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艾葉不僅可以吃,還能祛濕安眠殺菌!

中藥良方,內外兼施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葉,性苦、辛、溫,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痛、止血、安胎、止癢等功效。

它不僅可內服,還可外用,可謂 「內外兼施」 。

1止嘔止瀉

艾葉有溫經散寒之功。虛寒體質者,受寒濕之後出現關節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可以用艾葉與生薑、蘇葉、藿香等組方來治療。

2調經暖宮

中醫上,艾葉被譽為「女性的養生草」,能暖氣血而溫經脈,調養女性氣血最是有用。女性月經不調,多是體內氣血不調或者寒滯所致,這時艾葉就是最好的幫手。

艾葉還可以暖宮止痛,對於宮寒引起的婦科問題,如白帶過多、漏胎等調理之用。產後也可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3殺蟲止癢

艾蒿葉熬汁,然後稀釋兌水沐浴,或用艾葉搗汁外敷,可治皮膚瘙癢。

4安神助眠

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頭,還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

雨天艾灸,祛濕效果佳

認準四穴,時常灸灸

民間有雲「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的葯療功效可見一斑,除了用作中藥,用艾葉製成艾條,施以艾灸。

艾灸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等作用,特別適合養生。春雨潮濕天氣,經常艾灸以下四穴,可祛除體內濕邪,幫助預防各種疾病。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艾灸,可有效健脾化濕。

解溪穴: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註:以上各穴,每天艾灸10~15分鐘,以皮感溫熱不痛為宜。

有些人,不宜艾灸

艾灸,最適合陽虛、怕冷、體質虛弱者,比如胃寒、長久腹瀉;肢體怕冷、風濕性關節炎;氣管不好,老是咳痰;遺尿、遺精、陽痿等患者。

而對於陰虛陽亢、邪熱內盛的人,則不太適合。

譬如,高血壓患者證屬肝陽上亢,盲目艾灸反而會使血壓升高,越灸越暈;而糖尿病患者神經末梢感覺比較遲鈍,艾灸時要特別小心別燙傷了。

艾灸不僅要辨證,還要掌握穴位、火候、灸量、時間等。比方,艾灸離皮膚的最佳距離是3~5厘米;灸後6~8小時由於毛孔尚處於舒張狀態,故不能吹風、洗澡,以免邪氣入侵等。

艾葉泡腳,全身都暖了

中醫認為,寒從足下生。腳離心臟最遠,供血少且皮下脂肪薄,容易被寒濕侵襲,要定期浴足。《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寒氣升,泡腳驅寒,消百病。

以生薑切片,取3~5片,與艾葉、桂皮各20克一起煮水,用於泡腳,有助於驅寒祛濕、活絡氣血。

生薑可發散風寒,艾葉可溫經散寒,桂皮可補火助陽。雙腳泡在葯湯里,暖意流轉,全身都暖和起來。泡完之後,身體會放鬆不少,還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對於女性更是可以調養氣血,經期前用艾葉泡腳,可以緩解經期痛經等問題。

▼歡迎把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 公眾號:肉食達人 小程序:送一杯子


推薦閱讀:

紅酒中的褪黑素與酒精在睡眠質量上的博弈!紅酒到底是助眠的天使還是導致失眠的惡魔?
小寒與臘八粥
星爸爸食物搭配測評第二期
麻辣1+2辣椒面蘸水是怎麼做的?
這些饅頭的花樣吃法,原來樸實的饅頭君也有春天哦!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