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於愛情,毀了中國姑娘
讀大學的時候,我在一個舞蹈社團瞎混過,認識了一個隔壁師範學校的女孩。她是南方妹子,卻長得有點像新疆人,性格很活潑,說起話來像只快樂的小鳥,在我們那個無組織無紀律、幾個學校的女孩一塊兒玩耍的社團里,她算是一個出挑的人物。
她有一個在老家開撞球廳的「富二代」男朋友,沒考上大學,每到禮拜五就開三個小時車來接她回家,對她百依百順。
過了這麼多年,我仍然對她印象深刻,是因為一個數字——她告訴我她看過2000多本小言。我當時嚇了一跳,什麼,2000多本?算你一天看一本,這也得連看6年多啊。
她從口袋裡掏出一本小小的《金玉良緣》,對我說,就這麼點大一本本的,我周末回家躺沙發上能一口氣看8本。
「你不是有活生生的男朋友嗎?書比人還有意思?」「他哪能跟書里比,就是對我好而已。但如果校草追我,我肯定不要他了。」
我被塞了一把奇怪的狗糧,覺得她愛的是「被愛」,是眾星捧月,是浪漫唯美的言情故事,但好像並不愛他。
後來我忙著搞學業找實習,大四之後再也沒去找她們玩。臨畢業之際,聚會中聽到她的八卦,在找工作過程中被體檢出剛剛未婚懷孕,乾脆放棄了工作,潦草地辦了一場婚禮,回家生娃了。
再後來,畢業兩三年,看到同在舞蹈社的另一個女孩發了篇微博,在說要幫她找工作的事。我私信去問,原來她嫁的四線縣城「富二代」,在孩子出生後不到一年,就因為開車撞死人被關押了,撞球廳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公婆怕她提離婚,把孩子帶在身邊,每月只給她1500塊零用錢……
突然想起這件事這個人,是因為看到劉瑜的一篇舊文《但是不要只因為你是女人》。
她在裡面說:對我自己來說,女性這個性別之所以成為一個負擔,就是因為女性都太沉溺於愛情這檔子事了。得不到愛情就天天嘆息,失去了更要嘆息,就是得到了,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好像總不是她想得到的那個。所以我認識的女孩子女人,從十幾歲到幾十歲的,個個都像職業戀愛家,每天翻來覆去地分析她那點破事,她說不厭,她的閨蜜也聽不厭。
突然好奇那個早已失聯的女孩,想知道後來的她過得怎麼樣了。
是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能養活她們娘兒倆,見了世面後果斷離婚?還是想辦法哄好公婆,把撞球廳擴大經營做得有聲有色,在男人出來前已經攢下了一份家業?又或者輾轉做了幾份工作都不行,只能回家繼續拿1500的零用錢,一邊看小言一邊慢慢熬著等男人出來?
畢竟那個時候,她才二十四五歲。希望不是最後一種結局,因為那就意味著,她沒領到生活給她最寶貴的禮物——年輕時候的教訓,最終依然沒有把自己立起來。
沉溺於愛情的女孩,熱衷看言情小說和愛情雞湯,來來回回的跟閨蜜討論「他愛不愛我」,為男友手機沒把自己照片設為屏保而扭捏一整天,吵一架一個禮拜都沒法好好工作,花幾百塊上網買「回心轉意符「,有時候無條件付出有時候氣急敗壞……
把愛情、婚姻當做生命中的唯一主題,副作用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愛上一種想像中的愛情,而不是現實中的某個人。
小言里描繪的愛情,大差不差地提供兩種模板——霸道總裁和白衣騎士,全部無條件愛她。
於是你看到一類女孩,說不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什麼,哪些事情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還動不動喜歡轉發「男人做到以下這四點才是真愛你」,「男人沒有這七種表現,說明沒有愛過你」……
同樣中招的,有的還喜歡設定劇情,玩些欲擒故縱、出其不意之類的。
我自己就被曾經的約會對象DISS過,「你不能預測我們倆關係的走向,準備好一些句子來接我的話。我一不按照你的想法走,你就受不了了。「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猶如五雷轟頂,想找個地縫鑽下去。那種感覺,就是你已經在自己寫好的劇本里入戲了,結果對手突然跳出來說,cut!
當我們把潛意識裡預演過的套路和劇情,往另一個人身上套的時候,實際上沒有把對方當做一個完整的有靈魂的人,去尊重去了解,去遇見未知和碰出火花,而只是期待一起演一出picture perfect的戲碼罷了。
更不用說,整天談天說愛、被愛折磨,必然影響個人發展。
我們的絕對時間和精力就這麼多,沒事兒盡思索「他怎麼還不聯繫我」、」我該不該主動聯繫他「、「他今天給我朋友圈點贊了是幾個意思」、」他沒給我朋友圈點贊是沒看到嗎「之類的,把情緒這個最大的成本,全花這上面了,還有毛線力氣出去跟這世界周旋。
二十幾歲沒有十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就沉醉在這種自我折磨中,白白度過了。
用劉瑜的話說,對男人而言愛情這東西有點像出麻疹,出個次把就有免疫力,不耽誤他朝著通向牛逼的道路一路狂奔。但女人愛起來哪裡是傷風感冒,上來就是腫瘤,良心的也得開刀,惡性的就死定了。
《慾望都市》里的CARRIE,最沒有魅力的時刻,就是沉浸在「exquisite pain of wanting someone so unattainable"的時候,愛一個明確覺得自己配不上的人,還自我感覺沉醉得還有點凄美。當然,劇情最終她還是成功嫁給了他,畢竟,女主演薩拉·傑西卡·帕克本人在電影版成了製片人之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坐上了大BOSS的位置,才能為所欲為。
自行陶醉在浪漫愛情幻想中,無法面對生活的粗礪面,也不願意承認,愛情有個過程。
要說這一點,真的羨慕西方有約會文化。兩個略有好感的人,時不時出來吃飯聊天,在進入認真的關係之前有長長的認識、了解、試探、碰撞的過程,你要看看我,我也要相相你。彼此對等交手,友好往來,發現不合適就叫停,多數還能回到朋友的位置,彼此都沒什麼可自怨自艾的。
太看重戀愛的我國女孩,就沒法這麼悠哉了,要麼「追」,要麼「表白」,要麼「暗戀」,沒有中間地帶,也無法享受過程,就問你愛不愛我。
可是「愛」哪有這麼容易,沒一起經過些事情,沒有過價值觀的共鳴,沒有過感情的沉澱,說愛未免太輕易。
見識過很多在婚前崩掉的例子,不少是因為女孩在戀愛過程中根本沒有想過現實問題,比如買房如何承擔分配,家庭分工具體怎麼安排,財政大權誰掌握更合適,生孩子後如何養育。
因為戀愛時她就只負責接收寵愛,沒想過承擔責任,產生一種幻覺,希望以後就是一直被寵著,就是看看電影吃吃飯,覺得所有生活的粗礪面都應該是男的去面對的。
沉溺於愛情的龐大女性群體,給我國情感諮詢創業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催生出兩大流派。
一種是,抬女人罵男人。
沒寫公號之前,我也在中文世界裡生活了20多年了,我幼稚的心靈啊,只聽說過「白手起家」,從不知道當博主可以靠「罵男人起家」。幾個自媒體群里,動不動就"傳來捷報」——誰誰靠罵男人起家了,兩個月漲粉8萬。
可你一看內容,反正她們罵男人,是絕對不會理性地罵的,才不會只罵一個人,或者一種現象。就是要以偏概全地罵,不分青紅皂白地罵,逮住一個罵一群。
比如,看到一個潮汕人打了老婆,就罵「潮汕男人全部不能嫁」;看到男的中年人,一概貼上「油膩」標籤;看到一個同志騙婚,就黑盡所有同志……
上過《奇葩說》的那個靠寫公眾號月入十萬的00後女生,自爆研究了幾千個公號後,總結出的十二字寫作秘籍就是:罵男人,往死里罵,變著花樣罵。
同時,鼓吹對女孩無條件地寵愛,「你是女的你就應該得到一切」、「他對世界殘忍,只能對你溫柔」。
差不多就是給你一針嗎啡讓你爽一下,至於你回到真實世界怎麼辦,他們不管。
該是有多少女孩被深深傷害過,傷了之後無法癒合,才醞釀出這麼大的怨氣,要靠這種自我麻痹來出氣。
第二種是,以丁璇、AYAWAWA為代表的「適應男權社會派」。
她們告訴你,社會就是屬於男人的,既然已經如此,女孩子就努力研究怎麼甜言蜜語,怎麼被愛,用這個來換好處。
你要努力想辦法升MV(MATE VALUE),也就是配偶價值。要漂亮,性格要溫柔,家裡條件要好,學歷不能高,自己不要太會賺錢,有個清閑體面的工作就好了。
同時你要降低PU(Paternity uncertainty),也就是親子不確定性。不能性感,不能拋頭露面,要單純,要蠢笨,早早結婚生子,老公出軌要先反省自己——讓男人對你放心,確定你是忠心耿耿的。
這樣,你就能在男權社會裡得到最好的待遇了,老公就給你在房子上加名字了。
可是呢,她們自己完全不是這麼操作的啊。她們拋頭露面、講課出書,賺錢賺得積極,還哪有時間愛情至上跪舔老公?
自己拚命沖事業,卻教其他女孩子要愛情大過天;自己站得挺挺的,卻告訴別人如何跪得舒服。
既然有那麼大的市場和受眾,也許是這種理論真的能換來一些東西吧,但那是以磨損人性為代價的。
當然期待愛情不是壞事。但我有時候自省,覺得我自己特別渴望愛情的那些日子裡,那些陷在泥淖里求而不得的歲月里,其實是希望有人能把我拯救,能來對我扶貧——我沒夢想,所以希望分享他的夢想和成功;我沒自信,所以希望有人證明我有價值。
所以經常對自己說一句話,我沒愛上自己之前也沒能力愛別人,我沒愛上自己之前別人也不會愛我。
推薦閱讀:
※別人要怎麼做,才能從你男/女朋友那挖走你?
※如何看待張翰古力娜扎秀恩愛?
※男生被女孩問為什麼喜歡她時,應該怎麼回答?
※和女孩子找話題有哪些技巧?
※拾光情感:如何成為別的女生眼中的「妖艷賤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