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東西、膽子小、撒謊……寶寶究竟怎麼了?

早晨還迷迷糊糊時,兒子和往常一樣「殺」入了我們的房間,背後是我媽的叫喊聲,「媽媽感冒呢,媽媽還在睡覺」。我假寐等著他爬到大床上翻來滾去,或者直接扒開我的眼,可是好意外,小傢伙半天都沒個動靜。

睜開眼,他正趴在床邊瞅著我呢,見我醒來,他笑了,露出招牌的小梨窩,歪著腦袋逗趣地說,「媽媽,多喝水不感冒。」還在念叨著,他轉身出了房間,再出現時,手裡小心翼翼地端著我的水杯……

25個月的男孩原來可以那麼溫柔和貼心了。原來在我和他平時的交流和互動中,他已經悄然接受了我傳遞的信息,掌握了我告訴過他的一些相處方式。

別以為他小,其實他一直在學習,試著去理解整個世界;別以為我們大什麼都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連眼前的這個小傢伙都沒有認真了解過。

前陣子某天晚飯後,大家聊得正歡時,兒子卻在一邊把沙發上所有的書和玩具都扔到了地上。「你幹嘛呀?」我脫口而出,兒子沒有搭理,轉身去摔別的東西。我有點生氣,正要發作,先生已經捏住了他的小手,「不能扔」。見兒子使勁掙扎,氣鼓鼓憋紅了臉,我突然覺察到了什麼,讓先生放開了他,然後蹲下身問,「你怎麼摔東西了啊?」「我不高興!」「為什麼呀?」「你們不要講了、不要講了!」哦,原來是我們一個勁聊天把他給忽略了。

所以,孩子的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得去真誠地了解他。如果懂得了他,我們會少很多困惑和焦慮。

摔東西

剛才提到的兒子摔東西顯然是他要宣洩自己的不滿,因為在他這個年紀,他可以來調節自己情緒的工具真的很少,除了哭似乎就是肢體動作。扔無疑是他能選擇的最方便的方式。所以只要不是莫名搗亂,我們就沒必要責怪他們。

除了安慰,我們要幫他去尋找並掌握更有效的情緒調控工具。「哦,那下一次你可以先跑過來拉拉媽媽的手,提醒我好嗎?」他點點頭。「那我們一起把書撿起來好嗎?」他爽快地答應了,邊拾邊告訴我,媽媽我想看書書。Ok,沒問題……

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情況,小朋友扔東西的原因並不一樣。比如一歲多的時候,兒子也喜歡扔東西,他會反覆扔並且樂此不疲,那是因為他好奇,他喜歡聽到東西落地的聲音。

再比如,昨天我正在書房趕書稿。兒子竄了進來,他二話沒說,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所有書桌上他能夠得著的書統統扔在了地上。我以為他是想告訴我,他需要我的陪伴,不喜歡忙於工作。但等我合上電腦,準備和他玩時,發現他正低頭專心地把書一本本疊起來。不一會兒,他站起身,踩在了書上,開懷大笑,站高高、站高高。書桌太高,他想看看上面的風景呢!

膽小

兒子的膽子似乎一直不大,除了「爸爸媽媽」一些稱呼外,最早學會的詞語就是「怕怕」。1歲多上早教班,每回一到老師拿著毛絨玩具講故事的環節,別的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去摸毛絨玩具,他卻拍著胸口說「怕怕」,即便是小兔子這種可愛的動物形象,他也絕不觸摸。在家裡蹦上跳下的,出門見到陌生人,就抱著我的大腿躲在我的身後。

儘管膽子這事大體是天生的,而且我絕不強迫他必須做到什麼。但對於我這個外向活潑的媽而言,這樣的「怕怕」實在很難理解,也不免會有焦慮和沮喪。

兩歲不到,有一段時間,他最愛的滑滑梯也不愛玩了,好不容易說服他爬上去,卻怎麼也不肯滑下來。我媽很是擔心:他怎麼膽子越來越小了?男孩子這種膽子,你一定要注意培養了。在我們固有的教育里,總是認為膽子大、外向是值得讚揚的,膽子小、內向總是不夠好。但其實性格沒有好壞之分,總是各有利弊的。孩子害怕總是有他的道理,只是他還不會表達,你得去觀察、琢磨。

有一天他在看巧虎,忽的大哭起來,然後抱住我,「不要看不要看。」「你不是最愛巧虎了嗎?」「大鬍子爺爺,不好看、不要、不喜歡。」原來「巧虎」視頻新出現的一個大鬍子爺爺讓他害怕了,他有自己的判斷,他也會幻想、會莫名想到一些東西,然後感到恐懼。他們才那麼點大,和世界接觸那麼點時間,他們需要一點點地學習什麼可怕什麼不可怕。「大鬍子爺爺是巧虎的好朋友,也很喜歡你呢。」他似懂非懂,那天我們沒有繼續再看,第二天,我們繼續重看視頻,我在旁邊模仿大鬍子爺爺說話的樣子,他笑了,哈。

可是小孩子的天地我們也並不是每次都能破解的,尤其是小時候他還不會表達。那就請耐心再等等。就比如,突然有一天,兒子這麼伸手了,連那些面目猙獰的毛絨小玩具他也不怕了;他又重新享受滑滑梯的快樂,爬上滑下。現在,他見到陌生人還是不會主動打招呼,但他不再躲在我身後,開始會沖別人淡淡地微笑了……

撒謊

「媽媽,我想拉臭臭」。晚上八點,他剛躺下,就咕嚕坐了起來。「你今天不是拉過了嗎?」「我想拉臭臭。」莫非吃多了或是拉肚子,我有些緊張,趕緊抱著他去了小馬桶那裡。他一坐下,精神十足,拉過小凳子,媽媽坐坐。然後東瞧瞧西看看,一會兒指著遠處的火車說開開;一會兒又嚷嚷講故事講故事。一點也沒有拉臭臭的跡象。哦,我上當啦,他只是不想睡覺。2歲還差那麼幾天的時候,他就會撒謊了。人類真是好神奇,沒有人教,就知道掩飾真實的意圖。

我沒有生氣,因為我們自己都撒過啊。正面管教的專家,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也曾專門對此做過調查,沒有人從小沒有撒過謊。「哈哈,你是逗媽媽玩啊。那我給你講故事吧,我們回床上去?還是在這裡再坐兩分鐘?」「坐坐聽故事。」好吧,真夠厲害的,還二合一。「那這裡講完一個故事睡覺?」「好!」

不生氣我卻有點受挫。小傢伙為什麼要騙我呢?是我太教條和嚴厲了嗎?心理學家的一番話打消了我的顧慮,編造是童年早期的一種正常行為,對幼小的孩子而言,幻想和現實往往會混在一起。當他們的話聽上去更像是編造而不是撒謊時,那就讓他們說出來吧,那可能會是個好聽的故事,他們的創造力正在迅猛的發展呢。

又有麻麻問,那他如果不是編造,是真正的撒謊呢,那就幫助孩子相信錯誤是學習的機會吧。比如他一不小心把東西灑得滿地都是,你明明知道是他乾的,就請不要再問他,是誰幹的,你這不是逼著他撒謊嗎?你要做的是讓他和你一起收拾乾淨。懂孩子,而不要試圖控制孩子,他是還小,但他也想發現真實的自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怎麼樣可以不撒謊?他覺得說實話夠安全。

懂得會是最好的愛。麻麻,你真的懂我嗎?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ID:mami-ok):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成員指導。關注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等靠譜育兒知識。也可以加微信號:mamiok102,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推薦閱讀:

育兒知識大全,媽媽們一定要收藏!
我的孩子難帶,超難帶!怎麼破?你需要重新認識「高需求寶寶」!
親子關係中的恨(短文)
10道「保命題」,務必考考孩子!
中國的「開襠褲」,緣何受到外國父母的青睞,走出了國門?

TAG:摔東西 | 撒謊 | 育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