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書?終章
傍晚,房子裝修的工具比較吵,我跑到小區附近的花園打坐,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我是否應該把自己關於《Thiaoouba Prophecy》,或者準確說,《Abduction to the 9th Planet》的思考發到網上。 既然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解讀,我為何要這麼做? 當時同去見米歇的友人問:「關於這本書,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 米歇說:「讓人們讀到就行了,不需要再做什麼了。」(大意如此,我無法複述英文原文= =)
哦對了,說起這個,讓書免費是Tom的主意……友人這次去還專門幫米歇把電子版的書放在亞馬遜上賣(老爺子不太玩電腦手機什麼的),米歇也沒有表示這本書應當收0.01美元。
為書建官網是Tom的主意,編寫FAQ是Tom的主意,把書名改成海奧華預言是Tom的主意,在網站上放上地球以後地震越來越多的視頻是Tom的主意……米歇表示,這些行為有些他並不贊同,比如改名……
Tom的所作所為更像一個專門為了這本書而傳道的人。
而米歇呢?他完成了濤拉們和濤託付的任務,就藏了起來,不讓人找到他——友人之所以能找到他也是憑著一定的運氣……
原來我觀察Tom的做法,覺得自己也有「傳道」的「責任」,做了很多費力不討好的事,那時候盡量避免錢,翻譯好了書扔到百度網盤上免費讓人下載,然後遇到了很多沒讀懂就提問題(甚至噴)的人。 從那之後我把鏈接刪了,現實中可以推薦這本書的人反而多了起來。
這裡倒是可以講個好玩的事,去年有一次路過泰山,我騎著共享單車跑到泰山腳下,和泰山裡的存在心靈感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它們:你打算幫誰?
我: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報了幾個好友的名字後開始報網友名,這時,一個心靈感應發過來,翻譯成漢語是:
「如果緣分小到連現實名字都不知道,……,你可拉到(三聲)吧。」
我:= =
米歇沒有當一個「傳道者」,他在完成「信使」的任務後便安心過自己的日子去了。
選擇當「傳道者」的人是Tom。
我之前是受Tom影響比較大,可米歇看完我冥想後輝光的建議是和Tom的人生態度及生活方式不同的。
而我現在覺得米歇的說法更有道理——還有他的做法。
既然如此,我自然要把這幾年來逐漸培養起來自己習以為常的事情再重新審視一遍了。
將自己對書的理解,結合到老莊以及佛陀原本教導上,分享給他人,是否會造成拔苗助長?
我憑什麼覺得自己一定要做這件事情?為什麼不去好好活在當下,隨心一些?
如果虛擬世界裡一個人誤解了這本書,難道我就能打消對方的疑惑?
三年QQ群里群成員的水平也沒什麼變化呢,不然我為何退群。
我何必要去做這種讓自己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為了道的傳播?能受人尊敬?聚眾?斂財?
現在的「靈修」or「修行」類的文字,哪一個的動機不出此四樣?
就算是第一種,嗯,當時友人問了米歇至少兩次,書中寫到你返回地球時和濤交流,然後用了一個省略號,我就很不開心,你能不能給我們講講當時你們聊了啥?
米歇:「我拒絕!書中已有的內容就已經足夠了!」
嗯~
既然書中的內容已經足夠
既然這本書只需要讓人讀到就好
那麼可以再結合現實研究一下,我繼續做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
物質層面,錢權?
這個……真正不喜歡自己動腦子想要找個偶像寄託因而能交智商稅的人我都懶得搭理,我喜歡跟喜歡思考喜歡靠自己的人交流。
至於精神層面,擴大在網上的影響力,以便幫到更多的人?
首先,出名對我本身修行不利。
其次,我為什麼要有幫更多人的念頭?這個念頭本身就是一種向外求的傾向,而活著這件事,正確的道路,是要多向內看的。
畢竟
修行是一個內化的事情。
外在表現可以有很多種。然而,一般情況下,知道別人是個修行人,或者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修行人,都是因為「助人」。而高深的修行人更多是幫助眼前的,身邊的人,是治未病的,也基於此,他不會有什麼名氣為世人所知。所以夢蝶者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因而,真正好好生活的人甚至缺乏活著就是修行的認知,他身邊被幫的人也不會有和他相濡以沫的感覺。泉涸 魚相與處於陸
相呴以濕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 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推薦閱讀:
※怎麼用心靈觀察悲傷?
※悟道了以後幹什麼去,如何證道?
※求一個丹道法門?
※我師父說丨怎樣才能獲得快樂?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