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供應鏈管理的「三語人才」

摘自劉寶紅的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機械工業出版社,京東、噹噹等各大網站有售。

一位前美國首席採購官說,要管好跟中國有關的供應鏈,光懂雙語還不夠,得懂三語才行。

這雙語是指中、英文,能夠聽說讀寫。那第三種語言呢?供應鏈管理的語言,即懂得供應鏈管理。這三語中間,懂得任何兩種就算不易,精通三語者則寥寥無幾。而要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的佼佼者,不管是管理境外企業在國內的供應鏈,還是負責國內企業在海外的供應鏈,懂得「三語」都意味著顯著的優勢。

相對而言,本土人才中,供應鏈專才很少。這跟供應鏈管理導入時間較晚、供應鏈專業的設立較晚,以及職業經理人在國內發展較晚有關。精通英語的供應鏈專才就更少。年紀較大的那一層職業經理人中(例如五十歲以上),供應鏈、運營管理經驗較多,但限於當時條件,英語教育較差,所以能說英語的較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在人才上面臨的是兩種選擇:會幹活的不會說話(指外語)——這指的是供應鏈職業的人;會說話的不會幹活——這指的是外語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兩害相權取其輕,招了大批的外語院校畢業生,教給他們供應鏈管理。畢竟,教會人幹活要遠比教會人說話容易。二三十年後,這些人有很多成為供應鏈領域專才,成為第一代的三語人才。

對三語人才的需求是日漸增長。向國內發展的外資企業、向海外擴張的本土企業展開激烈的競爭,結果是三語人才的薪酬激增。自2008年以來,我幫助外資企業招聘本土供應鏈專才,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同樣背景的三語人才,國內的薪酬不輸美國。想想也是,物以稀為貴。同樣的三語人才,在國內的稀缺度就更高,報酬高,也在情理之中。

幾年前跟一位朋友談起,他當時作為一個美國公司的生產總監派駐中國,想招供應鏈經理,應聘者動輒要求六、七萬美金一年,公司都有點承擔不起。當然,金融危機中,這批金領被裁員的不少,降低要求的也不少。例如2009年上半年,我幫一個義大利公司在深圳一帶招聘現場運營經理,四五十萬人民幣的年薪,應聘者中以前賺八九十萬的大有人在。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薪酬回升,也就不足為奇了。

成為三語人才的路也很長。拿我個人而言,英語在國內學了15年有餘,在美國兩年多的商學院教育,然後工作兩年後,才算真正能夠聽說讀寫。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從系統的商學院教育到殘酷的工業實踐,也十幾年了,還是很難稱得上三語人才。人都說十年磨一劍,三語人才其實得二十年。當然也不要氣餒。羅馬絕非一日建成。只要目標明確,堅持不懈,日有所知,日有所進,就像在任何領域一樣,長期積累,自然會有所成。

劉寶紅 | Bob 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

更多閱讀,點擊下方鏈接

劉寶紅供應鏈管理系列課程介紹

推薦閱讀:

這些技術手機上還沒普及,遊戲機又是如何「玩轉」的?
職場老人如何突破職業「瓶頸」?
你的新年計劃我能給的一些建議
我國正式啟動藥師法立法工作,會對藥師職業產生什麼影響?
職業規劃 案例分享之一

TAG:供應鏈管理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