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詩也讀人,讀過這兩首,才知道杜甫人品有多好!

到成都的第二天,去了杜甫草堂。

  

詩人馮至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有多少人知道,杜甫是出生於河南鞏縣,病故於由潭州到岳州的船上。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只是他在安史之亂後飄泊輾轉中的一個流寓之所。他兩度居住於此,度過了他人生中短暫的一段寧靜時光。

  

當年那個草堂,如今已增建保護,成了川人最自豪的景點之一,淡季也是遊人如織。農曆八月底,四下溢著桂花香,草堂景區里竹子青翠,大樹參天。

  

親眼目睹茅屋故居後,百感交集。一千多年前的八月,就是在這裡,杜甫寫下了振聾發聵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那個凄風苦雨的濕冷秋夜裡,年近五旬的杜甫輾轉難眠。「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飄泊多年,本就睡眠愈少,屋破偏逢連夜雨,冷冷的雨腳,打濕的何止床頭,每一滴都打在他心上,他輾轉反側,徹夜不得安寧。

  

那個曾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杜甫,此刻蝸居於一間茅屋,受盡饑寒苦楚。這混濁的世道,已經連一處茅屋的清凈都不給他了。

  

曾經,年輕的杜甫心懷天地,「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後來,觸目皆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有心事君撫民,卻屢屢碰壁,憂心如焚,惆悵難述。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也許在杜甫眼裡,廣廈,是社稷,是朝局。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是社稷穩固,是朝局清明,是天下寒士有立足之地,是萬千「構廈」的棟樑之才有用武之處。只要能有這麼一天,他受的苦又算什麼呢?

  

有過痛苦,方知眾生皆苦。杜甫的溫厚心腸,並未因自己受的苦而改變,反而是悲憫之情與日俱增。

  

家裡種了棗樹,鄰居來打棗吃,杜甫從不阻攔,他知道,這個孤苦無依的婦人一定是太餓了。後來搬了家,在得知新住戶吳郎給院子加築籬笆牆後,他寫下《又呈吳郎》,言辭懇切,「如果不是窮困,她不會來打別人家的棗,她為此戰戰兢兢,所以不但不要阻攔,還要與她親善」。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一句更是直接點明殘酷的社會現狀,由小及大,由己及人,苦口婆心只為勸吳郎給婦人一條活路。

  

木心曾說——「佩服,總不及感動好;感動中已有了佩服,佩服中有感動嗎,常常是沒有的。」

  

浩瀚古今篇章里,不乏讓人佩服的好詩,而杜甫的詩,是能讓人感動的。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文人墨客甚多,但字字涼入骨卻心腸溫厚如斯的,只有杜甫一個。

年少時喜歡李白的疏狂不羈,李商隱的幽婉穠麗,後來年歲漸長,又羨慕王維的恬淡超脫,再後來,於李賀的冷厲奇詭中驚醒,觸目驚心。

唯有杜甫的詩,不敢輕易拿起,亦不敢輕易放下。不是杜甫的詩太厚重,是我的生命太單薄。


推薦閱讀:

杜甫被稱為詩聖是否言過其實?
請腦補「李白和杜甫的一天」。?
詠懷古迹和秋興八首哪組詩的整體質量高一些?
杜甫的《絕句》描繪出了怎樣的情境?
杜甫的《月夜》感人在哪裡?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