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不幸,是自己選擇的

我們的不幸,是自己的選擇

作者:冷月(富書籤約作者)

01

是不是感覺自己缺乏自信,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

是不是感覺自己容易易怒、脆弱又敏感,不能很好的處理人際關係?

是不是也感覺自己往往過於在意他人的目光,並且無法衷心地去接受別人的愛與祝福,所以會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

我們總想著如果我有好的出生、高的學歷、或者一副美貌,如果我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如果我能像某某某一樣強,那麼我也可以過的很幸福。

然而一位哲人曾說過:其實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

最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認為我們一生都在致力於克服自卑,追求卓越 ,深以為然。

他認為我們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一、找到原因,並不能改變結果,而目的卻可以改變結果

年底我參加了一期讀書會,許下了新年目標:期待自己可以寫出爆款文,成為自媒體寫作達人。

其他的書友們也都對自己新的一年許下願望,期望實現自己的目標。

印象深刻的有個夥伴說:「難道大家沒發現每年都會定計劃、許目標,年底都會復盤,可竟然還和去年一樣。」

「是呀,我們應該討論下為什麼沒能達成我們的目標?是不是有什麼原因阻礙了我們?」

於是種種原因隨之而來。

「我是拖延症患者,什麼都拖著,希望先把拖延症解決掉,再去實現新年目標。」

「我是感覺自己學歷不好,很自卑,先努力考個研究生吧。」

「我是脾氣太大了,容易生氣,我應該先改變一下自己的脾氣。」

有個小夥伴卻說了一句:「難道不認為這些原因一直都是你們想要改變的嗎?可是卻成為你們不能實現目標的借口。」

或許有人會告訴我們,這些事情發生都會有原因,我們需要尋蹤根源,因為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事所決定的。

然而阿德勒卻認為: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

而這種「決定論」會讓我們認為:我們的現在甚至末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以至於我們每年的目標不能很好的實現,都能給自己找出各種原因。

我們不能考慮過去的原因,而是要關注我們現在的目的。比如有拖延症,不能按計劃完成目標,知道拖延這個原因可以讓我們改變什麼呢?

我們還是會一直拖延。

可是如果找到我們拖延的目的是什麼呢?

拖延的目的可能是因為我們擔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害怕出錯,甚至害怕他人的評價。

而「目的決定論」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去做出改變

二、我們經常說的「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讀書會有兩個小夥伴的分享讓我記憶深刻。

他們一個人不善於表達自己,認為自己聲音不好聽,另一個卻特別健談,是個培訓講師。

而我們總會為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去尋找原因,歸根究底是什麼導致我不能很好的表達?

小瑜說:「我認為自己現在這樣應該是源於小學時一次歌唱比賽吧。那時候我們一直排練合唱,可是到最後上台時,老師卻告訴我,合唱的時候你別出聲,你只需要張嘴配口型就好了。」

而另一個健談的小夥伴小興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他說:「我們上學時也有演講比賽,那時候我還在一直準備如何演講,想著怎麼才能拿到名次。可準備了很久後,老師卻告訴我,你不用參加比賽了,讓另一個同學替你上台。」

或許我們認為小時候我們受到的心理傷害導致現在的我們不自信、不能很好的與人交流。然而阿德勒卻認為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阿德勒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

「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就像小瑜,她認為老師不讓她張口說話是因為她聲音難聽,所以她不再敢開口說話。而小興卻認為,不讓我比賽很好呀,別人比賽,我可以出去玩。

這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

但關鍵是經曆本身並不會直接決定什麼。而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樣的目的,想如何生活,都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而不是由別人決定的。

三、悅納自己,接納自己

我也和小瑜一樣,不敢於表達自己,甚至還有輕微的社交焦慮障礙。不敢於上台演講甚至自我介紹,甚至於站起來回答問題都會緊張不安。

我一直羨慕那些舞台表現力強,敢於展示自己,能自信演講的人,我渴望能變成他們。

於是讀各種能提升演講,各種可以勇於展示自己,提升人際關係的書籍,總認為我現在的各種不順是因為我自卑、不敢於與人交流導致。

我認為如果我能自信到當眾表達自己,能像小興一樣健談,像他一樣當個培訓講師,那麼就可以更好的實現自己,自己也就會很幸福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即使我能變成小興,那我也不會像他一樣幸福,因為我只看到了「被給予的東西」,看到了他成就後的幸福。

我們應該關注如何去利用自身被給予的東西,比如我們自身的優勢。

即使我依然不敢於當眾演講,依然不能像他們一樣健談,而我也能悅納現在的自己,那麼也一樣會感覺幸福。

《不與對自己對抗,你會更強大》一書中寫到:你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起來;你對自己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強大不是因為你戰勝了自己,而是接納了自己。

請記住: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我們所做的就是要悅納自己,接納自己。

四、人生取決於當下

如果我能有很高的學歷,那麼我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如果我能像小興一樣健談,情商高,那麼我也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如果我能有個很好的家世,我也能很成功。

然而結果並非你所願。

因為像這樣活在「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假設之中,根本無法改變。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講了個例子。

有一位年輕朋友,雖然夢想著成為小說家,但卻總是寫不出作品。

他說是因為工作太忙、寫小說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才寫不出來作品,也從未參加過任何比賽。

他總是說「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自己是有這種才能的,只是條件不允許。」

然而再過5年或者10年,他又會開始使用「已經不再年輕」或者「也已經有了家庭」之類的借口。

就像我寫稿一樣,我認為自己又要帶娃又要寫作,時間不夠,如果能有足夠的時間我也能寫出爆款。

以至於寫不出文章的我就很焦慮,甚至連娃都不能很好的照顧。

可事實呢?

只是想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願被人有不好的評價,更不願去面對自己不足的事實。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應該去做,這一簡單的課題擺在面前,但卻不斷地扯出各種「不能做的理由」。

而這不是一種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嗎?

就像夢想著做小說家的他,還有夢想寫出爆款文並成自媒體寫作達人的自己,正是「自己」把人生變得複雜繼而難以獲得幸福。

阿德勒曾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作者簡介:冷月,富書籤約作者,心理諮詢師,最愛葫蘆和她爸。自以為內心溫柔外表漢子的辣媽,但別人眼中的後媽。希望用手中的筆寫出走心文字,溫暖你我她,微博@笑笑葫蘆娃。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怎麼建立自己的大格局?
害怕變老怎麼辦?
「放下」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精力(體力和智力)突然下降至現在的20%,現在的你該怎樣去生活?
怎樣理解錢鍾書的這句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

TAG:人生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