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懸疑電影,連導演都不知道真相是什麼

如果說,日本當代還存在一個最接近大師的導演,那一定是是枝裕和。不少觀眾稱他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

他的作品多為家庭題材,《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記》等被大家熟知,有著細膩入微、深刻含蓄的影像風格。

這次是是枝裕和第一次登上中國的大熒幕,帶來了新作《第三度嫌疑人》,這也是他第一次在懸疑推理題材上的嘗試。

在開機之初,官方宣布的卡司陣容就讓觀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福山雅治,有著東野圭吾推理電影御用男主之稱,懸疑推理類型的電影對他而言不過駕輕就熟;役所廣司,日本世紀之交最具代表性的實力派男演員,也是整部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存在;廣瀨鈴,憑藉《海街日記》拿到最佳新人獎的98年女孩,出道五年便迅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女演員。

本以為這樣的陣容,會輕鬆拿下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然而該片在日本上映之後,卻出現了兩極分化嚴重的評價。

有一部分觀眾認為情節拖沓枯燥,非常失望;另一部分則認為這是導演又一次成功的嘗試,對人性的剖析十分到位。

截止到目前,豆瓣評分從6.5上升到了7.1,與導演往日8.5的水準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從定檔之初起,各大媒體便打著「是枝裕和第一部懸疑推理之作」的名號進行宣傳。然而所有對偵探推理感興趣的觀眾,在這部電影中完全得不到滿足,因為就推理部分而言,該片完全可以打不及格。

普通的懸疑片一開始是設計一個謎,再慢慢探求真相直至真相大白。但是枝裕和反其道而行,一開始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像是事實的結果,而隨著故事發展,真相卻越來越模糊。

是枝裕和在採訪中也表示了歉意:抱歉了各位觀眾,沒能給大家講清楚事件的真相。

換而言之,導演本就沒打算拍推理細節,因為連他本人在寫完劇本開拍之後,都不確定最後的真相究竟如何。

何為《第三度嫌疑人》?不是罪犯殺了三次人,而是面對一次殺人事件,嫌疑人交出了完全不同的三份口供。

第一次口供。

役所廣司扮演的犯罪嫌疑人涉嫌搶劫殺人。一開始,他對殺害工廠社長的罪名供認不諱。為了減刑,律師打算將其包裝成仇殺而不是搶劫來規避死刑。因為在日本,為錢殺人更嚴重。

第二次口供。

犯罪嫌疑人聲稱殺人是受到了社長夫人的指使,並提供了證據。得知這一消息的律師,想指控社長夫人為主犯,犯罪嫌疑人不過是生活所迫鋌而走險。

但就在這時候,被害人的女兒卻站了出來,稱犯罪嫌疑人殺人都是為了幫自己逃離父親的魔爪,因為她從14歲開始就一直遭受惡魔父親的性侵。

第三次口供。

得知被害人的女兒要出庭,犯罪嫌疑人直接推翻所有,聲稱自己從未殺人。

因為不斷地推翻口供,犯罪嫌疑人最終被法官判定為毫無悔改之意,判處了死刑。

直到電影結束,導演也沒告訴我們誰是真正殺害社長的兇手。反而拋出來一個問題:法庭上真的有真相和正義嗎?

犯罪嫌疑人為了生存,隱瞞真相,每次和律師面談說法都不一樣;

律師為了辯護,只搜集有利的證據,而非還原真相;

檢察官顧及自己的自尊,會堅持他指控的犯罪是真相;

法官維持原判,因為這樣能節省訴訟經費,也能按時完成 KPI ,不影響考核評價。

雖然立場不同,但大家為了各自的利益坐上了同一條船。法庭並不是伸張正義、探求真相的地方,只不過是審判人的場所。

是枝裕和在接受採訪中說道,他希望通過電影,跟大家傳達:「大家以為自己手上握有的真實,實際上是很曖昧的。」 就好像兩位律師深夜關於「盲人摸象」的對話:

大家所認為正確的,不過恰好是唾手可得的、片面的、不完整的、卻對自己足夠有利的。人是會說謊的動物,為了自身利益,就像犯罪嫌疑人一樣,一次次推翻證詞,讓人難辨真假。

片子一邊提出對司法的質疑,一邊在探討人性的黑洞。

30年前的日本,當時的輿論認為,犯罪是社會造成的,那些因為童年不幸,還有貧困等理由殺人的人,應當被酌情減刑,殺人者不應被判處死刑。

但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種人,生來是為了娛樂而殺人,像野獸一樣。他們就像空的容器,不存在憎恨,就可以殺了對方。死刑的存在是對那種「沒有被生下來才好的人」的有用制裁。

但死刑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死刑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司法審判者其實也是殺人者。是枝裕和在展示完人性黑洞之後又試圖回歸人文關懷。

犯罪者說出了一種被命運玩弄的無力感:

「我一直是那個被制裁的人

有一個像我一樣

玩弄他人生命的人在

我想對他說 不講理

父親母親沒做什麼錯事卻遭到不幸死去

我卻還活在這個世界上

與他們的意志無關

生命被挑選著

毫不講理地

他不是能自由地操控人的生命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產青春片里沒有青春?
東北衰退與復興,都在這部破案劇里
戰地1里有哪些載具?
《歡樂喜劇人》你認為那一期更好看?
K星異客到底說什麼,男主角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懸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