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死亡教育,設臨終關懷,他們說:擁抱死亡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探望日,一個個身穿著紅色馬甲背心的志願者腳步輕輕地走進了病房裡。

這裡的空氣里有一股濃濃的藥水味。正在床上躺著的,是幾個癌症晚期的患者,因為高昂的醫藥費和痛苦的治療過程,他們已經放棄了放射性的治療,也就是說,他們時日無多。

屋子裡時不時有幾個看護走進來,詢問一下病人的情況,打幾劑止痛針,術語里把這稱為「姑息治療」,主要是為無法根治的癌症患者,緩解癥狀,減輕痛苦。

不過志願者的出現,給這裡的沉悶的氣息帶來了一些變化。他們很自然地坐到了病床邊,給病人講故事,用紙筆和病人聊天,或者什麼都不做,就輕輕握著病人的手。

臨走時有位病人一次次地說道,「下周一定也要來啊。」志願者點了點頭,身上的那件紅色馬甲背心胸前印著幾個白色加粗的字,「紅房子」

這是廣州的一個社工服務中心,而這些志願者正在參與的,正是其下一個叫「死亡教育,臨終心靈呵護行動」的項目。

(二)

「在中國傳統教育和人們的潛意識當中,死亡都是一件很讓人避諱的事情。」正在說這話的,是紅房子社工服務中心的創始人兼理事長,周敏華。在公益圈裡,她稱呼自己為雨晴--雨過天晴。

最讓雨晴感觸深刻的是她曾陪伴過的一位媽媽,當時她已經是乳腺癌晚期,為了照料她,丈夫和女兒每天輪流在病房裡陪著。

讓人很不解的是,她總是靜不下來,不是熱了,就是渴了,煩躁的要命,志願者前去陪伴她的兩個小時,是父女倆唯一可以休息的時候。

「我們去到那裡陪她聊天,她已經不大願意說話了,我們就一直安靜的陪著她,偶爾和會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 雨晴說。突然有一天,媽媽示意要紙筆,「我很怕死。」她這樣寫道。

雨晴當時有些懵,停了一會,用筆寫道:「我也怕死,我們都會死。」

「我不想死。」媽媽又寫道。

握著她枯瘦的手,雨晴慢慢湊到她的耳邊,輕輕地說「別怕,有我們陪著您!」。然後,她又用筆寫了一遍。

媽媽不說話了,默默地放下紙,說要睡一會。後來她安靜地睡了一小時。幾天之後,雨晴收到了她女兒的簡訊說,「我媽媽走了,走得很安詳。」

後來她才知道,病人一家人之前一直都在避談死亡這個話題。它就像是一張罩住了他們的紙,誰都知道,卻沒有人去捅破。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媽媽才顯得非常急躁不安,因為人越忌諱死亡,對它越一無所知,恐懼就會越大。但是因為有人一起面對,她便有更多勇氣去面對。

(三)

在國外,父母就從來不會拒絕和孩子聊「死亡」:不管是寵物,親人,朋友,任何生命,都是會逝去的。

又比如我們的鄰國日本,也不忌諱把「死亡」搬上大屏幕,《入殮師》、《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東京塔》,優秀的作品層出不窮。他們把死亡比作盛開即凋落的櫻花,悲壯而美麗。

由此培養起來的對「死亡」的態度,不僅僅能夠幫助孩子以後再次面對類似問題,也會讓孩子將來在處理財物丟失、戀人分離、升遷失敗等問題時,更加從容,更加淡然。因為從另一個角度講,它們的中心思想,都與「斷舍離」有關。

這也是為什麼,雨晴堅持要向社會公眾開展「死亡教育」的原因。那是每兩周一期的講座,每次,他們都會邀請到一些在「死亡」話題上有思考的學者來分享。

他們講的內容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沉重,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很酷。

「人一出生,最終的目的就是死亡!」

「喜歡極限運動的人,都是會找『死的樂趣』的人。」

「今天我們講「死」,是讓我們更好的「生」。當未知成為有知,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掌控感一些,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才會慢慢的抵消掉一些,我們也能過好這一輩子。」

讓她感到高興的是,「死亡教育」講座的上座率一直都很高,即使是遇上大風大雨的天氣,80%還是沒有問題。許多聽眾去了一次後就會想去第二次,或者拉上身邊的朋友。大家對於死亡的態度,正慢慢從以前的「封閉」走出來。

(四)

如果說「死亡教育」只是聽,那麼臨終關懷行動,則會讓志願者在實踐中,產生更多對死亡的思考。

張明義是多次參加臨終關懷行動的志願者。他就曾陪伴過一個老人家,無法正常進食,需要通過塑料管把營養輸入到身體里。

老人家覺得管道弄得他很不舒服,悄悄拜託張明義把他拔掉,當然是受到了明義的拒絕。於是老人家很生他的氣,大聲讓他走。

明義覺得很傷心,不是因為委屈,而是因為內心裡湧上來的無力感:自己到這裡陪伴老人家,最後卻連他的一點點請求都幫助不了,還是無法緩解他的痛苦。

但是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紅房子里一些老師的心理培訓輔導,他漸漸領悟到了一個道理——人,是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的。

他也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就算生活讓我感到無力,我也願意和這種無力感在一起共存,分擔人們的無力感。」

於是,在坦然接受這一點後,他克服了內心的無力感,又自然而然開始想,那麼這樣的情況下,我又可以做些什麼,讓老人家覺得開心呢?

所以有時候,他會盡量幫助他們實現些小願望,比如帶一顆家鄉味道的椰子糖,給他們唱一首歌,幫他們寫一張明信片...

陪伴者身體狀況的好轉,心情的愉悅,也是對志願者莫大的鼓舞,「用積極樂觀的心去看待生命,用愛去填充生命,奇蹟就會發生,陽光會灑滿人生。」

(五)

「真正的勇敢,是敢於直面真實的自己。」

從面向大眾的死亡教育,到組織志願者進行臨終關懷,從對志願者進行事前培訓,事後心理輔導,再到將來將習得的經驗、方法總結成冊,與社會分享,雨晴對於他們未來的工作,充滿期盼,或許在將來,我們還會在中學生的課堂上,看到「死亡教育」的身影。


推薦閱讀:

建魚行動公益-國際罕見病日10周年發布會
熊乃瑾做過哪些公益活動?
普助公益志願者的故事——周鳳義
德慷慧攜手雨花齋翻開公益新篇章

TAG:社會人文 | 公益活動 | 公益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