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尾跡雲.學健身必須學點「科學學」(四)

上一篇我們講了在科學問題上,見證敘述,也就是個人的經驗不算數。但是健身領域,卻恰恰可以說是個人經驗泛濫成災的地方。

很多人都認為,這人練得好,那麼一定會練,其實這就是個人經驗,不能作為很好的參考。這個問題我講過,練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跟基因條件有關,一個人自然訓練能練到什麼程度,基本上更是「天註定」。

強大的安慰劑效應和人體的適應能力

安慰劑效應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簡單說,一種東西,一個人要是發自內心覺得它有效,真的可能就能感覺到效果。差不多就是所謂「信則靈」。

在科學哲學界有句話很有名,叫「在本世紀以前(20世紀),整個醫學史,只能說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

差不多還真是這樣。因為現代醫學的時間很短,人類面對疾病,發展出有明確療效的醫療方法的時間,悲觀一點說也就只有百多年。之前人們不得病嗎?得病。不看病嗎?當然看病,那些病是怎麼治好的?

一個是靠人體極其強大的自愈能力(就是我小標題里說的人體的適應能力),另一個就是靠安慰劑效應。

當然,這兩者的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所以過去人的平均壽命還是很短的。

我們有中醫,現在很多人覺得很荒唐,死蟲子也能治病?其實西方傳統醫學也一樣,當作葯的東西同樣匪夷所思。比如木乃伊粉、鱷魚糞、人的各種分泌物、動物牙齒骨骼,在那時候都被認為能「治病」的。

說來說去,過去人生病也有治好的,恐怕安慰劑效應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比如有數據說:安慰劑效應的有效率,抑鬱症治療中是29%,十二指腸潰瘍是36%,偏頭疼是29%,食道炎是27%。而且,還有人神奇的對安慰劑成癮,不吃就不行,劑量還越來越大。

時間的推移,也就是自愈能力,也是有些「藥物」有效的一個原因。吃一個禮拜某某葯病好了,其實不吃的話,有些病一個禮拜也自己好了。

健身方面也一樣,人體有很強的應激適應能力。比如以前不運動,突然做一定強度的有氧運動,肌肉蛋白質消耗的會比較多。但是這種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後,肌肉蛋白質氧化量就會減少,因為我們身體適應了,提高了蛋白質等的利用效率。

所以,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一個人一開始運動的時候掉肌肉掉的很明顯,後來吃了某種補充劑,發現掉的不明顯了,以為是補充劑的作用,實際上那不一定是補充劑有效,很可能就是人體適應了這種運動。

在這方面,即便是科學的實驗,也會出問題。比如有些實驗研究訓練組數對力量訓練效果的影響,設計的不好,找的實驗被試全是新手,但是做出來的結論給有經驗的運動員用,那可能就造成錯誤的指導。

我就相信真人驗證——鮮活性效應

人是更容易相信人,而不是客觀生硬的數據的,這屬於「鮮活性效應」。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我們是用情緒,而不是用理性來做決定的。

比如有個人,想用點肌酸,但是擔心副作用。然後找人查了一大堆文獻,都說肌酸挺安全的,才放心了,準備用。但是要這時候,來個朋友,說哎呀媽呀別提了,我吃肌酸吃的拉了一禮拜肚子,肌肉都掉沒了。

通常來說,這個人聽到朋友這麼一番話,十有八九馬上動搖。原來文獻上樣本人數加起來夠一萬了,實驗設計也嚴謹,數據分析也到位,頂不上身邊一個鮮活的例子(更何況他拉肚子到底是因為什麼誰說得清)。這就是鮮活性效應。

斯坦諾維奇(加拿大心理學家)講了個故事,說有個人,開車送朋友去機場坐飛機,朋友臨上飛機的時候,這人對朋友說,一路順利,保重啊,因為他覺得坐飛機挺不安全的。實際上,這句保重應該朋友跟他說。

因為汽車其實比飛機危險的多,他開車20公里回去路上出事兒的風險,比他朋友飛行750公里可能高出3倍。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汽車的風險,對飛行的風險特別敏感,因為飛行事故是很鮮活的新聞,有一起就了不得,全世界要吵吵好幾天。

偽科學就特別喜歡利用鮮活性效應(我以後賣課也要用,不然市場全讓偽科學佔領了),偽科學不太喜歡講數據,而是喜歡對鮮活的實例大肆渲染。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好多偽科學的養生書或者減肥書,一個案例接一個案例,全是案例,跟故事會似的。正經好的研究數據沒幾個。

下面這是美國眾議院老齡化問題委員會引述的一套指南,用來辨別藥品推銷員的忽悠。

我們能看到,這類推銷,做廣告都是用個案和「滿意患者故事」。

看過阿特金斯的書的人可能會發現,這5條簡直就是在說阿特金斯的書。實際上這類偽科學都是一個路子。

我們特別注意下第5條。很多偽科學傳播者有個特點,學術圈他不敢露頭,但是會直接沖老百姓下手。因為學術圈偽科學是呆不住的,有人說學術腐敗,學術腐敗也是有底線的,還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但是老百姓懂什麼,特好騙,怎麼說怎麼信。所以這些人就直接面對老百姓,繞開學術界。但是你繞開學術界要有個理由啊,那麼就是陰謀論唄,說學術界對他的最新研究羨慕嫉妒恨,迫害他打擊他如何如何。比如阿特金斯就找過類似的理由。對於這種說辭,很多老百姓還就真信了。

學術這東西是公開的,總的來說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可能低碳水明明好,證據確鑿,但你的研究結果學術界就不給發,然後全世界各國營養學權威指南集體反對低碳水,倡導均衡飲食,那怎麼可能。

況且,營養學領域如果有一種觀點,幾乎不可能只有你一個團隊在研究。就拿低碳水來說,全世界範圍內多少研究團隊都在做,這東西要是好,那麼多研究也不可能都被壓制。

好了閑話不說,這是說鮮活性效應。我們健身人群,在平時收集信息的時候,應該刻意的去養成相信科學數據,少相信個人案例的習慣,儘可能不要中鮮活性效應的招。進化設計我們是特別容易被鮮活性效應左右,但是我們應該適當用理智去「對抗」,做最正確的,而不是最舒服的選擇。


推薦閱讀:

如何減肥最有效最健康?
健身13個月,除了體脂降低7個點,還改變了什麼?
蛋白質粉不會傷腎更不是激素,請不要過度妖魔化!
女性早上這麼做,可以讓您在日常上就能輕鬆減肥!
怪|餓死不瘦,吃飽了狂掉秤?原來身體里是這樣啦

TAG:健身 | 減肥 | 營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