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6歲腦癱娃行走吃力,這個手術讓其恢復正常!
一歲半的寶寶
剛學會跑和跳
正是不知疲倦展現活力的時候
但早產兒小林卻無法做到,一歲半仍不能扶著站起來,爸媽瞅著孩子這樣不正常,於是帶到醫院去看。檢查發現是
痙攣性腦性癱瘓
孩子腦癱,小林的父母沒有放棄他,一直帶著孩子做康復訓練。訓練一年後,兩歲半時,孩子終於可以開始行走。
現在小林已經6歲了,雖然康復訓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林的肢體運動功能,目前可以獨立行走,但走路時雙腿內收,雙膝關節屈曲,行走費力,容易疲勞,左側足尖著地,平衡差,雙踝關節活動度受限,康復訓練效果甚微。
常年的康復訓練,小林雖然有一定進步,但效果仍然有限。行走時雙腿動作形象不佳,更重要是活動受限,容易疲勞,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怎麼辦?為了進一步治療,小林父母帶著小林來到了深圳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精密地制定手術方案,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為小林在顯微鏡及電生理監測下實施了高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手術,手術非常成功。悉知,這個手術在廣東省尚屬首例。
術後患兒下肢肌張力已基本恢復正常,肌力無影響,目前小林正在康復訓練中。
腦性癱瘓是因大腦病變,(先天性發育缺陷、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外傷、感染)等引起運動障礙為主的疾患。
「以往只能進行康復治療。但因單純康復治療的局限性,很多患兒治療效果並不好,患兒行走等基本活動都不能保證,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深圳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乾說。
高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的「威力」為何那麼大呢?陳乾介紹,在手術過程中,高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會將脊神經後根分成多束,在高分辨的電生理儀監測下,用電刺激儀刺激每一束,然後根據電生理的監測結果,選擇性地切斷致病的脊神經後根,來降低患兒的肢體痙攣狀態。相比目前國內所做的一些SPR(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手術,此技術更加準確,對緩解肌張力更加有效,術後併發症少。
據介紹,脊神經後根是人體的感覺根,與肌張力有關,選擇性切除部分脊神經後根並不會影響患者的健康,反而會改善其運動功能。「腦癱患者肢體處於痙攣狀態,不能正常走路,就是肌張力太強,通過切斷部分脊神經後跟可緩解肌張力。」 陳乾說。高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為肢體矯形術及功能康復奠定了基礎,通過對脊髓神經的處理,全面調整患者的肌肉張力,使痙攣肌肉的肌張力盡量接近正常狀態,為其運動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創造成了條件。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人Peacock將SPR技術進一步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0年代SPR技術傳入國內,但由於當時受顯微技術和電生理監測技術的限制,手術效果欠佳,導致術後肌張力過低、痙攣解除不理想等併發症。2011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神經外科,陳乾進行了全面的學習、研究,掌握了SPR相關的技術,此次,與清華大學腦癱專家一道成功完成了小林的手術。
推薦閱讀:
TAG:腦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