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學中醫?

親眼目睹一個高一學生到知乎求問如何學中醫被一群中醫黑華麗麗噴了,題主先拉了難過的分割線,後只好開罵。真是難為了,什麼時候知乎成了噴子和無腦黑的世界了,這樣的話,我就好好寫寫怎樣開始學中醫吧!

如果要成為一名中醫,從高一開始的規劃應該是怎樣?

面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和不太樂觀的中醫現狀,每一個喜歡中醫的孩子都會無所適從,是啊,我不在乎無腦黑,立志要學好中醫,那麼怎麼開始呢?

目前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一般的路子是高中畢業後報考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畢業後參加中醫執業考試,取得執業資格,在醫院的中醫科或者中醫院的中醫崗位行醫。而在沒有執業考試之前,特別是古代,一般由學生跟隨師父抄方抓藥,採藥炮製,一般三到年後師父認為可以獨立坐堂了,就開業行醫。就像這首詩: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很顯然,這位童子就是從小拜師學藝,跟隨師父隱居山林學習中醫,詩人賈島去尋找童子的師父,無非是訪友或看病,如果是求醫的話,隱居到雲深不知處的深山裡還有人找過來,可見其醫術之高。

那麼,要學習中醫,到底哪條路更好呢?

我們先看看同為傳統的相聲專業,馮鞏老師和中央戲劇學院合作開設相聲大專班 ,那麼除了賈玲外,你還聽說誰呢?而師徒制的郭德綱班教出了多少相聲演員?不過,如果你立志成為一名中醫的話,一紙執業證還是要的,那就結合起來吧,先自學經典,反正上大學也要求背的,而且現在好中醫難得一見,想拜師也沒地方去拜啊。

中醫經典一直有四大四小之說,其中四大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其中黃帝內經最艱深,但是正是經典中的經典,後世的醫家多數從一句一節發端,成為一代名醫,如《脾胃論》之流。難經是問答體,傷寒論是醫聖張仲景的畢生所學,裡面的方子多為數味葯組成,但是往往有奇效,稱為經方,《神農本草經》是藥草書,個人認為它雖然成書較早,但是立意高於《本草綱目》,因為它裡面的葯分為上中下品,分類更恰當,更合理。

明清時中醫漸漸式微,很多不傳之秘的失傳,加上時人能力有限,學習四大經典力不從心,所以誕生了四小經典,即《醫學三字經》,《頻湖脈學》,《藥性歌括》,《湯頭歌訣》,其中三字經是入門書,頻湖脈學是李時珍的另一本名著,將脈象細分,意圖減少學習難度,藥性歌括和湯頭分別是葯和方的簡單記憶教材,比上文的四大經典更加實用,易記。讀四大經典之餘,可以兼顧四小經典,最好背誦互相映襯,相得益彰,其他的古中醫書也可以讀一些,但是一定要以經典為主。

接下來 就是實踐,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你有條件,可以去當地的中醫院,中藥房,甚至土中醫處觀摩學習,如果被允許的話,還可以抄抄醫案,古人的醫案醫話也可以看看,配合你的書本知識,進步更快,畢竟學習中醫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學以致用,治病救人。

中醫學習的確很有難度,也不適合不聰明或者沒有毅力的孩子,因為大量的東西需要記憶,揣摩,體會,心悟,世家行醫者往往有不傳之秘,比如抓泥鰍來訓練手感,然後學把脈,比如整天隨大人一起採藥炮製,對各種藥性了如指掌,看病自然得心應手。這點困難要克服後才能成功。

中醫現代化的問題。傳統中醫被人攻擊,無非是不科學云云,但是科學也是不斷進步的,今天的科學,明天就變成不科學了,量子力學也不能被所謂的科學解釋,那麼它也不科學嗎?回到中醫層面,今天的中藥和古代的地道野生藥材的成分是否一樣?今天的度量衡和古書是否一樣?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代有哪些不同?這些都是現代中醫學習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些方面可以參考一些當代接觸過真中醫的人寫的一些書,比如劉力紅老師的《思考中醫》,還有一本作者忘了是誰寫的《問中醫幾度秋涼》等等。

近年來也有一些科普類的中醫書,比如羅大倫老師的《這就是中醫》,講了幾個古代醫生的生平,天下無疾的《零起點學中醫:帶你體驗中醫的12堂課》,雖說情節虛構,但真東西不少 ,還有《黃帝內經手冊》等等。學習中還是要結合自己看的中醫經典和日常醫學常識判斷,不要一味的盲目相信,要有比較有鑒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學有所成,不被其他人的錯誤言論所蒙蔽,在臨床應用中不出現誤診漏診。

推薦閱讀:

腸胃不好怎麼調理,可以通過運動調理么?
中醫慢慢談-3-葛根湯
中醫教你如何準確鑒別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
貴國的醫學世界第一
復泰中醫,莫吃人血饅頭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