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文化可能會斷代?
更多姓氏祭祖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百家姓氏宗親世界聯誼平台。
尋根,是生死以外,人類的第三種本能。
中國家譜沉浮
南北朝時修譜之風盛行,唐宋時蔚為大觀,明清修譜達到前所未有頂峰。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修譜風氣急轉直下,日漸式微。
屋漏偏逢連夜雨,與眾多傳統文化一般,家譜也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家譜,從此在人們腦海里,似乎是一個遙遠的過去記憶。
然而,中國的領導人們,從未否定家譜和家族之於中國的重要性。
1957年,毛澤東於成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
到「文革」之前的1964年9月,他與毛遠新的談話中亦提出如下邏輯:「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兩個支撐點,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人的共同體和國家。」
不過,這種對於家譜、家族以及作為其精髓的家風的尊重和提倡,作為一種現象,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
如今,在對傳統與文化認同的宏大命題之外,千百萬中國人對祖先的追尋,恐怕更多是為了尋找自身精神與靈魂的歸宿。
魯迅說:「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
家族的榮耀
民間修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並不理想。直到1984年,民間尋譜仍不能端上檯面,就算宗族想修譜,開始也只能靠海外宗親組織出錢、政府出頭支持。本地人出頭會擔風險。
南方的宗族觀念比北方更強烈,家譜毀壞程度也遠不及北方。他們修譜一般出於兩個心理:一個是光宗耀祖,一個是為後世積德。
在社會史研究領域,評判一個地方宗族制度是否發達的標準主要有祠堂、族產、家譜三項。與南方很多地方以祠堂、牌位等系統的祭祖方式相比,北方一些地方是供奉比較簡單的祖先圖像。
中國家譜文化或將面臨斷代?
家譜,記載我們生命的起源,見證家族的來源與變遷,承載中國普羅大眾的文化。國人想要面對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必將往家譜里尋找答案。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優秀文化對於中國實現大國夢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時就強調:「必須大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統文化重新備受推崇。
家譜,其歷史記錄作用不異於國史和方誌。在新時代里卻面臨尷尬的兩級處境。一方面,國內經濟的發展和溯祖尋根意識復興等因素刺激一些地方官員、民間修譜家和老人修譜的熱情高漲,極力投入家譜的尋訪、重修、續修中,在全國各地也不斷的有宗親會出現,老一輩開始越來越重視宗親文化的發展繼承,各種祭祖活動也不斷出現。
另一方面,大部分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家譜的認知嚴重缺失,意識不到家譜亟待拯救的處境。大多數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譜是什麼,和家譜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起名方面也更崇尚於起新鮮獨特的名字,使得家譜更加被淡忘,並且出現「斷代」的危機。這就很可怕了,家譜即代表了我們的一種根文化,「尋根」也是讓我們思想以及心靈得以寄託的精神財富。試想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在外地遇到一個家鄉的人,他是何等心情?他鄉遇故知,此乃人生一大喜事。如果遇到的是一個同姓同宗,經查閱家譜祖上幾代竟是一家之人,豈不是喜莫大焉?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家譜的建設在新時代里還面臨更多的挑戰:
1、傳統家譜如何在新時代里發展?
現代社會,無論哪個行業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我們通過QQ、微信等各種社交軟體交流,在網路上獲得資訊和分享結果。家譜文化該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承和創新性發展,獲得更多關注和重視,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紙質家譜也變得越來越難以保存。
2、女子能否入譜?
舊時中國家庭重男輕女,一般女子不能入譜,特別是未嫁女,現在許多老人仍堅定捍衛此觀念。然而現代社會,中國執行獨生子女的政策,強調男女平等觀念。女子該不該入譜?正視這個問題意味著正視家譜文化傳承和舊觀念的衝突。
3、家譜如何發揮精神家園的作用?
現代社會,中國人已不以家庭和村落為單位聚集生活。個體與群體割裂嚴重,焦慮迷茫的情緒蔓延。家譜,這本被譽為中國人最後的靈魂家園的書籍,如何發展才能讓遠離他鄉的人得到慰藉,找到歸屬感?
家譜文化發展任重而道遠,提高年輕人對家譜的認知,發揮家譜應有的作用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切莫,讓這一優秀文化陷入斷代的困境,不要讓後代們忘記自己的家譜,甚至不知道家譜是什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