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名還是逐利?明星跨界當導演究竟勝算幾何?

古語有云「學而優則仕」,娛樂圈則流行「演而優則導」。

3月31日,《綁架者》和《嫌疑人X的獻身》的同期上映,再次把「明星跨界當導演」這一現象推上了熱議話題榜。

《綁架者》是徐靜蕾繼《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杜拉拉升職記》、《親密敵人》、《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之後的又一力作。

而《嫌疑人X的獻身》則是蘇有朋憑藉《左耳》嶄露頭角,成功入圍台灣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之後的又一部青春片。

事實上,明星跨界當導演,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此前《杜拉拉升職記》、《泰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分手大師》、《小時代3》、《後會無期》等影片的大賣,就讓徐靜蕾、徐崢、趙薇、鄧超、郭敬明、韓寒等幾位從演員、作家等領域跨界而來的導演成為電影圈的熱門人物。隨後,這股影壇「跨界風」便越吹越勁。

而今年這一「跨界風」的勢頭更猛。徐靜蕾、蘇有朋之外,黎明、黃磊導演的新作也將與觀眾見面,而同期執起導筒開導電影的明星,還有梁家輝、李晨、郭濤、林心如、鍾漢良、劉若英等。

跨界導演,正成為電影圈的一種新流行!

悉數這些年「半路出家」的跨界導演

提起張藝謀、陳凱歌等上世紀90年代彪炳中外影壇的導演,我們總會稱他們為「第五代導演」,根本原因是根據他們的學院派出道時期來劃分。

去年因為方勵一跪成名的《百鳥朝鳳》的導演吳天明則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60年代便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指導《三峽好人》的賈樟柯、《十七歲的單車》的王小帥等則屬於「第六代導演」。

但在這之後這種以學院派劃分中國大陸導演的傳統便隨著互聯網、新媒體和電影大環境等因素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模糊。尤其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明星跨界當起了導演。

1.演員升級:演而優則導

成功典型:姜文、周星馳、徐靜蕾等

目前,跨界導演越來越多,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一大撥希望求轉型的明星們。其實這種現象並非近幾年才有,早年間姜文、周星馳、徐靜蕾等就是演員成功轉型導演的案例。

但近幾年來,這種現象在中國影壇卻達到高峰。成龍、蔣雯麗、徐崢、趙薇、楊采妮、鄧超、蘇有朋、伊能靜、文章、王寶強、陳思誠等這些曾在演藝界所熟悉的面孔,都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全新身份——電影導演。

眼下,正有一大波跨界導演在趕來的路上。比如接下來,黃磊將攜《麻煩家族》、郭濤攜《慾念遊戲》、李晨攜《霸天狼》、梁家輝攜《深夜食堂》、林心如攜《東宮》、鍾漢良攜《沙漏》、劉若英攜《易副官》與觀眾見面。據傳,吳秀波、黃渤等優秀演員也有意加入導演隊伍。

可以說,跨界導演已經成為不少中生代演員的選擇,而這多少也能解決他們所遇到的「瓶頸」。徐崢就曾說過,在他們這個年齡的演員,很多大導演也許不會選擇他們去主演電影,而自己接到的劇本也不夠好,因此,去當導演成為了自己「升級」的一大選擇。

2.作家轉型:寫而優則導

成功典型:王朔、郭敬明、韓寒等

演員們打江山靠的是鐵杆粉絲捧場,以及話題效應帶入第三方觀眾,作家們也是一樣。

影史上,從作家轉型導演的例子不少,王朔曾拍過《冤家父子》。韓國著名導演李滄東在上世紀80年代曾以作家身份為人熟知。

近年,由暢銷書作家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頻頻引發爭議,但在各種罵聲中票房卻一路狂飆。《小時代3》僅僅用一周時間就取得了破四億元的票房。

而韓寒的導演處女作《後會無期》則未映先紅,各種話題層出不窮,並且在首日獲得7650萬元的票房,以文藝片來看,這比同年張藝謀《歸來》創造的國產文藝片首日票房紀錄翻了倍,並且最終斬獲6.3億元票房。《後會無期》之後,韓寒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出乎意料地成為2017年春節檔黑馬,票房突破10億大關,韓寒由此躋身10億導演俱樂部。

我們有理由相信,韓寒和郭敬明的票房成功,會刺激越來越多的作家進入導演行列。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銷量以百萬來計的暢銷書作家當導演,其票倉在起點上本就比明星更紮實。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明星要當導演?

明星演員跨界當導演的例子,在中外電影史上並不鮮見。但像當下中國影壇這樣,形成一股近乎瘋狂跟風浪潮的,似乎也絕無僅有。

那麼,中國的明星們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當導演呢?歸根結底,這是市場利益推動的商業行為。當然,這其中也不排除,少部分為了夢想而戰的人。

1.導演中心制下,對權力本位的功利追逐

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並不充分,和美國電影相比,從意識到實踐,還存在著「導演中心制」的成分。正是在如此背景下,十多年前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將自己在20世紀末拍攝藝術片所建立起的聲望,成功地轉化為拍攝商業大片的宣傳噱頭,甚至成為國產商業大片的開拓者、締造者。10多年後,大眾對導演中心地位的認知依然沒有改變。電影作品本是一個集體合作的產物,但在當下幾乎所有相關從業人員都想「升格」做導演的浮躁氛圍中,凸顯的是對權力本位的功利追逐,缺失的是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觀眾追捧明星轉行做導演,是一種權力崇拜的心態使然。

王寶強就曾直言,他拍戲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導演的權力太大,在片場就是無所不能的如來佛祖,演員就是孫猴子,再大牌也蹦不出導演的手掌心。所以,演員成名之後,就希望有更多名利的延伸,希望有所顛覆,嘗試新的角色,換個身份講故事。大年初一上映的《大鬧天竺》就讓王寶強過了把導演癮,只可惜票房和口碑都不盡人意。

2.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票房有保障

從藝術創作角度而言,導演被稱為電影的作者;從商業營銷的角度看,明星可以被視為電影的商標。明星執導有著先天優勢。明星能帶來人氣與影響力,人氣在市場上就能轉化為票房。與此同時,豐厚的人脈資源以及以及對資源的整合能力也是明星拍片的一大優勢。

以《致青春》為例,趙薇找到關錦鵬做監製,王菲唱主題曲,黃曉明、韓庚、趙又廷等人氣偶像為其站台造勢,而韓紅、楊瀾等則甘當超級大綠葉;而楊采妮在拍攝《聖誕玫瑰》時,香港影壇素有「文張武徐」之稱的徐克、張之亮則合力為好友保駕護航擔任監製,而在電影籌備過程中,好友彭順又帶楊采妮找投資,王家衛還幫她看劇本。

3.資本運作,電影公司的推波助瀾

與其說演員跨界玩的是電影資本運作,不如說是玩的粉絲經濟,買單的大部分是粉絲。演員跨界,其本身就自帶話題光環與受眾基礎,加上其在娛樂圈建立的人脈關係,在資源上就已經甩了新人導演一條街,自帶優勢使他們更容易獲得製片商的青睞,這也是部分跨界導演處女作成功的一大原因。

因此,明星跨界當導演熱潮的出現,與電影公司背後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許多電影公司明確表示會將明星轉行做導演的項目作為優先投資對象。擁有豐富的媒體資源、業內前輩、藝人朋友,以及粉絲資源的何炅就曾坦言,自己當導演是被大佬們逼的,因為經常有人給他看劇本。他導演的《梔子花開》就是利用大數據、人脈來拍的一部電影,為此刷爆了人情卡,不但讓有影響力的藝人朋友來客串,還讓有才華的朋友來做配樂、服裝設計。

4.另闢蹊徑,明星轉型升級的需要

演藝圈永遠是個推陳出新的地方,明星也大都吃的是青春飯,小鮮肉總有一天會變老,人氣偶像總有一天不紅。意識到這一點後,升級做導演或許成為最佳選擇。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比如趙薇,作為演員,她的事業早就達到頂峰,「高處不勝寒」之後面臨著發展瓶頸。於是,她轉型做導演,《致青春》這部影片兼顧了個人表達和市場需求,同時也為趙薇的事業打開了新天地,回歸電視劇行業演「虎媽」,身價倍增。

鄧超的情況類似,他是個好演員,但沒遇到大紅的角色。他不能說不紅,可是也看不見明顯的上升通道。《分手大師》獲得票房成功之後,一個大賣導演和一個優秀演員的結合體,各方面的想像空間立刻就不一樣。從影片的內容來看,鄧超奔市場的目標更純粹,手法更極致,「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賤人」,這話未必準確,但銀幕上至賤的鄧超的確做到了「無敵」。

5.除去個人追求,門檻越來越低

電影公司的推波助瀾也使得明星當導演的門檻越來越低。相較於經過科班訓練的新人導演,明星導演攜帶著數量龐大、可以直接轉化為目標觀眾的「粉絲」資源,而這些資源正是各電影公司頗為看中的因素。

換句話來說,投身於這個行業的人已經不再需要通過進入電影學院等學術機構才能獲得了,甚至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素養,比如,何炅的《梔子花開》,還有鍾漢良的《沙漏》。

跨界做導演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們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概括一切,畢竟,這個行業確實也存在一些真正地熱愛並且嚮往導演這一職業的明星。這或許這才是最大的門檻。

明星跨界當導演,究竟勝算幾何?

我們身處電影的創富時代。上至電影官員,下至電影發燒友,都言必稱票房。既然票房是電影的中心話題,跨界撈金就不稀奇。以產業發展論,明星演員和作家的加入,絕對是好事,它能成倍地放大影片的吸金力。以藝術建樹論,這種現象深埋隱憂:粉絲經濟取代觀影文化,明星效應蓋住導演藝術,營銷得力勝過片場耕耘,這肯定不利於出精品佳作大手筆。

那麼,明星跨界當導演,究竟勝算幾何呢?

1.成功在市場

如今,跨界導演,正成為電影圈的一種新流行!吸引著各路明星競相湧入,不管是憑藉名氣、才華、人脈、資本還是別的。總之,不少人首執導筒就票房生猛!

徐崢的《泰囧》創下了當年國產片的票房紀錄;趙薇以7億票房成就了中國影史上最賣座的畢業作業;鄧超、俞白眉一個演員一個編劇,首次合拍電影就拿下6億票房;《小時代3》爭議不停,但票房依然以4天3億元這樣驚人的速度飆漲著;韓寒的《後會無期》未映先火,終斬獲6.3億元票房……

這些高票房作品的背後,一方面反映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某種去專業化的取向,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明星跨界當導演驚人的票房收割能力。

事實上,明星當導演確實有著天然的優勢。這跟中國電影市場的大環境有關,現在不是原創的時代,是資源整合的時代。明星擁有一張家喻戶曉的臉,不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大導演吸納投資的能力差。

在這個資本趨利,觀眾看臉的時代,明星當導演顯然比一般人風險更小,吸金能力更強。退一萬步說,就算導演作品失敗了,明星回去拍電視劇也不愁還不上虧的錢。老闆願意幫他們出錢,曾經合作過的導演、編劇、攝影、武行願意幫他們拍戲,院線經理和營銷公司願意幫他們賣片,更重要的是觀眾願意幫他們埋單。明星導演普遍年輕,知道主流觀眾要什麼。明星導演懂得表演,在選角兒上幾乎沒有失手過。有這麼多有利條件,他們不成功誰成功呢?

2.短板在品質

我們可以看到,明星做導演的影片,大多是青春片,這反映了投資人在內容層面上對年輕觀眾口味把握的茫然,希望能夠借用明星轉行做導演的噱頭,來從外部的營銷層面做文章。這或許是一種聰明的商業行為,卻遠非中國電影發展的長久之計。

徐崢的《泰囧》和趙薇的《致青春》已算得上是明星導演作品中的佼佼者,但依然難與同類型經典影片相提並論。和正規科班導演相比,明星出身的導演贏在知名度上,短板是專業素養,而這恰是判斷一個導演能否堅持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必要條件。

在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壟斷」之下,中國年輕導演本身機會並不多,如今更多名人跨界當導演,那些真正導演系出身或者那些默默無聞的「草根」導演機會就會更渺茫。資本的趨利,讓市場很難付出時間與耐心去等待年輕導演成長,而是追逐品牌優勢和關注度都更高的名人導演。對於很多名人來說,當導演也許只是玩票性質的「圓夢」,作品很難有持續性,但年輕人又接不上線,這就很容易出現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這顯然不利於整個電影生態向良性協調的方向發展。

以往國內外跨界導演的成功案例不少,但多數都得先從基層角色開始鍛煉。如今當導演們不再需要從跟組、導演助理、場工、編劇等一系列基層角色開始熬起,也缺乏導演技能的科班訓練,只要對電影有「感覺」了上手就來,作品就會顯得缺乏深度。故事講不好,段子來湊,或者用華麗的服飾與場景等「外圍」的東西把人先唬住!實在不行就用幾個高人氣的演員往上一擺就不怕沒人捧場,反正這年頭觀眾為了聽一首MV都願意買票進電影院!

這就出現了兩個極端,第一個是有口碑卻沒有票房,例如陳建斌的《一個勺子》,備受好評卻票房慘淡;另一個極端是高票房卻低口碑,例如何炅的《梔子花開》,明星雲集的《我是女王》,惡俗趣味的《惡棍天使》等,這些均被掛上超級爛片的名頭,但是票房卻超出意外,賺得盆滿缽滿。

在文創資訊看來,不管跨界作品賺不賺錢,作品口碑才最重要,因為爛片消耗的是明星的人氣和價值,這次賺了,下次粉絲真的就不買賬了。

跨界成風,明星當導演該如何扎穩腳跟?

演員、作家、歌手……中國影壇的新生代導演們不再只有科班出身的傳統導演,而是來自不同領域,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證明了影壇培養新導演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我們樂見這樣的「百花齊放」,但也不能忽視其背後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急功近利的跟風勢必會挫傷整個電影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也勢必會斷了跨界導演的後路。那麼,明星當導演,怎樣才能扎穩腳跟呢?

1.要有專業的素養

與科班出身的導演相比,明星的短處顯而易見,就是專業素養。很多跨界的明星曇花一現,拍完一兩部自己想說的和擅長的就無以為繼,跨界執導並沒有真正站穩腳跟。要在導演這個角色上走下去,還是要看內容。畢竟粉絲購買力並不能等同於導演水平,明星效應並不能取代作品藝術性。所以,唯有靜下心來,降低姿態、虛心學習,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才能真正地在導演行業里走得更遠。

2.要建立自己的風格

跨界導演,要拼專業度,肯定不及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李安等導演界的大咖,但是卻可以獨樹一幟地建立自己的風格,打上屬於自己作品的標籤。比如韓寒,作為郭敬明的反面,左手「公知」范兒,右手「國民岳父」,雖然經歷了「方韓大戰」,在雜文之路上走不下去,卻迅速走上了娛樂之路,人氣不降反升。他涉足導演行業,不但嘲諷了世界,還賺了世界的錢!《後會無期》未映先火,《乘風破浪》更讓他躋身10億導演俱樂部。而他的作品,也真是他個人風格的詮釋,乖張、反叛、諷刺……

3.要掌握溝通的藝術

導演,光有人脈有資源還不行,在拍攝現場,你必須要統籌安排好方方面面。這就是除了專業素養之外的個人情商問題,你必須要懂得如何去應對形形色色的人,掌握溝通的藝術。陳可辛曾說過做導演最難的是應付演員們的脆弱和不安。趙薇曾經也表達過類似的憂慮,怕自己脾氣不好會罵人,趙薇說她的《致青春》如果不用新人找明星的話,拍完之後兩人關係不知道要差成什麼樣。

4.要學會篩選資源

明星當導演,最天然的優勢就是資源多,但是真正會整合資源的導演首當其衝的必須會篩選資源,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得「亂燉」。黃渤,相信大家對他都不陌生,論演技有演技,論才華有才華,論人脈有人脈,連陳可辛都惋惜說,黃渤不做導演可惜了,他不僅分析能力過人,片場經驗也豐富。不過,黃渤遲遲沒有去當導演的原因則是,希望有最優質的內容,與最優質的平台合作。巨星劉德華之所以沒有踏進導演行當,也因為沒有遇到好的劇本,所以一直在徘徊等待。

文創資訊想說,不急,好事多磨!

明星跨界當導演不是不可以,明星的光環加上導演的素養,勢必會摩擦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事實上,不管是在外國電影史還是中國電影史上,都曾留下多位明星導演的身影,卓別林、石揮、鄭君里、伊斯特伍德等人,不僅被公認為偉大的表演天才,更被視作導演界的大師。大浪淘沙,會把真正勝任這個職位的人留下。對於一個真正熱愛電影藝術的人而言,導演絕不只是放置在金字塔塔尖的那頂桂冠,而是一種理想驅動下的職業選擇。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黃梅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文創資訊-國內權威的文化創意產業新聞門戶網站)

推薦閱讀:

電影《反轉星球》導演是誰?
《南征北戰》導演是誰?
王家衛|這麼多年 我的硬碟里全是他|時間即是空間 空間即是舞步 音樂載著這座城繼續漂浮 一抽掉便是粉身碎骨
張藝謀是個怎樣的導演?
電影《寄生獸》的導演是誰?

TAG:跨界營銷 | 導演 | 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