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寬恕的人,活得有多賺?
01
雨果的《悲慘世界》里,有一些橋段令我印象深刻。
貧窮工人冉阿讓看見姐姐的孩子餓得直哭,就去偷麵包,因此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
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
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無處可依,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
但是,出現了一個人,改變了冉阿讓的一生。
這個人是卞福汝主教,主教不僅收留了無處投靠的冉阿讓,而且還將冉阿讓偷走的銀器送給了他。
於是,這位未被監獄改造過來的老強盜,卻被主教感化,從此改過從善,一而再再而三地寬恕一直追捕他的冷血警察沙威,最後沙威因自慚而自殺。
他做了一系列好事,哪怕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也是以寬恕之心待人。甚至連一向誤解他的女兒女婿,最後也懂得了善的力量,請求他的寬恕。
監獄無法做到的事,主教用寬恕做到了。
《悲慘世界》里的這段故事讓我看到了寬恕的力量:
原來寬恕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人。甚至它能夠強大到,可以拉回在懸崖邊上掙扎的人。
02
叔本華說:
在這世界上生存,具備一定的預見能力和寬恕能力合乎我們爭取幸福的目的:
前者幫助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和損失,後者則為我們免除了人事紛爭和吵鬧。
就像成長詞典詞條《147:幸福》中所說:幸福是一種能力。
選擇寬恕,就是給自己爭取幸福。
一個人總是把別人的錯誤記錄在沙地上,這樣風一吹就會消失不見;同時他也把別人對自己的好刻在石頭上,這樣就永遠都不會忘記。
寬恕他人,可能不是因他們應該被寬恕,而是因為你值得擁有一份安寧祥和。
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因別人的過錯而保持憤怒,這其實折磨的是自己。
有人批評林肯對待政敵的態度:為什麼試圖要把他們變成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才對。
林肯回答:「難道我們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們與敵人成為朋友時,政敵早就不存在了。」
林肯兩度被選為美國總統,他消滅政敵的方法,就是將敵人變成朋友。
今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紀念館的牆壁上,刻著這樣的一句話:
「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所有人寬大仁愛。」
人際交往中,我們也可學習林肯的這一做法:
心懷善意,得饒人處且饒人,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與你對立的人要好。
03
有些人說,自己想做到寬恕,但並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寬恕,因為發自內心的寬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實的幸福》這本書中介紹了寬恕的五個步驟,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做到真實的寬恕:
①回憶:盡量以客觀的方式回憶傷痛,不要把對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艾。
②移情:從加害者的觀點來看為什麼他要傷害你,設想加害者會如何解釋他的行為。
③利他:這是個困難的步驟。告訴自己,寬恕加害者是為了他好,並且自己可以超越痛苦與報復。
④承諾:你可以把寬恕的意願告訴親近的人,或寫在日記本里,讓你的寬恕更具有儀式感,會更容易做到寬恕。
⑤保持寬恕之心:寬恕並不是把記憶抹掉,而是把記憶所掛的標籤換掉,提醒自己,你已經原諒了他。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很肉麻,很虛偽,但至少有8個研究已對這5個步驟進行過測驗,它們也都強調從客觀的立場去重寫那些悲傷的記憶,會更容易做到寬恕。
並且這些研究結果表明:
憤怒與緊張越少,樂觀和健康就越多;你越能寬恕,寬恕的良好效果就越明顯。
04
當然,寬恕這個詞,遠不如說得那麼簡單。
畢竟無度的寬恕,也意味著對罪惡和過錯的縱容。
寬恕需要仁慈之心,但不僅是仁慈,還包括智慧。
缺乏智慧的仁慈,也許會喚起一部分人的良知,但也可能會放縱惡行。
我們要堅持的,就是保持原則與底線,判斷寬恕的價值,寬恕可寬恕之人。
《教父》里說:生活本來就充滿不幸。要遺忘,要寬恕。
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它甚至有點可怕,我們註定會不斷地承受極多的痛苦和傷害。
但某一層面上,如果我們能夠在經受這些痛苦和傷害後,還願意選擇相信它將來可以變好,還願意心懷善念面向未來,就是最大的意義,亦是最令人感動的事。
也許就像《少年派》中說的一樣:到頭來,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地放下。
每一次寬恕過後,得到救贖的不僅是被你寬恕的人,還有你自己。
共勉。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何似,精讀主創。平凡生活中,有暗香盈袖。
本文原創首發於精讀微信公眾號(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更多終身學習者,更快成長,請關注精讀公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