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槓桿」 的前世今生
最近我和身邊的朋友一直說,風險資產要跪,老百姓的錢應該暫時從股市裡撤出來。實際效果怎麼樣呢?目前看來,美股特別是科技股基本已經強弩之末,已經開始崩了。A股也好不到哪裡去。
昨天還有個事,就是高層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傳遞了要繼續嚴控國家宏觀槓桿的信號,特別提到:
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要快速把槓桿降下來,努力實現宏觀槓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
這次國家層面推動的去槓桿工作,已經進行了一年多,執行力度回頭去看,實際上超出了金融市場的預期。我始終還是那句話:
大家一定不要低估他的決心、勇氣和智慧。
1
什麼叫「去槓桿」
你手頭有30萬,買了個100萬的房子,找銀行借了70萬。這70萬,金融里就把它叫做槓桿。
通俗地理解,
借錢負債的過程,是加槓桿的過程。還錢消滅負債的過程,是去槓桿的過程。
也可能你不還錢,負債變成了壞賬,自動消滅了,這也叫去槓桿。這種去槓桿就叫被動去槓桿,顯然不會是什麼好事。幾乎所有的經濟危機,都是很典型的被動去槓桿的過程。
欠的錢太多了,只能靠借新還舊,所謂的旁氏借貸來還。最後連旁氏的手法也借不到錢,連利息也還不上了,大家就不還了。債務違約,經濟被動去槓桿,市場崩潰。
經濟的管理層一般都會極力避免走到這一步,因為這一步的代價實在太大。大家回想過去這十年,全球經濟因為被動去槓桿有多艱難。
不過自上一次金融危機算起的周期里,老美去槓桿已經基本完成,股市走出了八年牛市。而此前被視為爛攤子快要破產的歐洲,還有無藥可救的空心化日本,也重拾增長,股價屢創新高。
唯獨中國的情況,剛好在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在中國,除了房子之外的所有資產,都經歷了暴跌的周期,且這個周期,目前看來還並未結束。究其根源,就在於去槓桿這三個字上。老美和歐洲方面,槓桿去得差不多了。中國現在才剛剛正兒八經要干這件事。
不是幡然醒悟,是被逼無奈。都說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我覺得用到這裡十分形象。
2
如何跑經濟增長
大家常聽說GDP增長了幾個百分點,一個國家為了跑GDP的增長,就像一個家庭為了跑收入一樣,會有很多方法。
比如你可以勤勞辛苦多加班,靠時間來跑收入;
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單位產出來跑收入;
你還可以向別人借錢,拿去創業投資或者炒股票賭博,來跑收入。
這幾種方法,對應到宏觀上,就是靠勞動力的投入來跑GDP、靠技術進步來跑GDP、靠資本投入或者加槓桿來跑GDP。
哪種方法最容易,你就會更傾向於使用那種方法。
你看中國過去靠著人口紅利,勞動密集型工廠,跑出了大量外匯儲備,這都是廉價勞動力堆出來的。人口紅利不行了,那就靠投資來跑,修橋造路造地鐵造房子。
投資的錢哪裡來,找銀行借唄!
銀行的錢哪裡來,自然是央媽印出來的。但要注意,央媽印出來的錢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是相互借來借去形成的「信用貨幣」。
這就是加槓桿,前面說了,加槓桿就是借錢的過程。
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在逐漸失去人口紅利優勢之後,就開始玩兒命加槓桿搞投資。
政府加槓桿搞基建,基建可是管理層跑GDP的嫡系正規部隊;
企業加槓桿鍊鋼鐵造房子,三四五線城市房子庫存迅速高企,鋼鐵產能的洪荒之力釋放出來,導致價格一路跌成屎,比菜價還賤。
後來繼續這麼玩兒下去,發現不行。
政府借了銀行的錢你還得還,企業借了銀行的錢你也得還!儘管政府國企和銀行的錢,不少時候是左右手互倒,壞賬也是左右手互倒,但明面上,還是要按規矩來,借錢你就得還!
政府沒錢還怎麼辦,那就把地價抬高,有了賣地的收入,那就可以還銀行的錢了。企業沒錢還怎麼辦,國企的話,那就借新還舊,或者給你展期。不是國企的話,也不能輕易讓你破產啊,你破產了,銀行的壞賬多難看,尤其是那些大的製造業,房地產開發企業,你沒還錢之前,堅決不能讓你死!
於是,有著高儲蓄率習慣的中國老百姓,就光榮地登上了加槓桿的歷史舞台。
政府加了很高的槓桿,企業加了很高的槓桿,但中國的老百姓沒有玩兒命借錢加槓桿的習慣啊,大概是因為窮怕了,窮人有錢了一般都存起來。
老百姓加槓桿用來幹啥?當然是買房子了。於是就出現了過去幾年的房價暴漲,進一步營造出這樣的預期:在中國,房子是永不跌價的資產。
對了,以前你總是感覺錢在貶值對不對,就是銀行存款跑不贏CPI那種感覺,你很難受對不對?感覺難受就對了!
來買房啊!
來加槓桿啊!
來為國家接盤啊!
到此為止,中國經濟的所有部門,都玩兒命加了一遍槓桿。
前些年地方政府債務集中到期,最後通過債務置換,展期等方式暫時解決。這兩年,企業的槓桿又差點玩兒脫,所以要弄供給側改革,把利潤往上游集中,為國企的高槓桿紓困。
對老百姓來說,經歷過去最新一輪的房價暴漲,有多少城市中產沒有背上幾百萬的負債?沒有背上負債,你都不好意思說是中產,因為你根本買不起房!屌絲是不能讓你加槓桿的,你加了槓桿很容易搞成壞賬。
大家都加完一輪槓桿之後,如果一切保持不變,經濟倒也是可以用時間來換空間,慢慢通過技術進步來跑GDP,調整經濟結構,搞搞供給側改革什麼的,歲月靜好,歡樂祥和。
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老美在這個時候搞起了大張旗鼓的加息縮表和減稅,除此之外,還用貿易戰來挑釁你,你還怎麼歲月靜好?
3
美國與中國的槓桿
先說美國加息與槓桿,這兩者有啥關係?關係可大了!
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欠了很多錢,你最怕什麼?是不是最怕利息升高?就是這個道理。
老美處在升息周期,中國必須被迫跟隨升息(看看市場利率和房貸利率吧,基準利率不要認為現在沒動,告訴你不會遠了。)。學過金融的都知道,這個是由利率平價決定的。如果中國不升息,不保持現有的利差,套利活動會讓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中國的外匯儲備流失。
美聯儲進入升息通道之後,2016年,為了防止資本外逃,管理層搞了幾件大事,包括幾乎實質上禁止了資本兌換,你去換點美元,會被當做犯人一樣審問。同時,把房子給你搞上去,你不是有點錢就想著換美元嗎,不要換了,現在銀行再貸款給你幾百萬,你去北京上海買套房,安安心心地還債。
乖乖聽話,踏踏實實地為共產主義事業接班做準備。
既然中國必須被動升息,中國經濟又加了這麼大的槓桿,那後果會怎麼樣,明白的人都知道。現在美聯儲已經把利率升到1.75%的水平了,再加3次,今年結束可能就會到2.5%,這個利率水平對全球的資產價格都有非常大的下行壓力。
然後是美國的減稅。
特朗普的稅改法案剛剛通過時我就寫過,肯定會掀起全球範圍的減稅競賽。事實也是如此。中國前段時間剛剛宣布了下調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兩國企業的相對競爭力。如若不然,企業為什麼不去美國辦廠?
減稅之後,由於美國失業率已經創了50年最低,接近充分就業狀態。因此這項積極的財政政策,可能招致比預期更高的通脹壓力。這是美聯儲加息節奏可能變得更快的重要邏輯。
中國呢?中國減稅毫無疑問對企業是有利的。但中國和美國不同的點是,中國企業特別是傳統製造業,最大的成本結構可能是地租。只要地租沒有明顯的下降,即便減稅,實業的投資回報率(ROE)要重建,也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的結果是,中國實施大規模的減稅後,會對財政收入形成壓力。從而使財政在支持經濟發展方面不得不更加保守,比如大家看到的最近財政開支的明顯收緊,各地基建項目的收緊,包括去年叫停包頭的地鐵項目等,都是財政支出收緊的表現。財政收緊導致的基建下滑,可能會抵消對企業減稅帶來的好處。
貿易戰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給增長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目前有逐步升級的趨勢。它幾乎成了懸在全球風險資產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具體有關貿易戰的問題,我後續還會開專題再討論,今天略過。
4
金融行業去槓桿
明白「去槓桿」或者「控槓桿」這個大的核心邏輯,你就知道,為什麼現在央媽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放水。貨幣政策松是不可能松的。儘管基準利率暫時沒動,但市場利率包括房貸利率已經上浮了不少。
Again,今年央行上調基準利率1-2次,我也不會感到意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研究一下金融的內生性與央行貨幣政策框架的關係。)
如果我們能儘快主動把槓桿降下來,那麼經濟著陸的緩衝就會好一點。如果槓桿降不下來,高槓桿+高利率+貿易戰,意味著什麼?你懂的!
中國經濟的各個部門都加了一輪槓桿之後,實體的回報率早就被金融擠出得接近於零,中國此前的貨幣政策實際上也是接近失效的狀態。信貸大部分跑到了房子里去,錢在金融體系里空轉。
除了把持住貨幣,高層還搞了很多監管新規,比如進一步強調宏觀審慎監管MPA,銀監和保監的合併,推出資管新規等,這些都指向一個目的:
為金融行業降槓桿。
金融行業的槓桿相比實體經濟的槓桿,更具脆弱性和傳染性。因此,管理層自然是不會允許金融行業一直加槓桿亂搞的。因為金融業的高槓桿,一旦碰到高利率,那就是絕對的死路一條,還會波及整個經濟。參考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去銀行里提款,對方告訴你說,不好意思先生,我們今天現金已經用完,請你明天再來。你是什麼感受?
5
去槓桿與資產價格
任何一筆負債,都對應著一筆資產。
我把錢存到銀行,銀行貸款給你。這筆錢對你來說是負債,對我來說是資產。同樣你再把這個錢花出去,成為別人的收入,別人再去存銀行,銀行再貸出去。這個過程如此循環,就是貨幣在市場當中的信用創造機制。
簡單來說,借貸的行為,創造了大部分的貨幣。所以,很直觀的邏輯,去槓桿,就是讓經濟系統的負債變少,那麼最直接的結果,就會減少貨幣的供應量。
錢變少之後,資產的價格自然就會下來,這是特別樸素,但是又特別核心的一個邏輯。
所以我們看到,以金融業(銀行業)去槓桿為代表的監管,實際上就是在減少市場上的貨幣量,相當於整個金融體系在縮減資產負債表。
顯然,那些依靠著槓桿不斷膨脹起來的泡沫,在去槓桿的歷史進程中,也將一步步萎縮下去。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怎麼加槓桿搞上去的,就怎麼去槓桿搞下來。
最後再次提醒,在貿易戰,中國繼續去槓桿這兩大宏觀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會顯著地邊際下降。這對風險資產的價格,會產生較大的下行壓力。沒有特別嫻熟精湛的技藝,建議你暫時遠離風險資產。
經濟周期一直都在發生著作用,但大眾往往都是遲鈍的,等大家都意識到一個新周期到來的時候,這個周期往往已經接近尾聲了。
一開始,大家都只要錢,死活不肯加槓桿,不肯買資產。後來,大家都玩兒命加槓桿,死活手裡不留錢。只是多數時候,大多數人的這個節奏,踏錯了。
幾個這樣的潮起潮落,人的一生,也就這麼過去了。
推薦閱讀:
※沈坤:沒有魔性和花心,就做不好營銷?
※沈坤:互聯網時代,經驗為啥越來越不靠譜?
※市面上80%茅台專賣店都是假的,這是真的嗎?
※蘇易:3.28做投資虧損不是偶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方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