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美女其實不美?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分別號稱「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民間傳頌的經典形象。古代四大美女具體也有不同說法,如南宋平陽木刻年畫《四美圖》畫的就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不管是哪四大美女,所有的傳說故事都基於她們「特別漂亮」。假如古代四大美女角色屬實,她們有沒有可能按今天的審美夠不上美女呢?下面就來討論討論。

所謂美女,評判是見仁見智的,人人標準不同,不同的時代也有巨大的差異,但評判起來無外乎有兩方面:外在美,內在美。這裡主要說外在美。

最直接的方法,是拿出四大美女的「靚照」,按今人的視角來評頭論足,但是晚清以前還沒有照相技術,因此我們需要邏輯推理。文字記載只能算作參考。文學家史學家們,會把各種讚美之詞加在「女神」頭上,即便這樣,許多相對可靠的正史對美女們的記載也十分簡略:王昭君是「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後漢書》);楊玉環是「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舊唐書》);三國的貂蟬只算是傳說人物;而「苧蘿山賣薪女」西施的歷代文字記載則更豐富些。

但從生物學常識和中國美女地域演變的歷史來看,在早期,美女的數量和「質量」應該是有限的。大規模人口遷徙,相隔較遠地區的人交配繁殖,後代的生存能力包括外貌整體水平會得到提高。各地人口充分交雜並且形成相當的數量規模,那麼美女的人數和「質量」就會有增長,超越前輩美女。當然,單單有雜居是不夠的,還需要相對穩定的社會和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美女才能夠出生並順利長大成人,否則姑娘一出生便可能遭到溺亡,即使活下來也為生存掙扎,缺乏營養和適宜的環境從而無法長成。

隋唐以前,美女集中在相對富庶的北方地區,漢代有詩云「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南北朝梁元帝則說「燕趙佳人本自多」;直到隋唐之後尤其在南宋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稻作文化發展,大量人口的遷來並定居,工商業繁榮,南方美女才逐漸成為從文人墨客筆下的「貌多蕞陋」變為佳人主角。南方原本多荒蠻之地,即使是古蜀國、吳越國,隋唐之前選出的大美女,也有可能是「矮子里挑高子」。這不由得為來自南方的古代著名美女們小小地捏一把汗。

從基因交流的方面說,古人比不上後代,尤其比不上今人。交通和通信方式的便捷,東北人和兩廣人結婚,中國人和歐美人結婚,今天已不再是罕見的事。工業化之後的中國,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規模,加上大量長距離的遷徙務工、學習的人群,造就了無數跨區域相愛的伉儷;日益豐富的生活物資、日益提高的文明素質、日益改良的社會環境,也為大量美女的誕生和健康成長,提供了合適的條件,客觀上美女實現了指數增長。而在古代,人口基數和遷徙速度不比今日,基因交流也受到封建禮教等級限制:「門當戶對」相對嚴格,王孫貴族的兒女不會輕易和「下等庶民」通婚,農業社會皇族血緣論和貴人地主的世襲制,多多少少阻礙了人們的基因交換。因此,理論上說,一兩千年前的著名美女,不一定就比今天的鄰家女孩更漂亮。

除了「產美女」,還有「評美女」。古人對於美女的視野也是遠不如今天的。由於沒有照相技術,而且印刷發行能力有限,交通和通信不發達,最漂亮的佳人,其面貌並不會使全國人知曉。而今天,絕色美女的照片可以通過書刊和互聯網傳遍全世界,其間相貌信息可以不會歪曲、流失,在這傳播的過程中,人們對美女的審美也得到潛移默化地改變和提升。不誇張地說,古代強盛王朝到各地選妃的朝廷官員,對美女的外貌認識和審美視野,不一定高於今天愛看電視劇的大媽和喜歡上網的宅男。此外,「人靠衣裝馬靠鞍」,現代姑娘通過後天裝扮來美化自身外觀的能力和程度,絕大多數方面古代望塵莫及,傳統女性還不能按心意打扮自己並展現身材,甚至要接受男性變態的審美(如裹小腳)來折磨自己。

總之,無論從美女產出地域的演變,還是從基因交流、財富基礎、文明程度、社會環境,抑或是從人們的審美水準和女性衣著風尚等各方面分析,古人挑選出來並津津樂道的大美女,論外在,確實很有可能達不到今日的美女。

估計有人想說,古代還有美人畫像呢。是的,我們作出的推論,只有以事實為依據,符合邏輯,並且可以證偽,才是符合科學的結論。那麼美術作品便是最有效推翻上述推論的證偽利器。

古時候沒有相片,但是有畫像流存至今。假如古人畫像里的四大美女或者該時代的美人,整體上和現在的美人相當——甚至不求比現在的強,那麼我們的推論就不成立,反之,我們的推論就有更多的佐證。

遺憾的是,各版本的四大美女們,因年代久遠都沒有留下清晰準確的個人畫像或雕像,只有古代後世的想像圖,不過這也不妨拿出來參考。開頭提到的南宋年畫《四美圖》,全稱是《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但仔細端詳這幾位「選美冠軍」之芳容,「窈窕」因寬體裁衣的服飾而看不出來,而「傾國」實在不敢恭維,四位臉龐浮腫,其中一位形似小品演員馮鞏——倒也喜慶,「我想死你們了」——不禁懷疑他們的「傾國」表達了人們對肥胖片面追求和對大富大貴的熱烈渴望,同時感概,同樣是「掛曆美女」,當代和古代就是不一樣。另一幅原故宮珍藏的絹本《宋四美圖》,作品更有名氣,畫的不是名人而是仕女,其美術價值令人讚歎,但四位美女特別是其臉龐的形象一樣令人遺憾。

我們乾脆拿古代頂級畫家的頂級美女畫像來參考。北魏木質漆繪《屏風漆畫列女古賢圖》,其中可見貴婦的外貌平常,而「美女侍者」們的臉,連平凡都說不上。唐代傑作《步輦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韓熙載夜宴圖》以及大名鼎鼎的敦煌壁畫,畫中無論是騎馬還是彈琵琶的女性,都面相標緻、眉清目秀,但也實在難以「怦然心動」,很多人(仙)長相如同現今生活中的身材豐滿的普通人,有些「臉若金盆」的姑娘如今斷然說不上美。五代《宮中圖》、宋代《妝靚仕女圖》,畫中佳人放在今日同樣難以堪稱「美女」。美術收藏界不久前在網上發布了一批的清代油畫——《清朝美女肖像》系列,畫中婦女面容個別清秀、多數平庸,而她們每人近乎變態的小鞋小腳還使人看得有些「驚悚」。

有人會說,這些畫像是藝術家主觀表達,帶有創作、誇張的成分,不能反映古代一般美女甚至一流美女的實際。幸運的是,我們有相片。照相術在晚清傳入中國,趕上了封建時代尾巴,忠實地記錄了農業社會婦女的現實。儘管許多人說盛唐是古代歷史的巔峰,但其實通過數千年的積累,清朝是古代農業社會發展的集大成者,滿族統治者以史為鑒、勵精圖治,發奮學習漢文化、融入漢文明,因而在許多方面清朝是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只在工業化武裝下的列強面前敗下陣來。據大量公開的清末不同階層的女性照片,片中人物基本難以稱得上佳麗,還有的顯得醜陋嚇人,尤其是宮廷嬪妃的照片,其糟糕的「顏值」徹底粉碎了「皇帝身邊一定美女如雲」的草根幻想。清宮影像真正拿得出手的倩女,不是老態龍鐘的慈禧,而是被部分網民稱為「最漂亮格格」的完顏立童記,可她的容貌也只相當於如今一個漂亮的二三線女演員。

比外在美更具內涵的是內在美,如果非要說外在美只有審美標準演變,無所謂優劣,那麼內在美便是實實在在有高下之分的。現代女性的內在美,是古代大美女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在男權社會的統治下,女人往往只是被利用、被操控、被欺壓、被宣洩的工具,大美女除了「美貌」,通常是比普通女性多了會讀書、會歌舞或會「談心」等技能。在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大大提高,中外女性才得以解放,可以男女同校,接受現代教育並走向社會;可以從事多種工作,甚至比男性幹得更出色——知性,獨立,自信,自強,從這個角度說,現代美女完勝。

所以,古代四大美女即便角色屬實,她們放到今天可能出類拔萃,屬於「國色天香」,但是更有可能比不上大眾媒體里的名模,甚至比不上奔波在大街上的某些女青年——這是喜歡崇古、反對現代文明的人絕沒想到的。

推薦閱讀:

王昭君: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TAG: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 美女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