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上海」走完四年,「洋門面」正在悄悄變化 | 【設計之癢】聊聊設計展(上)
如果外國品牌始終只是展會的一張面膜,
那面膜幹了總會是要掉的。
文 | 楊威傑
上周,上海的設計圈裡最大的事兒,就是「設計上海」展覽,相信各位對設計有興趣的朋友都知道,朋友圈被刷屏的也應該不在少數,周六正逢展覽最後一天,還出現了大排長龍的景象。
很多圈外的朋友都在問,這個展到底值不值得看?有什麼好看?
「設計上海」今年也已經是第四屆了。根據業界的標準,要等新鮮勁過去,客觀地衡量一個展會的質量和發展勢頭,一般在三屆以後。那應該說,現在應該是能比較客觀地來分析一下「設計上海」了。
「設計上海」是什麼?
先給不知道的朋友介紹一下,「設計上海」是在2014年創辦,每年一屆的生活設計類展會,目的是——引用一下官方口徑——「集中展示全球頂尖的設計品牌,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交流、交易平台,幫助品牌與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房地產開發商、採購經理及私人買家建立長期業務關係」。其實這樣的自述已經很直白,歸根結底就是五個字,設計展銷會。如果一定要留下一個形容詞,那就是高逼格。
「設計上海」的主辦方Media10是一個很厲害英國的媒體集團,可能一些朋友知道《ICON》《Grand Design》《IdealHome》這幾本刊物,就是這家媒體公司辦的。
《ICON》第153期,正逢2016年「設計上海」開幕
另外還有100%Design設計展,這個展在國際上還是有一定聲譽,之前也在中國辦過展,只不過當時還是主要針對業內交流的一個展,沒有「設計上海」那麼大的規模與普及力度,我們姑且把它看做「設計上海」的前身吧。
這個公司還有個全球歷史最為悠久的公眾展覽,叫做Ideal Home Show,理想家園。這個展把生活中所有的元素都與一個「理想家園」聯繫在一起,通過家的概念展現新生活的方式。所以有些朋友看「設計上海」看下來覺得像家居展,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2016 Ideal Home Show「洋門面」風光不再
普及完背景,我們來聊聊這一屆的「設計上海」吧。作為設計師,我想從新設計和行業動態兩個角度去看待。
新設計當然是我最想看到的,不管互聯網多麼發達,圖片所展現出的細節再逼真,也無法體現實物的質感,而很多結構的細部也只有看到實物才明白別人的解決方法。很多人去「設計上海」我想都是希望能有機會親手接觸國外設計的最新作品。而看完今年的設計上海,我個人的感受是國外品牌與其說是當初的一個門面,現在頂多只是一張可以隨便脫下的面膜。
「設計上海」和上海米蘭傢具展一樣,是一個有趣的集合體,他們的主辦方都是「洋和尚」,有國際背景,再憑藉自己的人脈和關係,就能請來不少外國品牌,這是本主辦方所不具備的先天優勢,這也是「設計上海」當初一炮而紅的一個關鍵。我很清楚的記得第一屆設計上海請來了很多外國的設計類畫廊和獨立設計師,作為同行我很明白他們來中國參展是根本不可能收穫什麼實際利益的,有些是為了探路,有些是為了和主辦方的關係,有些則可能有政府上或者主辦方的資金扶持,但是不管怎麼樣他們都來過了。
2014年首屆「設計上海」現場
而之後,他們很多都不來了。原因嘛,那自然是沒賺到錢咯!國內消費者對設計品的接受程度基本還是在宜家、MUJI這樣一些品牌,我並不是說這些品牌不好,反倒正是因為這些品牌在設計、製造成本、選料和製作工藝上的強大,確保了在中國市場的價格優勢。和他們相比,更有趣的獨立設計和高端品牌當然一抓一大把,但更有趣也就需要多花錢,中國人好不容易省吃儉用、熬茶積飯的攢下一套房,能花在家居上的預算並不算寬裕,那在宜家、MUJI價位之上的設計品很難在國人的考慮之列,白求恩大夫們看到中國人都沒有治病的需要,那自然也走了不少。其實就算是外行,仔細冷靜地分析一下也能得出明白:既然面子和里子已經都是中國人了,洋人來參展還能有多大意義呢?
當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少賣不掉貨賺不到錢的國際品牌離開了「設計上海」,也有一些後來者替代了他們的位置,但很多感覺像是來試水,還有些基本就是存貨展示,和米蘭展那樣以新品為主題大規模地搭建一個讓人震撼的展覽環境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本屆「設計上海」正廳下方的幾個大牌常客倒還一直都在,但總有些有點出工不出力的感覺,沒有什麼真正拿得出手的新作。「驢」牌也第一次拿了些東西過來,看起來更像是那些存貨出來搞一場純粹的品牌公關活動;Zaha Hadid的遺作倒是有部分的露出,不過Zaha的家居類產品本身更像是在一種符號化的炫富工具,從使用角度幾乎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比如這次參展的一副象棋,我瞪了半天,除了小兵因為數量特別多我認出來了以外,其它的子兒我壓根就沒看出來什麼是什麼。
2017「設計上海」上路易威登以旅行為主題的 Objets Nomades 傢具系列The Field of Tower, Zaha Hadid Edition
總的來說,「設計上海「缺少的是真正大牌。那些我眼裡真正意義上如雷貫耳的大牌,其實從來沒有在「設計上海」出現過,名單很長我也不想列舉。
本土新設計的崛起
與「洋門面」的褪色相比,反而從第二屆開始,很多中國本土設計師會帶來不少有趣的新設計。
本屆設計上海上,「竹林漆閑」品牌將傳統大漆工藝運用在花生殼上製作的筷架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這是一種前所未有出人意料的結合;「老闆」家電邀請「品物流形」設計的「The Lake鐵絲裝置」也是對材料和空間一種很有趣的探索;「長石」推出的一系列瓷器將薄胎、修坯等工藝進行了全新的再創造和結合;「見南花」用類似掐絲琺琅的分色技巧來製作彩色水泥磚,也是一種從工藝開始挖掘進行全新創造的嘗試;台灣的Beyond Object的金屬U盤在幾年前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第一次看到了實物,另外還有幾個金屬掛鐘也非常有趣;《安邸》雜誌舉辦的中國設計新星評選也有一些較為亮眼的新作……這些都是值得大家近距離看看摸摸的好東西。
「竹林漆閑」《花·生》
老闆家電The Lake鐵絲裝置
長石瓷作
「見南花」現場展示彩色水泥磚製作工藝
Beyond Object系列產品
中小展商的良機
再從業態角度來看,比較中肯的說,「設計上海」並不是一個比較優秀的範本。儘管今年新開闢了幾個場館,展覽的面積有了一定程度的擴大,但是上海展覽中心本身空間體量和上海其它幾個展館比較起來是相對局促的,留給展商進行搭建的餘地非常有限,這也限制了很多大體量家居品牌的參加。同時,這些因素也決定了「設計上海」相對較高的參展費用也影響了很多展商參加的意願。這也是國外大牌與國內傳統意義上的家居巨頭都不曾在「設計上海」露出的原因。
本屆「設計上海」新增的廚衛設計與辦公設計展區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這也許並不是一個壞事。因為上海本身的設計類展會已經日趨飽和,洋人主辦方在中國還是很難全方位的與地頭蛇叫板,通過聚焦國外品牌和中小設計進行差異化的競爭這也許是「設計上海」能走的一條蹊徑。但是如果需要深耕這個市場勢必需要對中小展商,尤其是小展商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持。小展商往往會有很多最新奇出色的點子和設計,但同時也有最緊的預算,日漸高漲的參展費用會是一個不小的門檻。
「設計上海」的門票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今年的單日票價高達220元,而上海車展的單日票只有100元,後者在規模、內容還有觀展體驗等等諸多方面要較前者具有碾壓性的優勢,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設計上海」的門票相對是比較高的。如果說平時對特展、藝術展都很有興趣,有這方面的消費習慣,估計還能接受;而對這方面沒有消費習慣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會讓人望而卻步。當然了,如果你問我花220元拍出9張讓朋友來點贊的圖片,那我覺得取景角度適當的話還是很有可能的。
「洋門面」看盡了,那下一步呢?
關於「設計上海」的發展趨勢,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在展會市場日漸飽和的當下,尤其是米蘭傢具展也進駐中國以後,「設計上海」的走向會是怎麼樣?從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來說,米蘭傢具展是絕對的大佬,而兩個展會運營方式和手法以及定位來講很相近。如果外國品牌始終只是展會的一張面膜,那面膜幹了總會是要掉的,怎麼樣更好的與本土品牌結合,並藉助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把中國設計帶出去,提供本土參展商有一個真正走向世界的機會,這才是國外展覽機構的真正獨特的優勢。
2016年下半年進入中國的米蘭國際傢具展,同樣讓人趨之若鶩另外場外展的開發這次終於走出了第一步,在新天地舉辦的場外展也彙集了不少有趣的作品,我個人參加的曬上海8老饕展也在那裡展出。場外展是國外很多成熟展會均採用的一種形制,能讓設計更主動地走進普通人,提升整個城市的設計氛圍,全面立體的把打造設計之都的口號落到實處的一個其實可行的辦法,也是我個人又比較期待的一種發展方向。
PHAIdesign於「曬上海八老饕展」上展出的「套蓮瓶」公道杯上海其實有很多數得上來的設計展,稍微有些歷史的還活著的有上海設計之都系列活動、上海設計雙年展、中國國際傢具展、時尚傢具展……「設計上海」從2014年開始並不能算一個老字號的品牌,當然更年輕的還有去年才在開設分會場的中國(上海)國際傢具博覽會和米蘭傢具展。這些展覽到底怎麼樣,還有國際上有些什麼值得一看的展覽,我們下期再詳說。
你也可以就這一話題和我們分享下在本屆「設計上海」展上看到有趣的作品,也可以分享看過的其他設計展,並且告訴我們好在哪裡。
歡迎關注公眾號:PHAIdesign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投稿或版權合作請洽:tang@phaidesign.com
(「設計之癢」電台節目也已登錄喜馬拉雅FM,可搜索PHAIdesign,或在PHAIdesign公眾號底部「設計閑話」中選擇「設計之癢FM」收聽!)
推薦閱讀:
※觀展筆記之五:世界插畫大展·國際安徒生獎(終身成就)50周年展
※【數字之維】展覽回顧
※關於展覽展會成功的竅門
※巴塞爾香港2018|如果有錢,我會買這80件作品
※假展覽/王青山:再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