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寫作大講堂「10分鐘學論文」 SSCI期刊主編:高質量研究的標準?論文被拒的10個原因
【學術寫作大講堂】
【每天10分鐘,輕鬆寫論文!】
「10分鐘學論文」文獻雙刃劍(三)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c0519mvvfho.html 【專家簡介】
受訪專家:Adam Winsler 博士,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應用發展心理學系教授,SSCI收錄期刊《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簡稱 ECRQ) 》主編,SSCI收錄期刊《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和《 Social Development》 編委。研究範圍涉及低收入家庭兒童入學準備、兒童入學適應、雙語兒童的語言發展與教育、 兒童的自言自語和自我調節等。
採訪人:宋佔美,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學院院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山東省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顧問,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幼兒教育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著作及主編專著或教材達10餘部。
一、高質量研究的界定
採訪者:作為美國學前教育研究領域的資深編輯和審稿人,您每天要評閱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並決定它們能否被刊載。在您看來,什麼才是好的研究?或者換句話來說,您如何定義「 高質量研究」?
Winsler 博士:好的研究是一種系統性的、科學性的探究,是在一個領域已知的信息之上,通過深入探索產生重要的且可普及(後者往往被中國研究者所忽略,編者按)的新知識的過程。這種探究必須要嚴格遵循有力的理論框架來展開,並且應當使用有效的、可靠的測量工具和手段,擁有嚴密的數據分析過程(定量的或定性的),最後還應得到對實踐或政策或未來研究有意義的可靠結論。
採訪者:在美國是否存在一種關於何謂高質量研究的細緻標準,以指導研究者進行高質量的研究呢?
Winsler 博士:就我所知,美國沒有這樣的具體而細緻的研究質量標準。由於研究的類型、問題和範疇不同,所以沒有固定的質量標準。對於每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而言,研究過程中下一步需要做什麼以及怎樣做,會進一步推動這種類型的研究的進展,因此不同的研究領域存在很大的差別。例如,一些新興研究領域需要大量十分謹慎的、豐富的定性觀察研究,而另一些領域則需要開展很多嚴謹的、精心控制的隨機臨床試驗。很顯然,所有類型的研究都應當是高質量的。我認為促成研究者產出高質量研究的訣竅在於,對研究者進行方法論,包括具體研究方法和統計學方面的培訓。再者,跨領域之間的互通有無和合作交流也很重要,應促使學前教育研究者更多地與發展心理學家或人類學家一起開展研究。這樣大家可以學習彼此的方法和技巧,並努力運用綜合的方法、思路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讓研究結果更加準確。
二、論文為什麼被拒絕
採訪者:作為 ECRQ雜誌的主編,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 ECRQ這本雜誌的宗旨和選文範圍嗎?
Winsler 博士:ECRQ雖然是全美幼教協會(NAEYC)的聯合刊物,但一直都是獨立審稿的,編輯部設在我所在的喬治梅森大學。ECRQ出刊至今已有 29 年的歷史,我們主要發表針對 0—8 歲兒童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這些研究必須達到前面我們談到的高質量研究標準,並要具有高度的理論和實踐影響力。ECRQ發表的文章主要都是實證研究報告,但也包括部分重要的研究評論、書評以及實踐/政策觀點類文章。在方法上,無論是量化研究還是質化研究,或者綜合方法的研究,都必須是嚴謹而準確的。
採訪者:您能介紹一下ECRQ已經發表的有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論文的相應比例嗎?
Winsler 博士:我們並不會真的將論文分為「基礎型」或「應用型」。ECRQ是一本應用型的學術期刊,要求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都應當對教師、家長、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 E-CRQ基本上算是應用類的。如果我們收到的論文無法回答「為什麼值得關注這個問題?」「探究和關注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我們怎樣利用研究的結果來改善現狀?」等問題,就不可能被我們採用。
採訪者:ECRQ會考慮哪些因素,以此決定某篇文章被採用還是不被採用呢?那些已經被 ECRQ 接受的研究論文有沒有共同的特徵?
Winsler 博士:其實我想我可以從這個問題的反面回答你,即什麼樣的稿件不會被我們所採用。我有一個專門的講座,為想在 ECRQ和其他重要英文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作者提供一些技巧和我個人總結的經驗。在這個講座裡面,我常提到投稿被學術期刊拒絕的十大原因,具體包括:1.研究方法交代不夠清晰,細節模糊;2.沒有聚焦具體的研究問題/研究目標;3.文獻綜述沒有建立在研究問題/研究假設之上;4.拼寫、語法、書寫、英語表達或論文格式有問題;5.沒有提供對政策/ 理論/實踐的意義;6.結論不是來源於研究數據,即不做這個研究也能得出文章中的觀點;7.文獻綜述部分對前人的研究和引文交代不清楚;8.研究目標與研究方法/設計/分析不匹配;9.沒有理論依據或框架;10.數據分析或設計欠佳。如果能夠按照我提到的高質量研究標準去做,並且避免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那麼就很有可能被 ECRQ採用。此外,文章的英語表達要非常出色,符合雜誌本身要求的論文寫作格式也非常重要。
採訪者:ECRQ已經發表的有關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論文各佔多少比例?
Winsler 博士:從 ECRQ的歷史來看,我們發表的定量研究比質性研究多,但是我們也是非常歡迎高質量的質性研究稿件的。我通常把研究分為「純定量研究」(只用定量方法分析數據)、「混合型研究」(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一些方法來分析質性數據)和「純質性研究」(定性數據和定性分析)。在ECRQ發表的論文中,約 88%是純定量研究,6%是純質性研究,6%是混合型研究。但是根據所提交的文章質量,這些數據肯定會不斷變化。我們非常看好 ECRQ所發表的質性研究,而且我們有許多具備質性研究專業知識的審稿人。正如有「好」的和「壞」的定量研究一樣,也有「好」的和「壞」的質性研究。不論研究方法偏向哪一種,我們都只會發表「 好」的、嚴謹的研究。
採訪者:作者要如何才能撰寫出具有發表水平的質性研究論文呢?
Winsler 博士:讓我們先來看看那些投遞到 ECRQ的質性研究論文為什麼會被我們拒之門外。實際上,它們被拒絕的主要原因和我們拒絕不合格的量化研究是一樣的,即我剛才提到的投稿被 E-CRQ拒絕的十大原因。因此,你們會看到我們在審議一篇稿件時究竟在意的是什麼,無論是質性研究還是量化研究,衡量的基本標準都是基於嚴謹的科學研究本身的標準來確定的,沒有什麼差異。
採訪者:但是對於質性研究而言,應該會因為其異於量化研究的特徵,讓你們在審議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特別的問題吧?
Winsler 博士:說得很對,對於質性研究而言,還有一些特別的原因導致其不被 錄用,具體包括:1.不清楚數據是什麼,即我們不清楚研究里的數據從何而來;2.根本沒有提供數據;3.論文的分析部分十分模糊,例如文章沒有交代研究者是如何從收集到的數據中生成主題、概念或類別的,也沒有交代分析過程是否用到了計算機軟體輔助,如果用到了,就要清楚地交代其過程是怎樣的,都有誰參與了分析過程,流程和方式如何,但很多質性研究文章都沒有做到這一點;4.有時用質性研究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於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干預的效果、X的預測因子、X和 Y之間的關係,等等;5.很少或根本沒有保證分析的嚴謹性。例如在數據的使用過程中,沒有嚴格的程序和步驟來保證剔除選擇性偏見;6.結論和數據不匹配,即討論中提出的觀點跟數據分析的觀點並不能相互支撐。
採訪者:您如何看待行動研究?ECRQ發表關於行動研究的文章嗎?如果發表,能否請您舉例說明?
Winsler 博士:行動研究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方法,能使幼兒園教師反思自己的做法,並且了解什麼才對教室里的孩子們真正有效。然而行動研究幾乎沒有普及,更沒有達到 ECRQ發表的要求,即沒有按照嚴謹的形式進行。ECRQ通常不會發表關於行動研究的文章,但有一個「實踐者的觀點」的欄目,可以讓教師們分享他們從行動研究活動中獲得的觀察結果和觀點。
採訪者:您曾提到 ECRQ正收到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投稿。您如何看待這些來自中國的研究?針對中國的投稿者,您有什麼建議?
Winsler 博士:無論是對來自中國的投稿還是來自別的國家的稿件,我們的要求和標準都是一樣的。對於來自中國的投稿,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英文的表達要流利。許多來自中國的論文被ECRQ 拒絕,首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這些文章的語言,或者文章沒有按照規範的學術論文格式來撰寫。試想如果文章充滿了英語表達的錯誤或者讓人讀不懂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將文章送去審議,所以在投稿前,請一位英語為母語的人幫助進行校對,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來自中國的投稿應該考慮自己的研究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學者研究的相關性和啟發意義,而不能局限於對中國本土的研究價值。
三、研究經歷分享
採訪者:我們知道在喬治梅森大學,您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Winslab),開展了許多研究項目。能否請您與我們分享一下您的研究經歷?
Winsler 博士:我們實驗室開展的研究課題是多種多樣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我指導的學生們的興趣各異,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有很多大規模的、多樣化的數據可以提供給學生們,讓他們來完成不同的研究。在我看來,有質量的研究應該是值得發表的,因為它對某一個研究領域有新的貢獻並且對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我和我的學生們試圖努力在每一個具體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認真回顧所研究的領域已經積累了哪些研究成果,即哪些知識是已知的。這樣才能知道還可以做什麼來增加這一領域的知識。其次,要考慮你的發現對本土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有什麼意義。
採訪者:在中國,許多研究者都渴望找到一種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好方法。從您的視角來看,什麼方式可以鍛煉年輕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能力?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可否推薦一些研究資源?
Winsler 博士:對於年輕的研究者來說,在尋找學習如何做研究和提高數據分析技能的同時,發揮創造性和具備遷移能力很重要。首先,在研究生的培養課程中應設置更多關於研究方法、統計和嚴謹的定性數據分析技術的課程,這是我一直以來呼籲的,而這也是培養一名出色的研究人員必不可少的基礎訓練。但同時,年輕學者要意識到,參加關於研究方法的會議和專門的研討會也是提高自己研究能力的絕佳機會,因為在那裡你可以了解到資深的研究者針對不同類型的研究問題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其中有的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的新技術。此外,在這樣的研討會上,還可能獲得資深的研究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使用這些方法的機會。對一個已經在研究路上走了好多年的研究者來說,這種不斷的充電和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認為高校或者研究機構出資贊助專題會議,付費讓學者們去參加這些會議是非常重要的。提到研究資源,有許多好書和提供指導的網站都可以利用,例如我在我的實驗室網站(Resources for Students)上就提供了一些我整理的、關於應用心理研究方面的資料和相關重要協會、機構的信息。此外,跨學科合作、研究者在實踐中相互學習和成長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作者:宋佔美、夏竹筠、竇麗麗、師娜、何騰騰)
(版權歸原作者和編輯部所有,編選時有改動)【學術寫作大講堂】
推薦閱讀:
※省級刊物發表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SCI論文病例報告寫作的注意事項
※發表文章的感覺
※SCI論文發表需正確對待審稿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