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對傳統貿易金融業務的創新引領
文 / 中國工商銀行廈門市分行 林清勝
中國工商銀行國際結算單證中心 李翔
一度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正退燒療傷。與此同時,金融科技(FinTech)卻異軍突起,迅速崛起成為金融創新的新「風口」。
當前,一度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因頻受各種風險事件的困擾,正退燒療傷。與此同時,金融科技(FinTech)卻異軍突起,迅速崛起成為金融創新的新「風口」。實際上,互聯網金融只是金融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對金融的內在本質並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而金融科技則是一種源自傳統金融機構自身內在的全新金融產品,這種金融產品主要是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創新技術進行風險管理與控制,並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可見,金融科技更多的是技術創新而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因此,立足於金融科技上的貿易金融業務創新將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將引航未來貿易金融產品創新的方向。
我們知道,貿易金融業務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銀行一項傳統的、低風險、高盈利的業務。雖然近年來也在不斷創新,但在操作方式上始終較為傳統,尤其是信用證項下的貿易融資業務,由於其操作複雜,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較其他業務更高,使它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由於對人的依賴較高,從根本上講,科技創新並沒有對貿易金融業務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目前,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越來越多封閉的國家打開了國門。隨著經貿關係的加深,更多的國家打破了貿易壁壘,組成了各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區。國際結算方式從信用證轉向了更加簡便的賒銷方式,但終是缺少了銀行信用的保證,如何轉移風險、保證融資的安全就成為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無論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在尋求更加安全便捷的融資方式。在這種形勢下,將區塊鏈、物聯網、智能合約等信息技術應用於銀行、保險等業務的金融科技應運而生,使得金融科技成為今年以來金融界最火爆的辭彙。
由於國際貿易中涉及的相關方數量眾多,提高信息在交易各方間的傳遞效率與安全性,是企業與金融機構共同的追求。因為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能夠較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金融機構紛紛組成聯盟,協力攻克技術難題。雖然,由於各種原因,紐約梅隆、高盛、桑坦德銀行等相繼退出了R3區塊鏈聯盟,但全球仍有超過70家金融機構加入了R3區塊鏈聯盟,共同出資攻克技術難關。今年2月,法國巴黎銀行宣布已確定要將區塊鏈技術運用於多個領域,包括貿易融資;很多大銀行內部都在積極布局探索,瑞士聯合銀行、花旗、德意志、巴克萊等銀行都已成立了自己的區塊鏈實驗室;美國銀行至今則已申請了40多項區塊鏈方面的技術專利。5月24日,平安集團宣布加入R3,成為中國首個加入R3的機構。此外,國內幾家大行也在積極籌劃組織聯合機構共同應對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挑戰。9月,巴克萊銀行宣布完成了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貿易交易,傳統需要耗時7至10天的交易處理流程被縮短至不足4個小時;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與富國銀行合作了全球首例銀行間進行的結合了區塊鏈、智能合約與物聯網技術的貿易交易,該交易正在進行中。
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散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與分散式記賬技術在國際貿易上的應用,就是交易信息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個參與者(即節點)共同完成,而且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得到實時更新的數據,也就是說每一個參與者保留的都是完整的記錄,因此他們都可以及時了解交易的進程,參與監督交易合法性,同時也可以共同為其作證。整個交易中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可以單獨記錄交易信息而不被其他人知道。另一方面,由於參與者足夠多,理論上講除非所有的記錄均被破壞,否則記錄就不會丟失,從而保證了交易信息的安全性。
由於具有交易信息公開透明的特點,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貿易融資中,可以使銀行清楚地了解是否有其他人已經為其將要融資的業務辦理了融資,避免融資申請人使用相同的發票、提單等單據重複融資。那麼,類似青島港事件的情況將不會再發生。而由於區塊鏈獨特的保密機制,這種信息的公開透明對銀行及其客戶都不會有任何影響。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通過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一個巨大網路,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路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物聯網使實物財產轉讓的信息化成為可能,也使這些物體具備了傳遞其本身及周邊環境信息的功能。BPO(銀行付款責任)就是物聯網在供應鏈融資方面的應用。BPO是買方銀行向賣方銀行作出的將於確定日期付款的承諾,其運作機制使供應鏈各方可以共享信息,賣方銀行以BPO作為擔保為賣方提供融資。由於有效實現了風險轉移,並得到付款保證,通常融資可以很簡單、快捷地到位,而且融資成本相對較低。
物聯網在貿易融資領域的另一個應用是電子提單。電子提單實際上就是一些保存在第三方的加密信息,當提貨人提供的信息吻合時即可放貨。電子提單可以減少因郵寄單據造成的延遲提貨,尤其是當貨物早於提單到達時給收貨人造成的損失。然而,電子提單目前在貿易中的應用並不廣泛,主要是因為只有當交易中所有的買方與賣方都同意改變既有的流程時,交易才能夠完成。然而這往往是最困難的。儘管紙質提單具有成本高、郵寄費時等缺點,但是短時間內電子提單仍不可能完全替代紙質提單,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紙質單據,而習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是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包括合約參與方可以在上面執行這些承諾的協議。一套承諾指的是合約參與方同意的權利和義務,它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還要看是否被立法機構承認,而數字形式則意味著合約是寫入計算機可讀的代碼中的。將智能合約與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相結合運用於貿易融資,當合約中記載的條件得到滿足,就會自動觸發進入下一個環節。人工處理需要花費許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可能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由於減少了紙質單據的傳遞,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又因為交易信息在同一系統中實時更新和不可更改,使得便利性和透明度都隨之提高,而欺詐風險降低,交易中其他參與方也都會因此而獲益。
信息技術的進步必將使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更加深入,而企業將會通過無紙化、信息透明、動態實時運營模式以及移動的數據輸入、審查與審批等技術創新得到實際的好處。雖然貿易無紙化革命的到來尚需時日,但最終,新技術會使之成為現實。而要加快實現,就必須要有銀行和企業以外的更多的機構加入其中,如運輸公司、保險公司等貿易中的重要環節的當事人。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真正的貿易無紙化,從根本上提高交易信息傳遞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規避信用與欺詐等風險。
除此之外,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金融創新領域的不斷深入應用和發展,一定會給貿易金融這一古老而神秘的領域帶來更多更大的轉變,也會對傳統銀行業務造成巨大的衝擊。在當前這樣一個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關鍵時刻,中國的銀行與企業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在制定規則時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引領創新的發展,否則就又會像現在的傳統業務一樣,只能被動地按照別人制定好的規則行事。
來源:《貿易金融》雜誌12月刊
推薦閱讀:
※驚見培訓班程式員
※福州農商行直銷銀行重磅登場 金融壹賬通金融科技再下一城
※戰略協議簽了半年之久,互金巨頭與五大行的合作究竟如何了?
※從P2P到金融科技,逃離風控緊箍咒都難逃一死
TAG:金融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