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候診法

三部九候診法,是一種全身性的診脈方法,亦稱「遍診法」。在《素問、三部九候論》篇中有詳細記載。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以候頭角之氣。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以候口齒之氣。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以候耳目之氣。

中部天:手太陰(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手陽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氣。

中部人:手少陰(神門穴)以候心。

下部天:足厥陰(五里或太沖穴)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陰(太溪穴)以候腎。

下部人;足太陰(箕門穴或沖陽穴)以候脾胃。

歷代醫家關於寸關尺的分配臟腑見解不同,據《素問·脈要精微論》:

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

後世大致以《內經》為根據,略有變更。《難經》以小腸、大腸分別配心,肺。以右腎為命門。《脈經》以三焦配右尺,張景岳則以膀胱大腸配左尺。以三焦、命門、小腸配右尺。《醫宗金鑒》則以右寸候胸中、肺,左寸候包絡、心;右關候胃、脾,左關候膽、肝;兩尺候兩腎,左尺配小腸、膀胱,右尺配大腸;又以三部分候三焦。

目前,一般臨床常用的是獨取寸口的診脈法,寸口脈即橈骨動脈,分為寸、關、尺三個部位,以撓骨小頭處為關部,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兩手寸關尺共六部分管臟腑。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三部脈共九候,合稱三部九候。

學說:左寸右寸左關右關左尺右尺

素問:心膻中肺胸中肝膈脾胃腎腹腎腹

難經:心小腸肺大腸肝膽脾胃腎膀胱腎三焦大小腸脈經心小腸肺大腸肝膽脾胃腎膀胱腎三焦

景岳:心心包肺膻中肝膽脾胃腎膀胱大腸腎命門三焦小腸金鑒心膻中肺胸中肝膽脾胃腎膀胱小腸腎大腸

以上各家學說,其分配五臟六腑,均以《內經》為根據。其分歧在於大小腸和三焦,三部系寸,關,尺,九候指浮、中、沉,各家意見一致,三部中,每部均有浮、中、沉,故稱為九侯。上部(寸部)主胸以上至頭部疾病,中部主膈以下至臍部疾病,下部主臍以下至足。

慢性蕁麻疹患者脈象以弱脈最多:弱脈>正常脈>滑脈>沉弱脈>細弱脈>沉脈>弦脈>弦滑脈>弦細。沉脈、滑脈、弦滑脈、細脈、緊脈主要分布於風濕熱蘊膚證;弱脈、沉弱脈、細弱脈主要分布於風濕熱蘊膚兼氣虛證和血虛風戀兼氣虛證;弦脈和弦細脈主要分布於肝經鬱熱證。


推薦閱讀:

TAG:蕁麻疹 | 慢性蕁麻疹 | 膽鹼能性蕁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