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事 |回望古琴過去一百年

琴棋書畫,琴居首,它在古代是文人、士大夫們修身的一個重要器物,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貫穿了幾千年的文明史。有茶客會好奇,為什麼突然會想到寫古琴?一直以來,古琴在印象里是個十分富有靈性的樂器,說來慚愧,我不懂賞琴曲,只是純粹覺得好聽,有一種質樸自然之美,這也使得對古琴始終抱有好奇。

古琴藝術自古被文人所推崇,具有很高的認知與歡迎度,不僅琴家輩出,在琴曲創作、彈奏技法、斫琴藝術上都有過輝煌時期。而在二十世紀,一百年過來,古琴卻日趨凋寒,甚至對古琴了解也特別少,大多數人只是在影視劇偶爾聽到,連它樣式是怎樣的都不太知曉,將其和古箏混淆不在少數。一個學古琴的朋友聊起她曾拍了張古琴照片發朋友圈,有人評論「 這古箏真好看啊 」,這個聽起來像段子的小事讓人挺有感觸,說明普及程度還不高。近幾年國內掀起了古琴熱,對古琴推廣產生了積極作用,也說明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它,但你可能不知在熱門之前,古琴這門藝術都經歷過什麼,尤其是過去一百年。

《伯牙鼓琴圖》

早在二十世紀初,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後便在北大成立音樂研究會,專門請了像王露這樣的古琴名家任教授課,但一直沒什麼起色。三十年代,另一位古琴名家查阜西找到蔡元培,希望能夠再振興古琴,蔡元培對他說已經試過了,結果是西樂更受歡迎。隨後查阜西還找了胡適、趙元任等人,希望獲得支持,卻屢屢碰壁。

其實可以理解古琴在當時背景下的境遇,查阜西最初找的人是喜愛古琴藝術的《申報》經理史量才,史量才婉言謝絕的回復是「國難當頭,救國要緊」。那個時代由於種種原因,古琴難以生存,之後緊接著抗日戰爭爆發以及解放戰爭時期,都沒有幾個人再提起古琴。

查阜西

直到新中國成立,1954年,文化部出資在北京西城的一個四合院里掛牌成立「北京古琴研究會」,研究會首任會長是查阜西,研究會的其他成員還包括溥雪齋、管平湖、張伯駒等造詣深厚的古琴演奏家,為古琴藝術保護與傳承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對當時在世的古琴家、古琴曲目做搜集統計梳理,再進行錄音。美國發射的旅行者二號太空船上,有一張帶有27首世界名曲的唱片,裡面就有管平湖演奏的《流水》。

說起這個古琴研究會,不得不談起一個人,她叫林西莉,是個瑞典人,1961年林西莉隨丈夫一同來到中國,丈夫在大使館工作,她希望可以趁在中國的機會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後經人介紹接觸到古琴研究會,成了研究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學員。教她彈琴的是管平湖的弟子王迪,為此研究會還借了一張宋代古琴給她作為練習使用。林西莉在研究會學習了兩年,在將要離開中國時,研究會送了一張明代的古琴「鶴鳴秋月」給她帶回瑞典,管平湖對她說,若要繼續練琴就必須要有錄音聽,而後研究會所有成員又為她錄製了一張錄音帶,這張錄音帶是大師們的演湊合集,可想而知珍貴程度。數年後,林西莉出了一本書叫《古琴的故事》,在書中她寫道「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便發出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

林西莉與王迪

今天的古琴藝術能夠有如此發展,古琴研究會功不可沒,從成立開始,查阜西領隊成員們前往多個城市,採錄了80多位琴家的260多首琴曲。

只可惜好景不長,1966年的那場風暴,古琴再一次受到打擊,研究會的工作不得被停止。因為破四舊,古琴要麼被砸要麼被藏起來,沒有人彈古琴,也不敢再彈古琴。研究會副會長溥雪齋遭到抄家,家中的古琴、字畫被毀,不堪凌辱因而離家出走,至今了無音訊。第二年管平湖先生去世,查阜西在風暴結束後也離開了人世。雖然此後古琴研究會重新組建,但隨著最早的核心成員相繼逝世以及十年風暴帶來的中斷,研究會已經難以再延續工作。

左起:李元慶、查阜西、溥雪齋、楊蔭瀏、管平湖

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又一次走進大眾視野的古琴,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價格一路走高,誰能想到過去不值錢、無人問津的古琴,成為文物受到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

加入非物質遺產算是古琴發展初期,古琴藝術真正開始起來是在08年奧運會之後,當年的開幕式上,古琴演湊家陳雷激在台上獨奏一首古琴曲讓全世界知道了古琴,這次的表演也為古琴發展起到了強有力助推。陳雷激用於演湊的古琴叫「太古遺音」,是斫琴師王鵬仿製唐琴「太古遺音」制出的師曠式古琴。

王鵬

王鵬,很多人也許覺得陌生,但古琴圈的人一定知道他,尤其是在奧運會開幕式後,作為幕後人物也因「太古遺音」被更多人知曉。在奧運會之前,王鵬制琴技藝早就讓他成為國內著名的斫琴大師,維也納金色大廳的音樂會、悉尼歌劇院、06年春晚所表演的古琴都出自他手,他制的古琴還與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古琴一同在國家大劇院展出。王鵬不僅制琴了得,修復古琴的技藝更是一絕,唐代的 「九霄環佩」 、宋代的 「龍吟虎嘯」,還有陳雷激手上的那張清代 「養和琴」 都經他手修復過,前前後後修復的古琴已經數不清了。

03年非典時期,整個北京陷入「死寂」,那時都關注著疫情發展,誰還會想著彈古琴,王鵬的工作室也已經到了快撐不下去的境地,同在北京的收藏大家白十源得知此事便聯繫王鵬。白十源是著名收藏家,自幼對老物件感興趣,熱愛收藏,也喜歡古琴,他對王鵬十分欣賞,認為將來王鵬會對中國古琴產生很大的影響,於是拿出資金支持王鵬繼續發展古琴事業。

同時白十源還有一個想法,希望王鵬能夠做一百張古琴,每張古琴樣式不同,做到百琴百式。這個想法源自白十源認為現今還保留著一些古代的名琴,以及其他只出現在記載中的名琴,如果將這些名琴複製出來,不足數量的再自己創新,對古琴的保護傳承也將起到巨大作用,白十源為此還給王鵬提供製琴的材料,如黃花梨、紫檀木等珍貴木材,甚至還專門給這批古琴定製了純金的金徽。然而中國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古琴只有50多種樣式,要做到百琴百式實在有難度,王鵬本以為兩三年就能完成的事,結果花了十多年時間才把百琴百式完成。

白十源

不久前曾有幸在白十源的坦博藝苑見到他本人,白先生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低調、謙和,與他交流過程中感受到他的知識淵博和溫文儒雅,很靜。百琴百式的面世,是他對古琴文化的獨特理解,不僅將古代的名琴進行了復原,還做出了創新,讓更多人能夠細緻了解古琴,稱得上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對比起現今的古琴熱,再回望古琴過去一百年發展的歷程,不禁讓人感慨之不易。幾次面臨瀕危,如果沒有查阜西、溥雪齋、管平湖等人的堅持,將古琴從懸崖邊拉回來,古琴的發展會成何樣。如果沒有像白十源這樣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士出力支持將古琴藝術繼續發揚光大,不知古琴又會陷入怎樣的困境。

聽著溥雪齋演湊的《普庵咒》寫完這篇,溥雪齋原名愛新覺羅·溥伒,與溥儀是堂兄弟,他不僅精通古琴,還是國畫家、書法家,因不堪忍受侮辱而出走,從此沒有人知道去了哪裡,成了一個迷,著實令人唏噓。

溥雪齋作品


推薦閱讀:

古琴匠聊聊學習和學琴(上)
如何評價管平湖的廣陵散?
與琴友蘇軾的一次對談
古琴悅己,古箏悅人?
諸葛亮當年在城樓上彈的哪首曲子讓十幾萬魏軍放棄了進攻?

TAG:古琴 | 中國文化 | 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