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會說英語(五)
解決了要不要學和什麼時候開始學的問題,下面就該為孩子創造英語習得條件了。
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由五大假說構成,這五個假說分別是:習得—學習假說(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順序假說(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監控假說( the Monitor Hypothesis)、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在五大假說中,克拉申認為「輸入假說」是其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輸人假說解答語言習得是如何產生的以及怎樣才能習得語言這個重大問題。要我們簡單地理解就是孩子要聽到周圍的人說某種語言,他才會習得那種語言,哪怕這種語言來自於電視廣播。語言的學習不是小孩子能憑空想像出來的。
那麼是不是只要周圍有人講一種語言幼兒就能學會呢?那也不一定。在已經有母語基礎的前提下,要想幼兒習得第二語言,那麼這個第二語言的輸入最好具備以下四個特點,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趣味性與關聯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足夠的i+1輸入量。
可理解性是說如果幼兒不能理解語言輸入的信息,也就是說幼兒聽不明白你跟他說什麼,那麼這種語言輸入就是無效的,或者至少當時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幼兒對自己不理解的話會自動過濾掉。
趣味性與關聯性是指二語輸入的內容不僅要有趣而且要有聯繫。也就是說二語習得的語言要能讓兒童發生興趣或者和他的生活密切相關。
非語法程序安排是說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習」,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是不必要的。因為,語言習得是在一個自然的環境里通過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只要輸入的第二語言兒童能夠理解或者增加他的辭彙量就可以了,沒必要追求語法的完全正確。
要有足夠的i+1輸入量。語言輸入的內容應當有適當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論中的「1」,「i」為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就是稍高於「i」的部分。可以通過上下文、一定的語境或藉助圖片、教具等非語言手段來理解i+1的信息,從而也就習得了該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階段的語言結構。只有當學習者可以理解略微超過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規則,第二語言習得才能發生;當學習者進行富有意義的交際時,這種習得過程便自動產生。也就是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語言的輸入也要同步跟上該認知水平,甚至要稍稍高於幼兒的認知水平,這樣幼兒在認知發展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接受第二語言。
綜上所述,可以歸結出克拉申「輸入假說」的兩個核心要素是「輸入數量」和「輸入質量」;首先說「輸入數量」要足夠,其次「輸入質量」要具有可理解性、趣味性,而且對學習者要有意義。
斯金納等人也強調:語言是後天習得的,語言能力來自於一系列「刺激—反應」,是經過強化而形成的習慣。兒童和語言環境是一個密切相關的統一整體,沒有外部語言環境,嬰幼兒不會獲得語言能力。
我們全家人都是中國人,都只會講漢語,可是要創造一個理想的二語習得環境,家裡面至少一個人要跟她經常說英語。我們家的情況,爸爸小時候學過英語早忘光了,指望不上。前面說過我的英語水平也不咋樣,畢業十多年英語還剩《新概念一》的水平,這是指讀寫譯,聽說能力基本為零。還有一個重要的家庭成員,閨女的老姨,英語水平和棉媽差不多。
那怎麼辦?
我們大慶王鐵人說過,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我英語不好,那就重頭來過。老姨也補補英語,她白天在家帶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呆的時間更長。我們想的是我們總比閨女學英語要快吧?她還那麼小,一切都來得及。雖然知道這期間可能會碰到各種困難,也可能最後會沒有什麼效果,但是為了女兒以後能輕鬆地掌握英語的聽說能力,能對她學習英語讀寫有幫助,說什麼也要試一把。於是,媽媽先惡補英語。
推薦閱讀:
※乾貨!你去年立下的flag全倒了嗎? 2018年你應該這樣做
※雅思小作文辭彙總結
※英美髮音的5大區別,不到5分鐘就講明白了!
※學英語這件事兒(三)
※大家開工了吧?春節後最有用英語的對話!(Chris 老師給你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