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藥現已成了日本國寶,你相信中醫嗎?

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它的歷史悠久,是人民智慧的結晶,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近代隨著西醫的進入和中醫人才的流失,中醫藥暗淡不少。

近幾十年,日本政府大力扶持漢方葯,並將其打招成「國寶級」產業。日本漢方葯在國際上大有趕超中醫藥之勢,成為中國中醫藥最大的競爭對手。

註:中醫中藥到了日本,被稱為漢方醫藥。

日本和韓國的中藥出口佔到國際市場中藥總出口量的80%。中國卻僅佔3%到5%。(日本漢方葯的原料80%都是中國產,中國只是種植藥材,而日本基本上都是加工了再出口國外。)

日本厚生省和業界研究確定這些標準處方的歸依,幾乎都來自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為主的中國古代漢醫學典籍。其中的安中散、藿香正氣散、黃連解毒湯、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都是有點年歲的中國人熟悉的名字。

到2010年,日本人服用漢方葯(中藥)的比例已由40年前的19%增加到72%。如今在日本,80%的醫師會給病人開具漢方葯(中藥)處方,全日本具備漢方葯診治能力的醫師已超過10萬人。(——以上數據整理自「界面」新聞)

前幾天,媒體爆料許多中國人去日本爆買漢方葯,而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對中醫充滿質疑,甚至一些醫生自己都在說:「不信中醫,我只信西醫。」中醫在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的驗證,我想這已經不是信與不信問題了。

西藥見效快,吸收好,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副作用大,容易產生耐藥性等。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傳統中藥理論結合現代的科技發現,中藥在抗癌,抗菌方面有顯著的療效,而副作用小甚至沒有。由於中藥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且隨症加減應用靈活,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然而,中藥的煎服方法往往被人們忽視了,由於煎服方法錯誤或不當,因而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現將中藥的煎服方法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煎藥器皿的選擇,首選陶瓷或砂罐,次選不鏽鋼和搪瓷製品,忌用鐵鍋,鋁鍋,因其含金屬離子容易與中藥的某些成分如鞣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沉澱,影響藥物的療效。

其次,煎藥用水,一般用自來水即可,經濟條件好的可以用純凈水或礦泉水。

最後,藥物的煎煮方法:

浸泡

將藥物置於煎藥器皿中,加水至完全淹沒藥物且高出2-3cm,放置30分鐘左右。這樣做的原因是使水完全滲入藥物的細胞內,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

中途適當攪拌,防止粘鍋。通常一劑葯煎煮2-3次,解表葯首次煎煮15-20分鐘,次煎10-15分鐘;一般葯首煎20-25分鐘,次煎15-20分鐘;滋補藥首煎30-35分鐘,次煎20-25分鐘另外還有一些藥物在煎煮時需要特殊處理,現介紹如下:

先煎

就是將單味或多味藥物較其它藥物先進行煎煮。這類藥包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貝殼類藥物,如磁石,龜甲等;有些需要改變藥物的作用以適應臨床要求如大黃久煎瀉下力緩,用於清內熱或體虛之人的緩瀉。還有些有毒藥物,需要延長煎煮時間以減輕毒性的如川烏,附子等需熬煮至無麻舌感;

後下

就是在大多數藥物即將煎煮好再加入煎煮5-10分鐘即可。這類藥物大多質地輕薄含揮發性成分,氣味多芳香辛烈,易揮發,不耐久煎如薄荷、麻黃、砂仁等,大多為解表葯和芳香化濕葯;大黃、番瀉葉久煎瀉下力減弱,若取瀉下作用則後下或開水泡服。

包煎

就是將藥物包在布或紗布中再和其它藥物一起煎煮,這類藥包括花粉、細小種子、細粉類及含絨毛的藥物,如蒲黃、車前子、葶藶子、旋復花等,包煎有利於煎出有效成分,防止粘鍋糊化以及減少對咽喉的刺激。

沖服

用煎煮的藥液或開水沖服,適用於入水即化或本身就是液體的藥物,如芒硝、蜂蜜等;或價格比較昂貴的藥物如牛黃,麝香等;或不耐熱或不能加熱的藥物如硃砂,雄黃等。

另煎

就是將藥物單獨煎煮後兌入藥液中,適用於價格比較昂貴的藥物,如人蔘、蟲草等。

烊化

一些膠類藥物,容易粘附於其它藥渣或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就需要另行用小火慢慢使其熔化或用熱水熔化再兌入藥液,如阿膠、鹿角膠等膠類。

濾過藥液

在生活中,我發現許多人在煎服中藥的時候是煎一次服一次,下次服藥的時候又加水再煎煮,這種服藥方法是錯誤的。因為第一次煎煮的時候有效成分煎出50-70%,第二次煎煮的時候有效成分煎出只有20-30%,第3次就只有10%左右,如果這樣服藥,則藥物的濃度越來越低,到最後就沒有效果了。

所以正確的服法是一副葯按上述方法煎煮2-3次,將幾次的藥液合併壓榨藥渣的藥液混合均勻,然後按醫囑平均分成3-6份,每次服一份。

正確熬藥,正確服藥,很重要。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微問診


推薦閱讀:

蘄艾灰是寶,看了就知道!
四種人最容易長痔瘡
練內功過程中的4個呼吸層次
腸胃常年不舒服,不妨試試它,在家就可以做的養生方法
健康小貼士:足療養生到底有哪些功效?

TAG: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