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經歷一次金融危機,中國經濟才有可能脫虛入實

看到對中央經濟會議鋪天蓋地的解讀和點評,都非常正面,足見這次會議給明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且切合實際,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評。其中,有一個頗為主流的解讀是今後中國經濟要改變脫實向虛的不正常現象,實現脫虛向實。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從實業層面看經濟脫實向虛現象

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保成本等都在上升,使得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進一步上升,對應的就是企業利潤的下降。企業為了應對盈利下降,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轉行,脫實向虛,投資房地產或金融;民企一般多選擇這種方式。二是加槓桿,擴大生產規模,薄利多銷。國企則多如此,因為國企融資成本相對低,且又要擔負起穩增長的任務。這也是企業槓桿率過高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第三種方式,那就是戰略轉移,這兩天引起大討論的中國製造業向美國遷徙,對比中美製造業成本的事件,可見中國的實體經濟還遠沒有脫虛入實。只要中國製造業的成本不能下降,製造業的利潤不能有效上漲,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基本趨向很難改變。

2、從地方政府層面看脫實向虛現象

從今年前三季度GDP初步核算結果來看,金融業的增加值要佔GDP總量的8.8%,而美國不足7%,日本只有5%。這也是中央政府對脫實向虛的擔憂所在,如銀行的利潤總額要佔到所有上市公司利潤額的50%以上,還不包括其他金融企業的利潤。既然金融的佔比如此之高,金融資產的泡沫如此明顯,為何不去抑制金融的發展呢?

從地方政府的行為看,不僅不去抑制金融業的發展,還制定多種優惠政策來引進金融企業,通過給地給樓、退稅、給戶口等手段競相吸引金融企業落地,這顯然不像是脫虛向實的做法。這些年來,我國號稱要建成國際、國內金融中心或中部、西部金融中心的城市數不勝數,且城市內的各區也要競相發展金融,這或與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有關,因為金融業來錢快,不僅可以拉動當地的GDP,而且還能增加稅收,何況發展金融業還有利於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

這些年來,凡是稅收增長快的城市,絕大多數靠金融和房地產,如上海的GDP增速與全國同步,但財政收入增長大約是全國的四倍左右。既然要考核地方政府在穩增長方面的政績,地方政府勢必會想盡各種辦法來增加GDP,金融業相對不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限制(儘管金融業很具有地域性),且地方政府投入不大,這也是各地競相要建金融中心的原因。

3、從金融層面看經濟脫實向虛現象

1996年中國的M2規模才7.5萬億左右,股市的規模也很小,即便股市換手率全球第一,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都不大。但如今M2達到153萬億,是20年前的20倍,股票總市值也成為全球第二,但實體經濟的增幅並沒有那麼大,這是導致貨幣泛濫的根本原因。

貨幣泛濫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在穩增長的既定條件約束下,估計今後幾年M2的增速和信貸增速仍需維持在10%以上,也就是實體經濟的規模擴張要遠低於虛擬經濟。因為實體經濟的繁榮要靠需求來推動,目前是供給過剩。儘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改善供給,但由於貨幣的超發並沒有給中低收入群體帶來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故總需求不足將是一個長期問題。

總之,如果不來一場類似美國次貸危機那樣的去槓桿、擠泡沫風暴,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現象恐怕仍將延續下去,儘管我真心希望中國在今後幾年可以通過改革來逐步化解金融風險,讓資產泡沫漸漸消退。

推薦閱讀:

公司為什麼要上市?上市有什麼好處?
房價真的跌了!香港「內房股」卻暴漲,恆大H一天漲了100億!
宏磊股份10倍股的身後,互聯網金融還有多大證券化空間? | 小汪天天見
大膽:這一次,我竟想觸碰國家葯管規則
蘇易:3.28做投資虧損不是偶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方法了嗎?

TAG:財經 | 財經新聞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