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始也簡,將必也巨——身世離奇的加拿大「怪樓」

在蒙特利爾的著名旅遊地「老港」遊覽時,許多人都會注意到河對岸的一幢奇形怪狀的建築。

有人會脫口而出:蒙特利爾也有貧民窟?

也有好聽的比喻:看啊,那是集裝箱嗎?還是樂高建築?

不知者莫怪。老吳第一眼看到這個怪傢伙時,也不明所以。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它好怪。

這個奇怪的建築,卻有著詩意的名號——「棲息地67號」( 「Habitat 67」)。現在的它,是百萬富翁們聚集的家園。而當年的它,身世曲折離奇……

從老港可以清楚地遠眺67號

世博會前,政府想造個樣板房

為什麼叫67號?很簡單,它出生在1967年。那一年,蒙特利爾世博會成功舉行。

這個「成功」絕非臉上貼金,那屆世博會真的是聲勢浩大,有人稱之為「空前絕後」,因為參觀人次達到5000萬人。當時整個加拿大才不過區區2000萬人。可惜讚歎者錯估了未來趨勢,斗轉星移之後,大阪、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次分別超過了6000萬、7000萬呢。

「絕後」自然沒做到,不過「空前」也殊為不易。

世博會上人頭攢動

上世紀60年代的加拿大,人均GDP位居世界前五,工農業發展也漸出色。作為加拿大建國一百周年紀念慶典的一部分,1967年的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是這座後起城市的驕傲。也正是因為辦了世博會,蒙特利爾才從一個區域性大都市正式步入國際大都市的行列。

承辦世博會被視作一次歷史的機遇,蒙特利爾簡直就像一個甩開膀子的大小夥子,渾身充滿了熱情和精力。一口氣新修了地鐵,在市中心建起了高樓大廈,好一副要錢有錢,要地給地意氣風發的樣子。

政府也一直在考慮怎麼將世博會辦得與眾不同,賦予它真正的歷史意義。咖啡一喝,研討會一開,主意就來了:我們世博會的口號是「人與世界」。那我們可不可以造個樣板房出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個房子要節電、節能,節地、節錢,還要讓人們住得更舒服。

換句話說,當局決定建造一個新型住宅小區,展示現代城市房屋經濟、生態、環保的發展趨勢。

消息甫一放出,各路大俠蠢蠢欲動摩拳擦掌,而彼時一個23歲的毛頭小伙不知道,政府的這則徵集令即將改變他一生的命運。

麥吉爾的畢業生奉上天真之作

小夥子名叫薩夫迪(Safdie Moshe),加拿大籍以色列裔建築師,1938年7月14日出生於以色列(此文看來是道賀薩先生80高壽之作啦)。1955年,他在家鄉經過了初等教育後遷居加拿大。

薩夫迪

這個麥吉爾大學建築學院的高材生(麥大不光醫學院出名哦),初出茅廬後在一間設計事務所工作,空懷一腔設計理念卻苦於沒有代表作品。

機會總是青睞擁有好導師的年輕人。有一天,麥大的前導師桑迪建議薩夫迪可以嘗試向蒙特利爾世博會組委會提交設計,大迪還給小迪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信。薩夫迪也敏銳地感覺,自己當年在大學裡潛心摸索的畢業設計恰好與世博會的主題心心相映吶。(他的畢業作品可以直譯為「病態的城市生活:一個三維的模塊化建築系統)。

初出茅廬就是搞大手筆啊

於是,投稿!反正不要報名費。

誰都知道,這麼大的一次盛會舉行「招投標」,誰都想要抓住機會展現平生所學。組委會收到的設計稿能少嗎?更別說其中囊括了諸多設計界的才俊、大拿。論資排輩的話,薩夫迪估計只能在倒數之列。

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總會有好夢。

千挑萬選之後,組委會誰都沒瞧上,卻一眼看中了自家城裡大學培養出來的青年小伙薩夫迪的創意。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加拿大聯邦政府還真就為薩夫迪提供了專門經費去建造他的設計。就這樣,令所有建築師夢寐以求的機會落到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身上。加拿大政府當年還有更遠大的目標,就是讓薩夫迪的設計全球複製,奉獻全人類。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足以被模仿的全新的社會住房模式。

薩夫迪曾把「棲息地67」稱為「年輕時的天真之作」。按照老吳的猜測,他的意思大概有兩層:其一,作品還不成熟。其二,年輕時的天馬行空、「膽大妄為」一去不返嘍。正如薩夫迪常常佩服自己當年的倔強和堅持。「如果沒有初生牛犢的那份勁頭,恐怕『棲息地67』到現在也只是紙上談兵。」

現在想來,天真確實是件頂級奢侈品。

無論哪個時代,都會對天真另眼相看。

因為缺錢,1000個立方塊削減到158個

薩夫迪最初的夢想不過想要建造價格低廉、形態新穎、功能齊全的大眾公寓,為此專門選擇了流水線上生產的工業預製構件以降低造價。

然而,事與願違,工程開始不久,由於不規則的造型,它的價格仍遠遠超過預算。這座當屆世博會最吸引人的場館直至世博會開幕當天仍未完工。薩夫迪後來坦言,這是時代的技術發展尚未能夠與他的宏偉建築方法同步所致。換句話說,我只管設計,技術條件跟不上我也無能為力啊。

那首歌怎麼唱的來著?「如果夢想不曾墜落懸崖千鈞一髮,又怎會曉得執著的人,擁有隱形翅膀。」

隱形嘛就是隱開支吧。薩夫迪在重重壓力下,為保證小區能在世博會亮相,不得不將設計稿上的1000個住宅單元削減到158個——於是,美妙的空中商店不見了,理想中的學校也被取消了。只能默默地和設施齊全的「花園村莊」saybyebye,「67號」終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型住宅樣板建築。

但無論如何,作始也簡,將必也巨!瘦身的「村莊」還是比普通住宅樓大。整個「67號」最終由三個獨立的公寓群組成,共有158套公寓縱橫疊加,每一個矩形模塊都會在另一個矩形上縱橫交錯,從遠處看,就像是一堆紙箱堆積而成,但其實採用的是模數的大膽設計,將所有的房間組成了不規則的立方體。

「67號」曾被認為是野獸派代表

問世不久,「67號」這個十多層樓的複合體曾被認為是野獸派建築運動的代表之一(野獸主義也是建築風格的一種,特點是展示未經裝飾的巨大構件。)野獸派公寓樓和美術館還被普遍視為陰鬱而缺乏人性的混凝土怪物。

對此,薩夫迪至今不認同!其一直聲稱「67號」平滑的混凝土完成,實際上是對抗野獸派主義的反應。他的「67號」一直試圖平衡這些冰冷的幾何體與生活和自然之間的對話。棲息地儘可能地將自然環境與建築設計本身結合在一起,為居住在此的人們帶來「天堂」的感覺。

《小王子》的作者帶來靈感?

無論怎樣,「67號」終究在波折之後誕生。回報給薩夫迪的是:出道即巔峰!這個「樣板房」徹底奠定了薩夫迪在設計界的江湖地位。更多人從這個設計理念中,感悟到了新型住宅的內涵:探索人類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棲息生活的土地。

有人直言,薩夫迪的設計理念來源於法國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的著作《人類的土地(Terre deshommes)》。這個作家的名字咋那麼熟悉呢?是的,他就是一生致力于飛行事業,又一不小心創作出 「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最佳書籍」《小王子》的作者。

作為未來住宅的DNA模型,更有評論家讚譽「棲息地」看起來像完美的太空時代的家。它完全符合世博會對創造公正、持續繁榮國家的技術信念。

當年,不管加拿大總理還是各級官員,只要帶著國際友人參觀眾世博展館時,都會把大手一揮指向「67號」,痛快直言:有人說我們加拿大沒有拿得出手的東東,讓他們來瞧瞧這個大傢伙吧!

時至今日,人們會幻想,當年如果政府有錢,真的讓1000個單元都能施工建立,這場建築革命下的藝術品會呈現一副怎麼樣的圖景?

罷了!世上沒有後悔葯,缺陷也是一種美麗。

從漏水民宅變身富翁之家

薩夫迪在其後的職業生涯中,創造了諸如聞名世界的新加坡金沙酒店的懸空無邊泳池等經典大作,這些都足以延續他的光榮與夢想,同時讓人們看到了「67號」未竟的影子。

金沙酒店聞名遐邇

談到自己的設計理念,薩夫迪在時隔50年後的一次TED演講中動情地說:建築需要更深刻的含義。我也希望入住「棲息地67」。從我的房間向窗外望去,一面是花園,一面是流動的觀賞河景,還有一面是熙熙攘攘的城市,人們各自忙碌,這套住宅可以望見人世間的百態。

薩先生的許多作品都像是在延續當年的「67號」

事實上,世博會之後。「67號」仍然命運多舛。

1970年代早期,全球陷入經濟低迷,石油危機日益凸顯,美元與黃金脫鉤,越戰爆發……這座混凝土建築經常需要維修,但是政府也要縮緊腰包,投入這種項目的資金也乾涸了。

一位曾在這裡住了三年的住戶表示,因為當時自己哮喘愈發嚴重,飼養的寵物貓還死了,所以最後搬離了這裡。「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這裡的確非常了不起。但這裡經常漏水,黴菌也會滲入通風系統,孢子被吹得到處都是。」

某段時期,這棟建築被人們視作既怪又窮的象徵。

一切的轉變,發生在1986年——政府再也不願背著沉重的經濟包袱,最後索性在1986年以1000萬美元賣給了一個商人。

而後者也是精明有加,立即將其出售給原來的租戶們。據報道,那些租戶總計向這個商人PierreHeafey支付了約合1140萬美元。一買一賣一轉手,只用了不到一個月,這哥們就賺了140萬美元的利潤。

反正,最後皆大歡喜,三贏。

接下去,隨著人們對67號價值的重新認定。尤其是有實力的買家入住後,他們會將其中單元的內部修繕設計一新,改天換地。一些老住戶很反感,認為他們在破壞棲息地原來的和諧理念。

但現實比浪漫更美好。良性循環產生了,越來越多經濟實力雄厚並珍惜它特殊價值的購房者選擇搬進這裡。

住戶們在裡面進行二次開發,終於眾志成城打造出一個烏托邦式的家園。Habitat 67由原來的樣板樓陡然變成望塵莫及的高檔社區。隨著時代發展,即便從現代居住學而言,棲息地也不惶多讓是個極好的居住場所。房東們從媒體界、電影界的大腕到前聯邦內閣成員、藝術品交易商。

面對河對岸靚麗的天際線和聖勞倫斯河急流和私家花園的景色,如今的67號怎麼看怎麼值錢啊。

67號的內部已經今非昔比

棲息地現在已經演變成富人的領地,有人稱之為巨大的諷刺。

當然,在所有加拿大人眼裡,這個充滿歷史感和故事的地方是讓他們引以為豪的地方,更是寶貴的歷史遺產。魁北克政府也適時地在新世紀授予這棟建築以歷史文化遺產的稱號。如今,這裡的公寓房間經常會被列在蘇富比拍賣行的清單上。這些公寓很多都連接了2到3個立方塊,形成了擁有多個露台和多種景緻的龐大住宅,價格絕對不菲。

50年過後,不得不承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棲息地都是一個經典。經典才能永恆。50年前的其他世博場館都不在了,只有它和原先的美國館還越夜越精彩。

薩夫迪的「給每個人一座花園」的想法現在看來仍然很了不起。如今他還活躍在建築界,和中國也多有業務往來。許多開發商以能請到他為榮耀。薩夫迪也是榮譽等身,加拿大、美國、以色列等許多國家政府都曾頒發給他頂尖的設計大獎。

薩夫迪自年輕時代起便走遍全球,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傑作。但若問他哪個才是他的最愛。俺想,一定還是蒙村的67號棲息地。

浮生如夢,夢亦非夢!它讓他一戰成名,它寄託著一個青年設計師的青蔥歲月。

薩夫迪為此曾做過一首小詩,結語是:If we seek truth ,we shall find Beauty。(如果我們追尋真理,我們當會發現美。)

這句話,很人文,不太怪。

The End

更多好文 歡迎關注 蒙村老吳 公眾微信號

讓加拿大生活多一絲樂趣

推薦閱讀:

TAG:加拿大 | 魁北克省 | 蒙特利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