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基層醫療的投資機遇
落實分級診療一直是我國新醫改最重要的事情,通過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讓不同層級的醫院形成有效的分工協作,從而實現緩解目前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進行分級,讓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工作,從而緩解居民看病難的問題。
少數醫院接診多數患者截至2016年4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8.8萬個,其中:醫院2.8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2.5萬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1萬個、其他醫療機構0.3萬個。基層醫療在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數量絕對佔比是非常高的,達到93.6%。但是診療數量的上佔比,基層醫療的門診數量遠遠低於它的絕對數量。2016年4月為例,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數量只達到了總就診量的54.5%,而醫院的診療數量達到了40.9%。相當於在現在的醫療機構中,不到3%的醫院接診了40.9%的患者。患者扎堆到大醫院看病,導致看病難的問題,分級診療模式的推行勢在必行。
未來5年門診向基層轉移
上面一段我們分析了各級醫療機構所承載的就診量,也就是就診人次的差別。從總的就診收入來看,醫院住院服務、醫院門診服務、基層醫療服務三者在全國醫療服務支出上的佔比,比例大致分別是60%、25%和15%。分級診療的目的是要把醫院的門診數量引導到基層醫療機構,所以從趨勢來看,醫院住院服務佔比未來變動不會太大,醫院門診服務將會大比例向基層轉移。基層醫療服務收入會持續增加到20%左右,和醫院門診服務收入持平或者超過。從基層醫療接診的診療數量比例來看,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總人次將從現在的54.5%大幅上升到70%。
分級診療相關政策2016年以來,為了儘快推進分級診療,國家已經出台了不少的相關政策進行推進。2017年1月,又有和分級診療相關的多個政策密集落地,有望對基層醫療的相關產業形成拉動,顯著加大了基層醫療的投資機遇。
2017年1月,全國醫療管理工作會議對2017年醫療管理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2017年的五項工作重點:一是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構建有序的就醫秩序。二是繼續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和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增強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三是深入實施精準健康扶貧,推進脫貧攻堅。四是保障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堅守服務底線。五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和行風建設,樹立行業清風正氣。
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5項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突破。《規劃》中將分級診療置於改革的首位,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將是落實分級診療的重要推手。
2017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北京召開2017年全國基層衛生工作會議,按照「兩縱三橫」的路線圖推進基層衛生工作,「兩縱」就是加強農村和城市基層衛生服務網路建設,「三橫」就是著力解決好城鄉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才短板和醫保引導支撐問題。
2016年6月,《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由國家七部委聯合發布。《意見》所制定的目標是,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2016年4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2016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在全國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開展公立醫院在職或退休主治以上醫師到基層醫療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試點,年底前使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15%以上。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計划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提出分級診療試點地區工作應該達到若干工作標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率≥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比例≥65%等等。
政策推進產業發展
在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項政策的出台非常重要,那就是2009年衛生部頒布的《關於在公立醫院施行預約診療服務工作的意見》。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得信息化成為解決醫療流程的手段之一,而正是這份文件的發布,開啟了互聯網醫療的產業之旅,肯定了「集約式預約診療平台」,使得以網路挂號為主要業務的微醫(挂號網)、就醫160等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而在分級診療的政策落實上,國家於2016年中開始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17要實現家庭醫生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政策中提出了到2017年年底的具體檢核標準,這項標準的完成將會對我國的醫療環境、醫療模式帶來顛覆性的改變,更會對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新的投資機會。除了行政手段推動分級診療,還有經濟手段,很多地區的民營私立醫療牌照也已經放開。基層、社區醫療機構設備落後,醫生水平偏低,這些落後之處,也就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在政策支持下,基層醫療4500億市場空間正向民營機構打開。儘管只是醫改中最底層的一部分,但毋庸置疑,基層醫療也是體量最大、需求最迫切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誰擁有的基層資源越多,誰就越有能力突圍。
對於分級診療、家庭醫生服務能夠對醫患兩者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動脈網已經撰寫過多篇文章進行分析,這裡就毋庸贅述。這裡,我們重點分析推動分級診療對於哪些行業帶來直接的利好,以及產生新的投資機會。
1醫療信息化醫療信息化企業在分級診療的推進中,將獲得實質性的利好。
>>>>面向基層醫療機構的HIS雲
在分級診療體系中,基層醫療機構、縣域醫院和上級醫療機構的患者上下轉診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此,實現院級機構的信息互聯互通的需求非常迫切。基層醫療機構的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化建設需求非常大。
基層醫療機構的經費不足,是制約信息化發展的瓶頸。而基於雲服務的HIS雲比傳統HIS對基層醫療機構有更好的成本優勢,更容易被接受。而且,HIS雲在後期的維護上也比傳統HIS系統難度更小,幾乎不用組建專業維護團隊,降低醫療機構的IT投入。
在分級診療政策中,醫聯體和醫生集團亦是分級診療落地的途徑之一。等級醫院的HIS系統投入大,建設時間長,推倒重來的可能性極低。基層醫療機構的HIS雲系統也要注意匹配上級機構,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所以,老牌醫療信息化企業在基層醫療機構的產品推廣方面具有優勢。
>>>>
醫生工具:病患管理
分級診療的一個重點內容是家庭醫生服務簽約制度。按照2017要家庭醫生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的目標,每位家庭醫生要負責上千居民的健康管理,特別是大部分為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疾病的重點人群。如何管理好社區病人檔案,如何做好醫患溝通,會為醫生工具類信息化企業帶來新的市場增長點。
在傳統醫院中,使用醫院的信息化系統就能很方便地做好病患的病歷、醫學影像、檢驗報告、處方的管理和調取。但是基層醫療機構中的家庭醫生的工作環境不同,很多時候需要到居民家上門服務。因此,通過移動終端設備進行患者的歷史資料的調取和錄入很重要,才可以隨時隨地完成資料的查詢和錄入。
>>>>醫生工具:臨床決策輔助
分級診療對基層醫療機構中的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科醫生成為我國目前醫護人員中數量最大的缺口。而且全科醫生因為歷史原因,在經驗方面有所欠缺。
對醫生來說,學習專業知識非常重要,但是數量龐大的醫療系統專業名詞、疾病種類、藥物使用劑量和禁忌不是每位醫生都能掌握的,特別是全科醫生。電子化的醫生臨床決策輔助工具可以為基層的全科醫生提供完整的醫療全科的專業知識和信息,以及各類基於藥劑的換算和評估工具,幫助基層全科醫生提供治診服務的決策輔助。
>>>>醫生培訓
我國醫生的水平極度分化,基本上是醫院的等級水平就代表醫生的醫療水平。基層醫院的醫生們,也都渴望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所以從未懈怠對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但是由於缺乏學習機會和資源,導致水平長期難以提升。基層醫生到大醫院規培,很多是走過場,規培醫院面向基層醫生並不盡心儘力。
>>>>遠程醫療系統
我國的互聯網醫療開啟之後,遠程醫療系統日後在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量將會明顯增大。工作條件簡陋的鄉鎮也可以得到專家的技術指導,患者得到專家的遠程會診服務,從而免去了長途跋涉之苦。
在大城市,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療機構紮根社區,居民也可以方便地實現上級轉診。除了會診系統,還可以引入居民的健康數據採集、監測和醫學呼叫系統。當居民一旦發生急症,家庭醫生能夠比120更快地實現現場處置和急救,進行急診黃金6分鐘搶救,挽救病患生命。
2IVD產業帶來新機遇在IVD體外診斷領域,即時診斷(POCT)產品的發展將獲得較大的市場空間。即時診斷產品以小巧便攜的體積、簡單的操作方式和快速的報告獲取時間,非常適合基層醫療服務。
>>>>POCT
POCT是IVD(體外診斷)領域的分支,POCT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血糖儀市場,妊娠檢測,血氣、電解質分析儀,疾病標誌物檢測」四類產品。POCT產品包括攜帶型分析儀器及配套試劑,擁有「設備便攜、操作簡單、報告即時」的特點,非常適合城市和農村的基層醫療機構。可以減少投資的同時,讓居民也能完成必要的醫學檢驗。
近幾年,POCT檢測技術在社區衛生機構已經逐步開展,在疾病預防控制、體檢篩查等公共衛生服務、一般常見病及多發病的初級診療服務、慢性病管理和隨訪分級評估管理中發揮的重要的作用。分級診療模式下的檢測服務向基層下沉可以對各類POCT細分領域的發展形成推動力,大幅度提升POCT類產品的需求空間。同時,大型醫院繁瑣耗時的部分常規檢測項目也會被POCT所取代。
>>>>攜帶型醫療設備
家庭醫生團隊可實現上門服務,因此,在團隊規模的擴大之後,攜帶型醫療設備將引來爆髮式增長。血壓儀、血糖儀、攜帶型自動除顫儀、攜帶型心電監護儀、簡易呼吸機等攜帶型醫療器械將獲得較大的機會,方便家庭醫生攜帶至居民家中。
在《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管理辦法》中,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提供血糖、血脂、簡易肺功能測定、大便隱血檢測等服務,開展心腦血管疾病、重點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慢性病的篩查和早期診斷。要在基層實現這些服務,又不可能廣泛購買大型檢測設備的情況下,攜帶型醫療器械能夠實現早期篩查和後期評價的意義。
因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將是分級診療「路線圖」中的重點關注病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負責這兩種疾病的臨床初步診斷和後期管理,血壓計和血糖儀將成為必備醫療器械。可以檢測心率、血壓等生命數據和監測夜間睡眠情況的可穿戴式設備,也將會獲得基層醫療機構的青睞。
3第三方服務
基層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還會明顯利好於第三方檢驗機構、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等第三方服務,基層醫療機構與他們的合作日漸增多。
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是指在衛生行政部門的許可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獨立於醫院之外、從事臨床檢驗或病理診斷和服務,並能獨立承擔責任的醫療機構。它所提供的服務不同於普通醫療機構,不收治病患,服務對象是醫院、診所及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主要提供醫學檢驗和病理檢驗。
隨著未來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臨床檢驗服務需求對不斷擴大,以及醫療機構的下沉,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行業和第三方影像中心未來市場空間巨大。只是家庭醫生所帶來的第三方檢驗市場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檢測機構所服務的檢測項目不會太複雜,以慢性病穩定期常規檢查為主。相比去三甲醫院排隊,快速簡便的第三方檢測還是有吸引力的。
目前,我國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目前存在服務項目不足、企業規模小、檢驗項目不足等問題。對於縣級和縣級以下醫院來說,想建立一個有一定規模的醫療檢驗中心不僅意味著購買昂貴的檢驗設備和檢驗試劑,還意味著培養專業人員、吸引人才,這些都不現實。
第三方遠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也是實現分級診療的一個重要途徑,他們也會在基層醫療的推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空間。類似的第三方服務還有不少,在2016年年底,國家衛生計生委陸續印發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血液凈化機構、病理診斷中心4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這類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國家衛計委鼓勵社會力量積极參与,開辦獨立設置醫療機構,並向集團化、連鎖化方向發展。
4醫藥流通領域基層市場將是未來幾年的藥品消費主力市場,也是企業競爭力的試金石。但是,目前基層醫藥市場配套機制和相關體系還非常不完善,藥品採購還沒達到國家文件要求的藥品採購、使用規範標準,相關政策法規真正的全面完整的落實。基層市場具有終端網點分散、單點購買力低、訂單金額小、採購渠道廣、配送費用高、基層醫療條件和治療水平低下、用藥品種範圍窄、藥品價格低於城市醫院、用藥檔次低等特點。
要想在基層醫藥市場站穩腳跟,必須打通流通和終端兩大重要環節,搭建銷售網路,將銷售渠道下沉到縣鄉鎮村,同時必須具備足夠數量的人力覆蓋終端,較好地控制好產品組合、市場准入、銷售隊伍、銷售費用、政策適應、管理機制這些關鍵要素,才能增加佔領基層市場的勝算。對於大型醫藥流通企業而言,基層醫藥流通市場的「洗牌」也加快了流通變革。
強化基層首診和分級診療將使更多的患者流向基層,就診人數的增加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多,而且國家政策將放開基層診療機構的慢性病長處方,將使得基層慢性病用藥量大大增加。注重基層市場,銷售渠道管理強,終端覆蓋面廣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5個體診所野蠻生長,連鎖是趨勢
「小病到社區、大病上醫院」,這是新醫改倡導的分級診療模式,但是大醫院看病難,小診所難信任。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三甲醫院處理重症,門診服務向基層轉移。而基層醫療除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外,還包含社會資本所辦的個體診所和連鎖醫療機構。同屬於基層醫療市場的個體診所之前一直是野蠻生長,很多都停留在九十年代水平,經營狀況差,而且沒有人幫助個體診所醫生提高。單點獨立運行的個體診所生存將會困難,診所品牌化、規模化、規範化、連鎖化經營是必然趨勢。於是,一部分民營企業開始布局連鎖診所,進入基層醫療的藍海。
連鎖診所可以提供統一的管理標準、軟體系統、多點執業醫師管理,還可以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病管理,邀請專家坐診,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這種品牌化、規模化、規範化的連鎖診所,是基層醫療未來的發展趨勢,正試圖撬開基層醫療的大市場。目前能夠滿足優質醫療服務需求的基層醫療機構很少,所以才會有大量的就診需求向三甲醫院遷移。如果民營連鎖診所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就能承接相當部分的就診需求。
對基層醫療而言,要建設「健康中國」,就要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而實現轉變的核心正是在於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基層醫療市場空間巨大。
這些機會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基層醫療機構數量巨大,遠遠高於醫院的數量,醫療行業企業的客戶數比醫院增大了近20倍。第二,門診就診量從等級醫院向基層醫療機構轉移,未來將解決70-80%常規醫療服務的需求,市場空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三,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較差,有基層軟硬體服務跟不上的問題,也有醫護人員能力跟不上的問題,解決這些痛點就是商業機會。第四,基層醫療領域還存在市場空白或者某些市場剛剛被打開,比如各種攜帶型智能醫療硬體、醫療檢驗標本快遞服務、民營社區連鎖診所等新的藍海。
基層醫療相關初創企業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動脈網統計了67家和基層醫療相關的初創企業,他們分布在醫療信息化、IVD體外診斷、第三方服務、醫藥流通、連鎖診所等幾個大的領域中(部分企業有多個項目)。排名前三的領域分別是信息化系統、連鎖診所和第三方服務,數量為18、16和10家。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從融資輪次來看,大部分基層醫療相關初創企業都在A*輪和天使輪,發展到B輪及以後的企業也佔到了1/4。其中未融資的企業有12家,排名第二,不過這些企業並不是在發展初期,而是企業主自有資金,其中大部分都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信息化系統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分析過,推進分級診療會明顯利好醫療信息化系統的企業。因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較差,基層醫生有能力、技能的提升需求。如何通過新技術連接專家、連接上級醫療機構、幫助基層醫護人員學習提升,是基層醫療最大的需求。
基層醫療機構在信息化建設上的需求不斷提高,也給信息化系統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IS產品需要與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相匹配,和傳統醫院的HIS系統又有不一樣之處。傳統HIS廠商的產品一般面向大型高等級醫院的需求進行設計,基層醫療機構則是需要面向普通居民的保健、慢病和常見病治療,功能更精簡,需要信息化廠商開發與之相匹配的產品。
基層醫療機構眾多,HIS雲產品雖然單價更低,但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數量比等級醫院多幾個數量級,總體市場規模更大。只是面向基層醫療機構的推廣有相當大的難度,廠商的推廣渠道需要更下沉,客戶更分散。
除了傳統的HIS系統之外,還有很多相關軟體系統其實也應該屬於軟體企業的業務範疇,比如SaaS服務、醫生工具、遠程醫療、分級診療系統等,通過軟體連接基層醫生和患者,連接上下級醫院,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但是,醫療信息化企業目前的數量相當多,不少上市公司也在參與,初創企業的發展難度較大。而且基層醫療機構雖然數量足夠多,但是普遍付費能力不足,所以機會有,難度也不小。
>>>>第三方服務
在臨床檢驗項目中,目前只有5%左右的檢驗項目被第三方檢驗機構承接,95%的檢驗業務仍在醫院檢驗科完成。而美國前三名公司的市場佔有率超過60%,市場集中度很高。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獨立實驗室已經佔據臨床檢驗市場的1/3。所以,在我國的第三方檢驗市場空間很大。
以創業板上市第三方醫學檢驗企業迪安診斷為例,2016年的半年報營業收入為16.28億元,相比2015年年中增長了100.19%,增長速度非常快。中國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尚處於發展初期,整體市場規模較小,後期的第三方檢驗市場的複合增長率將會超過20%,得到高速的發展。
區域檢驗中心在內的第三方醫學檢驗的模式在國外非常成功,醫院只需要保留急診部分的檢測項目,其他非急診項目委託第三方服務機構完成。這種模式有以下幾個優點:1、降低政府財政投入,不需要每家醫院重複購買醫療設備;2、區域資源共享,老百姓的一張化驗單可以在同城所有醫院共享、檢查結果互認,同一指標避免重複檢查,節約醫療保險支出,方便百姓就醫;3、基層醫院,特別是廣大的農村老百姓可以通過區域醫學檢驗中心的冷鏈物流配送把需要檢測分析的標本集中到中心檢測,不需要全擠進大醫院排隊,提升就醫滿意度;4、縣域醫院通過醫聯體模式集中檢驗科,專業性大大提高,檢驗分析項目可以從原來300項左右增加到1000項左右,也提升了醫院的收入;5、檢驗中心獨立核算,經濟效益增加,檢驗科醫生收入大幅度提高。
除了第三方檢驗之外,在第三方服務中,第三方醫學影像機構也有不少。第三方影像機構因為易於標準化、複製性強、易於遠程化,受技術發展推動大,是目前基層醫療服務中非常不錯的商業模式,盈利性和成長性俱佳。國家衛計委也曾下發過《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試行)》,鼓勵第三方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發展,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基礎上,鼓勵連鎖化、集團化發展,並優先設置審批。
國內三甲醫院營收數據顯示,一般醫學影像收入佔全院總收入約20%,且增速高於藥品。如果影像檢測能夠從醫院分流,區域影像中心將有巨大的成長空間。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採集的數據,需要聯通基層醫療機構和上級醫院,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也為信息化企業帶來雲端化數據傳輸的發展空間。
在第三方服務中,還比較容易找到新的市場空白。比如我們表格中的企業快易檢,在基層醫療機構中提供檢驗樣品到第三方檢驗中心的冷鏈運輸服務,這在目前仍是一個新的市場機會,從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連鎖診所
社區診所規模小、數量多,方便居民就醫,但是缺乏標準化的管理和醫生水平的低下導致居民的信任度缺失,國家一直在大力推進分級診療的難點就在於此。而連鎖診所則通過規範化的管理、良好的診療環境來贏得客戶。
連鎖診所目前有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一種是直面中高端客戶的優質連鎖診所,比如和睦家、強森診所、卓正醫療等,另一種是定位中端,但是遠優於傳統個體診所單打獨鬥模式的連鎖診所,比如正廣興、呂醫生、百匯吉等。
未來5年,預計社區醫療收入有望達到到3600億,增速將高達23%,而社區連鎖診所將是民營社區醫療的先行者。民營連鎖診所將承擔基層醫療的相當一部分部分診療業務,其含金量也日漸顯現出來,逐漸進入資本和互聯網的視野。在一、二線城市,連鎖診所最有可能成為發展最快的基層醫療機構,而在其他地區,社區醫療機構、鄉鎮衛生室還是診療的主力。
基層醫療相關上市企業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基層醫療市場容量高達4500億,不僅初創企業會分食這塊大的蛋糕,而且上市企業也不會放過這個市場。在我們統計的16家上市企業中,除信息化系統和第三方服務的企業較多之外,還有POCT領域。POCT是當前既代表檢驗醫學最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又貼近中國基層醫療的「適宜」醫學檢測技術和手段,是當前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短缺,設備配置水平偏低,還存在廣大農村基層地區醫療機構的診療技術水平較低的問題。而POCT幾乎可以檢測所有臨床檢驗實驗室檢測的項目,POCT儀器小型化、自動化,操作簡單便捷,醫護人員甚至病人都可操作,免去了繁瑣的標本收集送檢流程,報告結果及時準確,非常適合於基層醫療。
2015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達到了300億元,而POCT市場規模為50億元。在排除進口品牌之後,留給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大概有20億。而以萬孚為代表的國產POCT企業,將會在基層醫療市場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解決痛點帶來的就是投資機會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醫改的難點就在於基層醫療機構太過孱弱。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希望建立一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的醫療體系。可是結果並不令人滿意。
但是,醫改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是無法退縮的,基層醫療機構的問題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坎。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分級診療,就是市場給予我們的機會。如何提高基層醫生服務水平?如果普及標準化的診療方案?如何提升醫患互信程度?都是基層醫療機構面臨的巨大挑戰。
挑戰與機會並存,這就是2017年基層醫療所給予市場的新機遇。
推薦閱讀:
※《你憑什麼做好互聯網:從技術思維到商業邏輯 》 精彩書摘
※用戶運營如何做好用戶需求的建立?
※【17年總結】我的產品方法論
※團隊意見分歧的「最優解」
※人工智慧會幹掉產品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