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我的英國
在這個世界上,英國是一個特殊的承載了我一方遙想的國度。
最初對這個國家的印象起步於一段極沒營養的對話。
「what』s the climate in your country? 」
「It』s wet and rainy.」
不論是看我對於英國的第一印象,還是根據去過的人給我捎回來的口碑,英國實在不怎麼樣,甚至可以說是糟糕了——陰冷潮濕,沒什麼美景的小村子,中國人無法融入的社交圈,生活不便。
每一次艷羨在英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得到類似的反饋:「不要過多期待,英國不是你想的那樣。」
可是我想的英國是什麼樣呢。
似乎與晴朗無緣,是一個徹頭徹尾陰冷潮濕的地方。
陰天的灰與低矮的暗色建築相得益彰,街頭巷尾都是雨水浸過的顏色。街上的每個人都穿著翻領或立領的大衣,帶著禮帽,手裡拄著一把直挺挺的帶著彎傘柄的傘,以防雨水隨時降臨。
就是這樣的或許可以稱為單調的地方,沒有香港來往行人摩肩接踵的忙碌和漠然,也沒有中國小市民熙熙攘攘的煙火氣息。倫敦的蕭索感頗有點像秋冬季節的北京,卻又沒有過多的聲色犬馬,整個城市永遠帶著陰天的色調。
我對英國的好感大概是從天氣話題開始的。淅淅瀝瀝的雨水中,湊在一起的人們沒有裝腔作勢,也沒有熱絡,而是帶著天然就正板、嚴肅到撩人的倫敦腔,簡潔地搭著話:
「IT『s windy , isn』t it?」
「Of course. much better than yesterday.」
然後就沒了下文,各自散去。他們真的在認真而單純地聊天氣。
也曾看到一篇描寫倫敦的雪的散文,仍然是冬天慣有的色調單一的景象。單調之上是空中漫天的雪花翩然墜下…
那真是我平生讀過的最優美的一段英文。Flakes of snow,堪稱雪花最美的量詞,好像能想像到雪花最純真的樣子。
索緒爾說,語言是社會化的心理現象。對於中國百姓,很多時候「你吃了嗎?」又相當於「你好」的作用,體現了漢文化對飲食的關注,反映出民以食為天的傳統意識。那麼,以天氣的話題打招呼,以此相互問候的民族又表達著怎樣的觀點呢?
於是,在我心裡,陰冷的空氣里,一板一眼的英國人的生活在簡短的交談里有人情味地優雅起來。不論什麼身份,不論生活得困苦還是奢靡,人們都可以認真地打量氣候的陰晴,像問候老朋友一樣品評風雨,真切地感知並不吝交流今天空氣的狀態。
願意認真對待天氣的人總不會太討人厭的吧,我這樣想。
後來,看了一些影視作品,夏洛克左手扣著黑色帽子大踏步地走到街上,右手一個大抬臂,底氣十足地呼出「TAXI!」,然後大步流星地探身入座,疾馳而去;
簡愛月牙般蒼白瘦削的臉上神色淡定,冷冷的風掠過蕭索的平草地,在風中傳播的聲音溫和而堅定:「with all my heart.」;
陰暗偏僻的深夜街角有肌肉相搏的反叛瘋狂,空曠的地下倉庫里是剛毅的「welcome to fight club」的迴響;
車站中的男音廣播和英倫古舊質感的時鐘與汽笛聲催促著人們加快趕路的步伐……
這些的種種,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模樣。
除了種種聲色腔調,我最欣賞的英國人的元素還有他們的幽默。似乎英國人是把高級的黑色幽默運用得最為爐火純青的。
雪茄煙和威士忌味的幽默感,沒有浮誇的情緒和神飛色舞的渲染,點到即止。英式幽默甚至不需要激烈的捧場,像內向孤僻的人難得一遇顯露了些許熱情一樣,連詼諧都帶著一小撮克制的重量。
如果生活是一位穿戴莊重的先生,這種開玩笑的姿態簡直和從西服內側抽出一條純色手帕的姿態如出一轍。
其實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好,就像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但我還是很希望,世界上有一個地方,不論生活拮据還是地位顯赫,多正式的服飾都不算正式,多優雅的儀態都不算優雅。人們還在意一種叫做風度的東西,並且人人都可以擁有它。
最令我打動的也許不是靈山秀水、與世隔絕的離世感,也不是車水馬龍、繁華宏偉的富態氣象,而是不論怎樣的社會境況下人們還保持著體面。不管是貧富分化的工業革命,還是1929年的經濟蕭索,只要還有一腔醇厚的腔調,就提醒著人們還有天色可以關注,生活還有希望。
推薦閱讀:
※帶你體驗霧都——倫敦的印記
※說說英國大學的學前語言課
※災難與復興——小威爾士的大歷史(三)
※2,敦刻爾克烈酒夠不夠八十度?
※2018年移民那個國家比較好?移民新關鍵詞——-英國移民
TAG: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