑、一殺身、一滅門,結局一個比一個慘烈。

  • 斷送了自己的老二、自己的腦袋和自己兒子腦袋的「智慧」,也算真正的智慧?

  • 愛讀史又愛修史的蕭衍餓死了,「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復何恨!」

  • 愛讀史又愛藏史的蕭繹裝在麻袋裡悶死了,死前他瘋了,他縱火。

  • 愛讀史又愛修史的趙頊評價《通鑒》:「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他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媳即將經受《資治通鑒》里所從未描述過的折辱和痛苦。

  • 愛讀史又愛修史的弘曆看不到40年後的堅船利炮,也看不到110年後的孤兒寡母,他也縱火,他還對《四庫全書·史部》很滿意。

  • 愛讀史又愛評史的某人預言:「我死後,天下大亂,軍閥混戰」 。預言落空了,希望火化的他被人做成了標本,他的老婆被送進監獄然後死在那裡,一如他的另一個老婆。活著,保護不了他的妻子、兄弟和兒子;死後,保護不了妻子和侄子,這個孤獨的人的畫像和塑像被千萬信眾供奉並祈求保佑,多麼諷刺。

  • 史書里究竟有怎樣的魔咒?

  • 史書里有智慧不假,但也有愚蠢和弱點,弱點被人掐住,災難就來了。弱點似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但不僅僅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1、以紀傳體為正宗、編年體為支派的中國傳統史學,過多地注重了人物的褒貶,歷史著作中登場的人物,身上都帶著明顯、鮮明的標籤。這與人性的複雜性、多面性和持續發展性格格不入。

  • 2、忠奸理論和姦臣模式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常用方法,它具有掩護君主、掩護道統的特殊功能。孔子作《春秋》,所立「善善」「惡惡」的原則被史家普遍接受和運用,對歷史的表述和研究打著「以史為鑒」的旗號,在探究歷史的教訓時粗糙、簡陋、片面,指「因」為「果」,指「果」為「因」,甚至乾脆把具有相關性、甚至根本就沒有相關性的若干件事解釋為因果關係,構建的模型簡單而脫離實際,淪為服務當時「現實政治」的宣傳品。

  • 3、大量的「歷史研究」既缺乏應有的態度,也沒有嶄新的角度,更無科學的方法,似乎是在讚揚的高度或貶斥的力度上競賽,看誰捧得高,看誰罵得狠,看誰用詞新鮮。

  • 4、對歷史事實的分析,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傳統史學家傾注了太多個人的憤懣和希望。

  • 5、出於客觀或主觀的原因,對歷史事實實行有選擇的、局部的、片面的、有側重的描述,對一些關鍵問題一筆帶過、隻字不提或顛倒黑白。

  • 6、由於大多數歷史學家十分聰明, 他們能夠迅速發現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秘密,能夠掌握歷史運行的規律,但他們過於渴望追求真理,容易迷失在似是而非的模式之中,以至於被一些不正確的觀念誤導,他們熱切的想要捍衛什麼東西或者想要為什麼東西獻身,喪失了謹慎小心,把科學的懷疑精神拋到腦後。

  • 7、歷史學家沉醉在自己大腦里的世界、沉醉在書本里,他們並不真正理解歷史,因為他們本質上是靠在紙上書寫歷史生活的,而不是靠在和真實的,將要成為歷史的「當下」搏殺過活。一旦陷入與將要成為的「歷史」的真實的「當下」廝殺,他們往往一個回合就敗下陣來,如烈日下被拷打致死的「專攻明史四十年」的吳晗。

  • 8、站在既定立場, 然後用畢生所學去維護這個既定立場。比如,對蘇聯的崩潰,維護共產主義的史學家解釋為「放棄了黨的領導」,詆毀共產主義的史學家解釋為「僵化的一黨專政」。

  • 9、真正懂歷史的人也讀史書,但他們不太關心遣詞造句,不很在意所學的廣度,也不糾結於細枝末節,不考據,不抬杠,只關注「實用」。

  • 10、越是簡約實用的史書、約是有洞見和預見的史評,就越需要聯繫實際,就越深刻、尖銳,既不受目光短淺的群氓待見,也不受渴望維持統治的掌權者待見,就越難以作為「宣傳品」得到推廣,也很容易被作為「違禁品」受到鉗制。

  • 綜上,傳統意義上的史學名著,文學味濃烈, 是故事書、是宣傳冊,也是一面變了形的哈哈鏡。

  • 真正意義上的史書,我以為是《烏合之眾》《狂熱分子》《獨裁者手冊》《人類簡史》《賈志剛說春秋》《華彬講孫子》《自私的基因》……這些值得反覆閱讀。《光榮與夢想》《羅馬人的故事》《天朝的崩潰》《潛規則》《流血的仕途》……值得讀一兩遍。《夾邊》《太陽》等需了解一下讀幾篇,不可不看,不必多看。

  • 雖然還有很多有趣好看,也很有警示意義的好的歷史書,值得去讀,卻不太適合30多歲的我再去花大量精力去享受了。

  • 以有限的生命和血肉之軀,去享用故紙堆中無盡的往事、故事和樂趣,那是挑戰風車的唐吉坷德。

  • 停止讀史。不過,也許無法完全戒除。什麼時候煩躁、抑鬱、無聊得厲害,那就善待自己,去讀幾頁放縱放縱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對「景觀」保持警惕
我們到底在批判什麼?
如何批判「真理在大炮的射程範圍內」?
如何反駁父輩「天然的食物總是好的」的言論?
資本與符號資本

TAG:歷史 | 批判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