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未來的態度,藏著你的階層
你對未來的態度,藏著你的階層
作者:Ray先森(富書籤約作者)
一、階層無往不在,世界層層摺疊
2018年我回到了曾經成長和生活過的城市—武漢。
當我再一次回到這座城市的時候,時代的刻刀在悄無聲息中肆意改造著這座城市,包括在這座城市裡賴以生存的無數個生命體。
而這群發展路徑迥然不同的生命體中,就有我曾經的同學,在他們各自變遷的人生軌跡上你能清楚地看到處處都顯示著階層固化的痕迹。
有人遠赴瑞士進修最富前景的酒店管理學專業,畢業實習場所是全北美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
有人隨家人從事房地產建築行業,畢業不到幾年就已經實現買房買車的人生規劃。
還有人守著一份建築工地上最平常的監理崗位可以從畢業混到現在,月薪不過2000元。
更有人眼高手低一份工作做不到一個月,直到現在還在待業靠同學借錢度日。
有人青雲直上恰如雲中龍鳳,就有人墮入深淵好似死水泥鰍。而這一切高低懸殊的迥異差距產生,不過是4年的時間而已。
可能你會說,4年前大家剛剛畢業的時候不都一樣是哼著「我是否真的一無所有」的毛頭小子嗎?
其實真正的階層差異早已在我們踏入校門之前就已經深刻呈現了,只不過少有人去關注和發覺。
那位遠赴瑞士留學的同學,在學校里就是眾人欽佩的風雲人物,無論是競選班長、參選社團Leader,抑或是唱歌演講做主持人都是樣樣精通;
連打籃球都能讓班上的女生激動好半天,他的書架上永遠擺著你從來沒有看過的世界名著、雜誌刊物;
最可怕的是晚上你去寢室他還在床上看書練習英語。他這些技能和習慣也並非一日之功,而是從小就開始練習養成的。
而一牆之隔的對面寢室同學的表現,簡直有如雲泥之別,這群同學平時上課能逃則逃,即便是去了也是玩手機說閑話談戀愛。
在寢室不是打遊戲就是抽煙喝酒打麻將,下了自習就是三五成群竄到網吧整夜通宵打遊戲。
每逢考試能抄則抄混個畢業證就萬事大吉,每一次路過他們的寢室,入耳傳來的永遠是打遊戲時激動的吶喊聲。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這並不意外,今天所有的階層固化和壁壘出現不過是他們自己親手造成的而已。
家庭資源條件好的人,能憑藉良好的人生規劃和社會屬性獲取更高層次的優質資源。
而家庭條件一般的人在學校的表現其實已經提前顯露出人生結局的端倪。
在這個世界階層是真實存在的,階層背後的資源不平等也是毋庸置疑。
當一個人已經和別人在家庭基礎和出身背景上差出一大截的距離,而他還沉迷享樂不思進取,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無意識中親手封閉了自己向上遷越的階梯。
茨威格曾經在《斷頭皇后》一書中寫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句話現在看來,完全就是對4年前的我們最好的總結。
二、真正的階層固化,是從認知封閉開始
之前一篇關於「寒門難再出貴子」的論調引得輿論嘩然。
也有人甚至斷言如今通過讀書已經很難再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了,而包括前段時間熱映的《人民的名義》、《歡樂頌2》、《芳華》等影視劇也使「階層固化」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因此也有更多人提出疑問: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有人說,固化了,因為窮人越來越難靠近和進入富人階層的利益中心了。也有人說,沒有固化,像馬化騰、馬雲這樣的平民百姓不也是靠著自己努力成功了嗎?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也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於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
如果認知不升級,就如同隔壁寢室的同學一樣,不自律沒有正確的認知都沒有,就連對未來人生的基本規劃都沒有。
他們又遑論拿出優質資源和那群看眼看世界的富二代來抗衡?
那是不是真正的平民就沒有機會了呢?
那也不一定,也有人他並不需要自己出身很好,但他可以靠自己的認知升級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去突破階層固化。
財經作家吳曉波先生曾經講過一個司機小張的故事,小張說自己家因為早些年靠開計程車先後全款在北京買下兩套房,而且還特自豪的說他們家從不欠銀行的錢。
但是家裡的錢基本全部被房子車子套牢了,每個月掙得錢也是月光。為什麼家裡兩套房還窮巴巴地過日子?
因為小張的父親開車賺的錢要麼定存銀行要麼買房自住,並沒有任何財產性收入的增值。
看似錢多了卻跑不過通貨膨脹,因為沒有利用任何的槓桿,老張的實際財富積累被泡沫吃掉了一大半。
而如果換一種理財思維,十多年前老張用按揭的方式購房,出兩成首付,可以買兩到三套同等面積的房子,這一部分的增值就不得了,一套自己住,另外的出租。
幾年下來,錢就套出來了,接下來或再去買房,或投資一些理財產品,錢滾錢老張家的財產性收入就會逐漸增加。
真正窮人和富人的差距是思維與認知的巨大差異化。
窮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辦多大的事兒,而富人是想到做什麼,目標定下了,並為之開始籌措資源。
因為有這樣的思維,沒什麼可以攔住他們做事,沒錢可以借,沒人可以請,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規避,敵人可以和好,對手可以買通。
就像不懂貨幣的槓桿效應和財務性增值的司機老張而言,如果無法突破和發現這樣的新型思維認知,即便是擁有北京兩套房的兒子小張也只能過著月光的生活了。
卡爾·波普爾曾經講過一句話:任何時候,我們都是關閉自己認知框架的囚徒而已,儘管跳出去只是一個更大的囚徒框架,但是也畢竟比以前寬敞很多。
這世上最可怕的是你說可以合理利用貨幣槓桿效應來增值,而對方卻說我才不想欠一屁股債。
真正的階層固化,最先開始的都是思維和認知的封閉和固化。
三、子女的高貴,來源於父母的高貴
中世紀一個歐洲貴族曾經說過,我們高貴,因為我們的父母高貴。
一語道出此中真諦,豪門比寒門高貴的不是奢侈品的使用,而是各類資源與資本的代際繼承。
所有的社會形態,到達一定程度都會出現階級固化,階級固化是一種歷史常態。
無獨有偶,在美國作家大衛·普萊特的《秘密:諾獎得主的布衣與光環》一書中,作者提及一個觀點:
出身於學者家庭的諾獎獲得者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除了遺傳的天賦之外,還有知識氛圍、親朋好友的激勵以及父母在學術生涯上給予孩子的指導和幫助,所有這些因素都構成了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謂的「文化資本」。
而正是這樣強有力的「文化資本」,讓他們在衝擊諾獎之路上擁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更持續的動力。
所以你會發現「龍生龍,鳳生鳳」這一中國俗語同樣可以出現在諾獎排行榜中。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的父母正是1903年的物理學獎獲得者居里夫婦,而居里夫人後來又在1911年獲得了化學獎。
英國物理學家J.J.湯姆孫遜1906年獲得了物理學獎,他的兒子G.P.湯姆遜在1937年也獲此殊榮。尼爾斯·玻爾1922年獲得了物理學獎,他的兒子1975年也獲得了同樣的獎項。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在1915年共同獲得了物理學獎。
而文中另一處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作者考察過1901年—1976年諾貝爾科學類獎項得主和一些普通科學家的家庭背景。
不僅28%的科學家出身於中上層階級,而且高達54%的科學獎得主也出身於同樣的家庭背景。
換言之,即使是在科學家之中,諾貝爾科學獎項得主也屬於社會精英階層。
這就是解釋了為什麼高曉松可以坦言「碩士在我們家都是文盲」,而有的人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就急著闖蕩社會嚷嚷著「讀書無用論」。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認知格局,常常能映射出一個原生家庭的階層。
如今讓寒門子弟擺脫出身束縛的東西是認知的突破,是妥協困於當下,被限制於柴米油鹽中。
而保持對目標更堅定的決心、行動力、持續性,任然有機會在某種程度上打破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如果你真的願意給與你子女以高貴,請先讓自己這一代努力擁有高貴。
人生本就是一場接力賽,靠的一次次的向前衝擊,而不是短距離衝刺,不是看起來勤奮一段時間而已。
你需要做的是謹慎交接每個選擇,認真經營每段時期。
四、你對未來的態度,藏著你的階層
在過去20年間的時間裡,信息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的被人工智慧和AI技術所取代。
現在很多人都趨之若鶩的銀行櫃員、證券分析師,十年之後這個職位就會越來越少。
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千萬不要哭喊著說「我今年36歲了,除了收銀啥也不會」。
著名生涯規劃師古典先生在應對未來的世界提出了三點看法,我們需要怎樣的認知和態度去面對未來?或許在他的觀點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1、從理性回歸感性
如果在十年前家長們會建議子女選擇公務員、銀行櫃員和工程師,而現在家長會建議孩子們去讀國際貿易、金融和計算機工程。
但是在2040年,社會中最核心優秀的人群,一定干著像「產品經理、導演、旅遊設計師」,這種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職業,創意技術交融性職業才是未來的大趨勢。
2、從規劃人生到創造熱愛
1953年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目標對於人生的結果調查,調差顯示27%的人沒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目標清晰但比較短期,只有3%的人目標清晰且長遠。
在過去了25年後,發現目標越長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為了頂層,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
但經過調查證實,這完全是一個從頭到尾編造出來的故事,編出來的故事,為什麼那麼流傳盛廣?
因為符合人們對於錯誤的判斷,我們總是希望未來被計劃、設定,很多父母親都希望孩子能夠很早就定下來。
未來你給孩子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上學不讓選,媳婦不讓挑,房子不讓選,工作幫他安排,他連一個選擇自己興趣愛好的機會都沒有。
等他人到青年進入社會真正面臨選擇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懂,因為他一次都沒有做過選擇。
所以在今天,一個真正比較恰當的人生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
擁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
3、擁有幸福的能力
在這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有一個辨識幸福的能力,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還有些人願意在工作中找到自我滿足的快樂感。
因為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物慾橫流的年代,很多人擁有的越多反而覺得選擇的越少,能實實在在覺得自己很幸福的人本身就值得被幸福選中。
其實人生本就是漫長的遷徙,光靠努力和實力也遠遠不夠。
哪怕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到達羅馬,哪怕我們傾盡所有也未必富延三代,也請讓自己不要消融在漫無止境的失意之中,不被摺疊,永不陷落。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有人說:「既然我們這麼努力地過一生也未必能實現階層的突破,那我還努力幹嘛?」
其實努力的本身,是為了對得起自己,更是為了不那麼輕易地被時代拋棄。
作者簡介:Ray先森,富書籤約作者,一個用文字思考問題,用語言表達思想的寫作人,在文字里深度剖析人性的善惡,在沉思中用文字詮釋人生的來往,微博@Ray先森愛健身。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如何在2018成為更好的自己
※別再為自己的無能,添上「佛系」的借口
※既然選擇勇敢,就努力去奮鬥吧
※你可知道,「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人生—「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