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藝術史(一):白眼的誕生

近年來,「白眼」似乎不是新鮮事;從宮斗劇中的傲視白眼、電視劇中的美人白眼、天后專輯的輕蔑白眼,和前陣子引發全民議政的鄙夷白眼,「白眼」這個幾乎專屬於女性的、難以忽視的微表情,突然獲得了高度重視。

一時之間,鋪天蓋地的「白眼」分析,涵蓋了心理活動、人際關係、社會網路、女性主義、青少年叛逆等層面,儘管議論分析深淺程度不一,但關於白眼,你想知道的或不想知道的,各專業領域的人才都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見解。

那麼,在漫漫藝術史長河中,曾出現什麼樣的「白眼」呢?

1. 西方藝術的淵源

西方藝術史淵源於公元前30000年舊石器時代的克羅馬農人洞窟藝術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愛琴文明等,這些時期的人物面部不是沒有五官的細緻描繪,就是沒有過多的表情。

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藝術代表:埃什南納(Eshnunna)方形廟宇中的膜拜者小雕像,約公元前2700年,石膏、貝殼及黑色石灰岩鑲嵌,伊拉克博物館,巴格達及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物館(Oriental Institute Museum),美國。

西方藝術在當時與宗教活動、模仿性儀式與集體認同息息相關,藝術也用於表現權力、財富和社會地位,創造這些形象的目的在於表徵統治者控制的無上權威。早期藝術的表現對象很少是關於個人的形體外觀和對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徵的塑造。例如威倫道夫女人石像不是一尊個人形象,而是再現人類群體的一種象徵性形象。

威倫道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出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的威倫道夫。約作於公元前2.8萬年至公元前2.5萬年之間,舊石器時代。該作品是舉世聞名的女性神鵰塑,被人們稱為"原始的維納斯",又叫"母神雕像"。作品強調體積感和重量感,具有單純化和抽象化的傾向,在雕塑史和人類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因此在這個時期,人物或不表現面部,或表情肅穆、虔誠祈禱,別說是白眼,任何錶情都不會進入當時的藝術領域。

《門考拉夫婦立像》,約公元前2600年,粘板岩雕刻,高約142 厘米,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埃及古王國第四王朝時期的一尊雙人立像,也是當時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劃的是埃及古王國第四王朝第五個法老門考拉和他的王妃 。

2. 古典時期:希臘風格

直到公元前500年的希臘-羅馬時代,也就是藝術史中的古典時期,愛欲糾葛的神話故事與富饒的雅典城邦生活,讓反映生活的藝術變得既奔放又精緻。那些8頭身到10頭身的大理石雕美男子,有著柔和的造型和流暢的曲線,似栩栩如生的溫暖生命,在表情上,也有了細緻的變化。

《雅典娜的誕生》,帕台農神廟東側山牆復原圖,復原品在雅典衛城博物館

希臘的時代精神是人本主義,即人類是一切事物尺度的判斷標準,也是他們的創作原則之一;其次是理想主義,表現在人物形象的作品上,排除了瑕疵和缺憾而使形象完美化;最後是理性主義,是永恆原則超越人類情感和人的生活中那些短暫的時刻。

《持矛者》(原像摹制像),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原像是希臘雕塑家伯克利雷托在公元前4世紀以銅為材料創作。持矛者的身體各部分比例都很精確:右腿部收緊而凸顯了頭部的線條;左足向後自然點地,而持矛的左手置於身體前側好像一個邊走邊休息的運動員。有人把他解讀為阿喀琉斯,代表年輕勇敢。

從帶著冷漠的表情的男性人物雕像,到安詳寧靜的雅典娜,人物的表情極大程度地生動了起來。尤其是有著親切感人、柔和秀美面容的女神《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羅馬時期的作家盧奇安曾讚譽道:「她微啟的唇邊和那和藹的微笑」、「雙目溫柔地凝視中,洋溢著清澈而歡快的神情」。

普拉克西特列斯,《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約公元前350年,大理石,高205厘米,梵蒂岡博物館。現存的希臘雕刻中第一件真人大小的女裸像。

這個帶有華麗的裝飾和顏色的雅典陶瓶,在美術史上非常著名,是由希臘陶瓶畫家創作的普羅納莫斯陶瓶(Pronomos Painters Name-Vase, c.410-c.390 B.C.E.),它的年代大約為公元前410年,發現於南義大利的魯沃(Ruvo),高約75公分。陶瓶上描繪了羊人劇(satyr play)的場景,演示了演員(拿著他們的面具)、合唱團和詩人,這個陶瓶被廣泛用於研究公元前400年雅典戲劇文化及其轉型。(羊人劇是一種古希臘形式的悲喜劇,類似精神上的滑稽諷刺滑稽戲。)

普羅納莫斯陶瓶Pronomos Painters name vase

希臘花瓶:雅典人和他們的形象Greek Vases: the Athenians and their images

放大細部照片《手舉假面具的演員》(Actors Holding Their Masks)展示了代表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兩位演員。 在此我們暫不討論他描述的戲劇細節以及考古或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僅關注他們的眼神:兩個面具都是往上看、表情吃驚,兩位演員的眼神和緩,有些微上吊。雖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白眼」,但已露出大部分眼白,在眼神的表現力上,已與以往大不相同了。

雖然我們可以粗略地說,這可能就是「白眼」的起源,但若回到希臘藝術對於理想主義的追求來看,這僅僅是"眼睛往上看"而已。希臘藝術中人被視為一個整體,頭部僅是富有表現力的多個部分之一,如果面部出現太豐富的情感,就會使整體失去平衡。雕像冷漠的面部表情和演員使用的假面具,其目的都是為了保持這種平衡,有助於突出對類型的表現,而不是對個體的表現,從而避免了個體或部分表現出過分激烈的情感而破壞了整體的和諧。

柏拉圖曾嚴格要求,藝術應該擺脫偶然、表現本質,避開無償、追尋永恆。因此「白眼」這樣的短暫、不理想的情緒,與希臘藝術追求超越瞬間即逝的情感,去捕捉永恆、本質和完整,有著本質上的格格不入,自然也就不應該出現在當時的藝術作品之中了。

雅典衛城

我們勉強算是找到了「白眼」源於希臘雅典,公元前400年左右,那麼,接下來「白眼」如何發展呢?且見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ART | 來自墳墓的詩

TAG:西方美術史 | 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