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想法當事實,我們有選擇的空間和自由—— 德春陪你聊情緒(二)
有個學生交作業,我批改的時候發現他第4題和第7題這兩個選擇題上面是空白的,但是答題卡上有答案。我的火蹭的一下子就上來。不完成作業、抄作業的,還反了你這個小兔崽子,前兩天我還在課堂大呼小叫不允許抄作業,你這是要挑戰嗎?越想越生氣,憤怒值從2、3分開始往上飆。冷靜、冷靜,沒有確切的證據不能把想法當事實,我決定還是要找孩子問問:
老師:你是怎麼做選擇題呀?你先做完題再塗卡,還是做一個塗一個?
學生:我做完再塗。
老師:你做完了再塗,為什麼第4題和第7題這兩題你試卷上空白,但答題卡上有答案?
學生:這兩題(思考一段時間),我是不會,最後看了看做的直接塗的,沒有往試卷上寫。
老師:你再給我個其他的理由證明,讓我相信你沒有抄作業的。
學生:老師,我真的沒有抄。
這個時候,我去拿答題卡去批,2分鐘成績就列印下來。全班40個學生,他做了個38名,他的確沒有抄——他如果抄的話,要比這個成績要高一些。 看著成績,然後我又鼓勵一會兒,讓他回教室。這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對題上沒有答案,但答題卡上有答案,有多種可能性:
①他抄別人的;
②他邊做題邊塗卡,看了題不寫就往上塗
③不會做,先空著,然後塗卡的時候,這兩道題邊做邊塗。
我是看到成績,然後選擇了相信這這孩子沒有抄作業。
情緒管理技術分享:走出思維陷阱的一種方法是正視思維,不把這些自動思維當真理,而是作為對情境的可能的解釋。如果將我個人在學習心理學這幾年中所得到的收穫和總結,就概括成為一句話的話,我會選擇這一句:「不要把想法當成事實」。一個方面,我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物理世界之中,另外一個方面,我們生活在一個頭腦建構世界之中。我們活著活著,就會慢慢的將二者重合。我們活著活著,就越來越相信自己的頭腦和經歷,相信自己的想法。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有存在感,也會對生活有掌控感。同時,這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我們會經常把想法就當成為是事實。
例如,「我孩子經常不刷牙」我們認為自己這樣的表達是一個事實。其實這是我們的一個想法和判斷。陳述事實的表達是這樣:「我的兒子一個星期刷三次牙。」「我的老師上課講話聲音很刺耳」我們向別人這樣表達,我們會認為我們在傳遞一個事實。其實,我們傳遞的是自己的想法和評價。陳述事實的表達是這樣的:「我的老師上課用50分貝的聲音在講話。」「我還沒有準備好寫這篇文章」,這是一個想法。陳述事實的表達是這樣的:我為寫這篇文章,構思了一個星期,用了兩天的時間查閱資料。
很不幸,社會的主流文化(即我們所接受的正統教育、我們所倡導的主流生活方式),會穿越千家萬戶的窗戶,將一種想法或觀點,牢牢的釘在我們的頭腦世界之中。而且,我們還會不自覺將這種思想和文化當是事實,傳遞給我們周圍的人。
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想過上不受情緒控制的生活,我們就必須覺醒:我們要學會觀察自己的想法,觀察自己的情緒。是想法和評價,而不是事實引起了我們的情緒。這句話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
當我告訴你,我的孩子兩歲半,他一個星期刷三次牙;我的老師他在給一群老年人進行講座,他用50分貝的聲音說話;情緒管理是我專業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我在這兒領域工作了十年,我為組織2000字的文章構思一個星期,用了兩天時間查閱資料。你現在會不會感到吃驚一些? 我們的大腦,它有一個特點——它會自動的根據自己的已有的內容和信息,去解釋和評價正在發生的事情。大腦這個特點在快速加工信息做出正確反應節約了時間,但是,也會讓我們生活在妄念之中,生活在貪嗔痴中而不自知。
我們的心理結構或頭腦世界到底符合不符合客觀現實世界?我個人的答案: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我只知道,每當我的頭腦產生一個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感覺,我會去向現實世界看一看,客觀檢驗一下它究竟是不是真實的,它的真實性到底有多高。絕大部分時間,當我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當我看到同一件事情還有更大背景在背後,當我看到對這件事情還有更多的想法和解釋的時候,我的憤怒、委屈、抱怨、指責、悲傷和抑鬱,常常會遠離我。真實從來都是會讓人感到很踏實的,真相從來都不會讓人感到可怕。使人感到痛苦的元兇,從來都是想法。
最後的提示和小結:「我看到一棵綠色的樹」,如果你感覺自己聽明白了這句話,其實你是懂了你自己的體驗,你懂了你自己的經歷。而如果你允許我描述一下我所看到那棵綠色的樹,我會告訴你:我看到一幅圖畫上有一棵綠樹。這幅圖片畫的是在火星沙丘和礫石間長著一棵綠樹。這是一位幼兒園孩子的作品。對自己的頭腦世界的所產生的、所擁有每一個想法,都當它就是想法而不是事實。這個想法對不對,好不好,需要接受觀察和檢驗的。不受想法的控制,是我們邁向管理情緒非常重要的一步。
作者:王德春
我們是心理諮詢師,我們可以和你一起改變你的生活,讓你的生活變得積極、喜悅
http://weixin.qq.com/r/iikVDXfEGiplrTNu93y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肩部穩定性——生活不是「挾刀揉手」
※高智能機器人是否有思維?
※七周數據分析:第一周數據分析思維篇
※你那麼多銀行卡密碼都一樣?其實密碼可以都不一樣,也根本不用記。
※量化思維,幫助你更好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