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呼吸化為空氣,當風景融入回憶

毛姆講過一個叫「薩馬拉之約」的寓言,說的薩馬拉城裡一個商人的僕人出門買菜,在市場遇到了死神,看到了死神威脅的手勢,驚嚇之後決定借了商人的馬,逃往巴格達。商人出門也碰到了死神,便問他為何要嚇唬自己的僕人。死神答道,那不是威脅,是我在薩馬拉碰到他嚇了一跳,我本來應該是今晚在巴格達見他的。

這則充滿宿命論意味的小故事,讓人背後一涼。僕人難逃一死,他在逃亡之路上什麼都不知道,不知道倉皇出逃根本毫無意義。假如僕人知道了自己的末路,他又會幹什麼?

這變成了一個常見問題:假如明天你就會掛,你現在會做什麼?許多人陷入了苦苦思考,然後恍然大悟,發現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這個看似關於生死的嚴肅問題,很難真正嚴肅地回答,明天就跪這個假設太缺乏實感。如果期限變成一年,亦或是十年,情況又會是如何?

不幸的是,有些人真的面臨這個問題,比如癌症患者。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一本肺癌患者的回憶錄,薄薄一本,卻有千鈞之重。作者保羅·卡拉尼什是一名優秀的神經外科醫生,耶魯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曾獲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已經從住院醫生階段畢業,即將走上更輝煌的人生,卻被疾病打亂了一切。

這本回憶錄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是保羅求學、工作之路上對醫生、疾病、生死的思考,後半部是他確診肺癌晚期後的治療、工作和生活。保羅既是醫生,也是病患,兩種身份的重疊產生了別樣的視角。這本書不做作,不煽情,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無比真誠,讓人讀後不禁扼腕嘆息,真是天妒英才!

保羅有一名出色的醫生父親,但他一開始對文學和哲學更有興趣。在對人生和生命意義探索的路程上,當他感覺文學也許不能給他想要的回答後,他選擇從醫。在大家對遺體解剖都見怪不怪時,他心裡依然留存對捐獻者的敬畏。在其他同學選擇相對輕鬆的放射科、皮膚科時,他毅然選擇了神經外科。在第一線直面生死,保羅對活著的意義有著深刻的思考和反省。醫生再怎麼努力,醫術再怎麼高明,也可能是在打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即便如此,保羅依舊爭分奪秒地工作,儘可能多地拯救病患。他知道僅僅是在手術台上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用語言來幫助家屬面對悲劇的事實。這是一種經歷無數徒勞與挫折之後,並沒有變得漠然或冷血,依舊保持入世和進取的態度,依舊保持知行合一的實踐。

我怕自己即將成為托爾斯泰筆下那種很典型的醫生,沉浸於空洞的形式主義,診斷時只會生搬硬套,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的人性意義。

可以說,保羅真正保持了一顆醫者仁心。

這樣的一位醫生,卻在風華正茂的36歲,不幸確診肺癌晚期。之前保羅接觸了無數病人,見識了無數痛苦,但他自己第一次零距離感受病痛。無法想像保羅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文字里他並沒有強調這些。他反覆思考的,是今後的生活會如何,自己長久以來的努力有多大價值。保羅並沒有停下腳步,他說如果只有兩年時間,他會退休,專心寫作,實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如果還有十年時間,他仍然要在手術台上做手術。保羅言出必行,在一期治療好轉之後,他真的重返神經外科手術台,繼續接手長達8個小時的手術任務,這真是難以置信!保羅還堅持了好幾個月,我讀著讀著,心裡都在為他吶喊,加油保羅!

癌症的一個殘酷之處,就是這種病不僅限制了你的時間,還限制了你的精力,極大地減少了你一天里能做的事情,就像一隻疲憊的兔子在賽跑。不過,即便我有這個精力,我也更希望像一隻烏龜,深思熟慮,穩步踏實地向前。有些時候,我只是單純地在堅持而已。

保羅就像那個奔向巴格達的僕人,不同的是他知道前方誰在等著自己,選擇了在這一路上繼續勇往直前,全心全意欣賞最後一段風景,在回憶中達到永恆。

這是任何人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保羅是一個普通人,會為了事業發展忽略與妻子的婚姻問題,會擔心如何向朋友提起自己得了癌症,會擔心財務能否給妻子提供生活的保障,會擔心能不能留下一個健康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他的剛毅與柔韌,他的勇氣和樂觀,深深折服了我。

最終並沒有出現小說般大團圓的奇蹟。保羅「準備好了」。面對死亡,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最難面對的是家人。保羅妻子露西寫的後記讓人潸然淚下,字裡行間充滿了愛和節制的悲痛。

保羅的墳塋朝西,越過大約八公里翠綠的山巔,與大海遙遙相望。他周圍的山丘野草叢生,針葉樹木繁茂,黃色大戟屬漫山遍野。在墳前坐下,你能聽到風在吹拂,鳥在啁啾,還有花栗鼠窸窸窣窣匆忙的腳步。

人從來都不是一座孤島,在與他人互相交織的生命中,找到曾經屬於自己靈魂的碎片。有這麼多愛他的人相伴最後,有女兒延續了他的生命記憶,保羅可以說是幸福的吧。

人本無意義,追求意義的過程具有意義。保羅的故事不長,我推薦給每個人都讀一讀,看看他所見的風景,看看他求索的答案,看看他散發的光輝。
推薦閱讀:

《瞎說》
如何快速高效的寫好一篇讀書筆記?
三說「黃仁宇」
看點什麼書
2016年閱讀小結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