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官錄取學生看得是什麼?

每個申請的學生都會在考慮美國大學錄取,是看什麼的?鄙人也是,特別是才開始,2011年從事這個行業時,整天便是想著錄取的核心,那時,也會帶著很濃厚的中國人思維,我能否投機取巧,撞到個大魚,於是做了很多研究,看完美國大學的建校歷史,從哈佛耶魯,一直看到Wisconsin Madison大學,知道美國大學的風格和傳統;研究各個網站(如CUUS)上的錄取結果,剔除可能存在的錯誤,結合公司錄取的數據,去分析查看,這個結果可以讓我知道錄取分數段;研究美國大學錄取的過程,特地去New York Times下載了一篇老美寫的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閱卷過程,感覺各個招生官的打分,包含眾多的非理性因素;去聽各個名校招生官的講座,Columbia等招生官,文理學院巡遊的。最後,一頭扎進,文書研究中,希望從感性因素中,尋找到理性結果。

綜合這些年的觀察和思考,我覺得,美國大學的申請,看重的是核心是能力,或者綜合能力。能力學術方面表現在考試:GPA,TOEFL,SAT/ACT等,這是門檻,越高越好。 除此外,還有非學術能力,領導力,溝通能力,志願者等,這個需要通過活動去體現,注意:活動是表象,能力的載體,不要本末倒置。現在市場上,很多PhD指導班,金融實習等,如果孩子不是那塊料,完全沒有必要讓孩子去參與,勞民傷財,而且對申請沒有任何幫助。美國大學會考察孩子活動的一致性,以及這一致性活動中,所體現的品質。如果孩子沒有那方面的能力,不要揠苗助長。我看到過,爸爸把做的科研,署上還在讀高中的,並沒有科研興趣的,女兒。媽媽把女兒送到香港去上一個禮拜的證券金融班。看到覺得,太過急功近利。Economist經濟學人,最近有報道中國的富人,為了女兒的申請,特地讓女兒飛到西藏,取個5分鐘的幫助當地小學生的鏡頭,這實在是太過了。

我淺薄的覺得,活動要回到本質,所做事情,是為了提高自己能力而做。我比較推崇競賽類的活動,比如辯論賽,很好,我覺得美國是個嘴皮子的國家,嘴巴溜,很佔便宜,可以當總統。從平凡的學校和校外活動,多盡心點,多思考一點,也會得出自己的心得。活動種類很多,建議學生,應該結合自己的特色,去參加,時代變了,短板理論已經過時,老美的招生,也從balanced的學生轉向lopsided的學生,追求整個班級的平衡性。所以,讓孩子在一方面突出,是很重要。

學生要學會自我認識的重要性,深入剖析自己,如果有家長和同學,可以幫助孩子去做一些測試,讓孩子了解自己。我建議可以看看弗洛伊德的自我解析的書,很有借鑒意思,學生可以學著會去分析自己凌亂思想的來源,是不是自己的潛意識,是不是來自性格中,娘胎裡帶的。多認識自己,會有助於,學生去了解,為什麼我要做個事情,我怎麼去做的,我做了後,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現在有種理論,美國的招生官,他們也是成人,所以,會在整個evaluate的過程中,用成人的視角去看學生的材料,我相信他們會喜歡學生的單純性,但是,高中學生,以成人視角去做活動,是要有這個意識。經常聽到學生,把事情做砸後,指責是老師不支持,隊友很差,缺少資金什麼,這些應該是學生學習要去解決的問題,而當這些問題解決好,學生的視野也就寬,能力也上來,基本上,現在做事都不容易。

最後,談到這麼多,我覺得,學生要提高的寫作能力,特別是講故事的能力:怎麼說,就是用故事來表達自己。比如說,我很用功,不要說出來,表現出來:眼睛看紅了,熬了一宿等去表達。中國古代不是有個形容女人很美的句子:多一分顯胖,少一分顯瘦,高一分顯高,矮一分顯矮。學著英語寫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是學生需要練習和積累的。

備註:抓到大魚,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說,這是不可能的,每家機構,從錄取的事後來看,有成功的錄取,但是在錄取前,沒有一個機構可以做什麼保證。當然,大數據會有助於,完成組合申請,讓整個申請package學校,比如12所,會有好的錄取。我覺得低分錄取到top的學校,有很多因素:冷門的專業,冷門的項目,競爭人數不多,或者運氣比較好,剛好你是最後的一個名額,等。基本上90%的學生,能夠做到正常的錄取,沒有閃失,已經是很不容易。

推薦閱讀:

美國波士頓學院
如何看待出國留學?
你憑什麼看不起留學生?!
留學生活 | 美國看牙記
美國留學行李清單,你最後悔沒從國內帶什麼?

TAG:留學美國 | 留學文書 | 文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