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的債權市場,只存在低風險和高風險,不存在中等風險的產品區間
文|江南憤青
2018.1.16
就我自己的理解,浙江的債權市場其實只能分為兩類。一類是銀行為代表的相對正規的高利貸, 另外一類就是非銀行高利貸。凡是銀行融資不了的客戶,所能進行的都是高利貸,當信託融資要至少高於15%、小貸融資成本在平均18%,典當融資要在25% ,民間融資成本至少在36%以上的生態環境下,浙江的企業並沒有太多的選擇。也就是說,如果進不了銀行融資通道,其實事實上就只能進行高利貸了,區別只是被誰給宰了的問題。這在浙江其實也是個悲哀的地方。
所以我說,從風險特徵上來看,事實上中國的債權市場,只存在低風險和高風險,不存在中等風險的產品區間。原因是中國的債券市場並不發達,無法大量在低風險區域解決的債權就都進入了風險較高的區域,甚至連銀行本身也成為了高風險債權的主要解決方。郭樹清上台,讓我看到一些希望,各地債券市場的建立,應該會逐步的改變這一風險結構特徵。目前大量高風險區域中的中等風險債權會逐步下移到中等風險區域之中,通過債券的方式進行融資,對浙江的企業而言,或許是個利好的消息,可能會成為破局的關鍵。其實在浙江,很多進入高風險區域的債權,本身並不是高風險的,但是卻會因為所處的區域而變成高風險,由於在高風險區域里遊盪的金融機構本身具備極高的風險收益,所以會推高這個區域里的企業融資的成本,從而推動這個區域的企業的風險高企。這種高企,不是因為他本身有高風險,而是因為外部的環境所產生的高風險。
舉例:一家企業,接受三年期的年化8-12%的利率的情況下是中等風險,但是如果接受短期的20%的利率,那就成了高風險。高利貸區域里的市場較為險惡,普遍的信息流通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不穩定,資金的借貸缺乏有效性,普遍無序,使得借入方很難有效安排和使用資金,從而無形中也推高了經營壓力。
事實上,目前高利貸的放貸機構,本身也在謀求轉型,高利貸是無法改變的商業形態,其生存有合理的生存邏輯,而且也將一直持續下去,但是長期的實踐證明以下兩種情形同時出現的高利貸,必然無法持續:固定成本的借貸行為匹配主動管理型的操作方式。
這裡解釋下,什麼叫主動管理:就是你把錢借給我,別來管我怎麼用。所以所謂固定成本的借貸行為匹配主動管理型的操作方式。就是你給我錢,我給你許諾一個利息,你別管我幹什麼用。這種借入固定利息的資金然後進行主動管理,基本上就意味著死亡是遲早的事情,主要的原因在於資金和項目之間的平衡很難,不能做到無縫對接。我們就拿吳英來舉例,一旦你以年息20%借入資金的時候,你必須每年收穫超過20%以上的收益才能保本,或許20%對某些商業奇才是可行的,但是項目和資金的匹配度是沒有那麼好的,中間會存在很多的時間沉沒成本。這段時間裡,你項目沒有找到,但是你的利息卻要不斷的支出,所以實際的成本必然要到20%以上,取決於實際投入項目的情況,那麼借入資金方的財務壓力是極大的,在這種壓力之下,你還必須留有足夠的流動性,來確保不斷的有人來贖回,所以你看上去你借入了一個億一年,但是你可能實際能用的資金只有五千萬的六個月,所以實際成本是多少呢?按照年化計算大概實際成本要高達80%,縱使你是天縱奇才,我想也做不到這個收益率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吳英這類一旦走上了固定收益的主動管理,是必死無疑的,界定為集資詐騙其實也是合理的。因為,她應該明確知道自己還不了這個錢還去借錢。所以對於那些信誓旦旦說能保證給你每年盈利20%以上的人,基本可以打入騙子一類。
其實,我自己是將固定利息超過15% 以上的主動管理型,基本都定義為非法集資。但是高利貸,還是有存在空間和形態的。他的合理的生存邏輯只有兩種,要麼就是項目管理型的固定成本資金,要麼就是不設定固定收益的主動管理型。在項目主導的情況下,收益可以跟項目鎖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無效資金成本沉澱,從而降低由於資金沉澱帶來的成本過高的風險。
其實,信託就是典型的項目管理型的固定收益類的高利貸形態。而不設置固定收益的主動管理型的高利貸,更像是一種股權投資行為,是一種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行為,由於是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從而使得高利貸的資金成本較低,因此可以操作的空間就更大,可投資的品種也就更加豐富,他所要體現的是良好的資產管理能力。
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可以理解是這種模式。某些主動管理型的私募債權基金也是這種模式。但是從長久的持續的經營角度考慮,由於項目管理型會因為一個項目的失敗,而影響單一項目的投資人,所以造成較大的衝擊,而主動管理型,可以在多個項目之間進行分散投資和平衡,從而減少某一項目失敗帶來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高利貸只有通過非固定收益的主動管理型才有持續存在的可能。
推薦閱讀:
TAG:債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