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網紅之路
正經的網紅修鍊之路其實難得多,一刻爆紅全網皆知的決定性瞬間畢竟可遇不可求,就像橘子哥恰好買到美國二手 iPhone,這一類可視為野生網紅。
與此對應的,是學院派網紅。他們靠自我修養把自己悉心打造經營成一個品牌,和攻讀學位、創業拉融資差別不大。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以 1997 年後出生的青少年們為主力——是深諳修鍊之道的網紅高發群體。
如果你還覺得他們 too young too naive,這部名叫 Social Animals 的紀錄短片將會擊碎並重建你的認識。
SOCIAL ANIMALS
關於美國 Instagram 一代的專題紀錄片,由 Jonathan Ignatius Green 導演,影片於本周的西南偏南電影節首映。三位主角分別為:自學成才的紐約街頭攝影師 Humza Deas,想成為時尚業巨頭的舞者、泳衣模特 Kaylyn Slevin,還有來自中西部俄亥俄高中的 Emma Crockett。他們談論自己的生活——當然大部分是關於 Instagram:這個社交媒體對他們的幫助和傷害,這裡的遊戲規則,大家可以在這裡幹些什麼,等等。
三位主角都在通過自己的 Instagram 賬號尋求相似的東西:愛,認可,還有最重要的名利。他們通過贏得點贊、評論數這一數字時代的成功指標,實現自我價值。
夢想走上維密秀 T 台的 Kaylyn,已經贏取過很多舞蹈比賽和青少年大賽的獎盃,但還沒能被紐約大牌公司看中。於是,她通過在 Instagram 壯大自己的粉絲基礎來曲線救國,希望可以將這種人氣(「instafame」)轉換為實際的職業機會。
但女性身份給她的網紅打造帶來一些尷尬或陷阱,一個女孩子費盡心思賺取 instafame、被物慾驅使,在很多人看作是膚淺、無趣,她的 50w 粉絲來得並不容易。
Humza 在紐約皇后區長大,在中學接觸滑板以前,他從未離開過生活所在的四個街區。顛覆性的變化始於他用破舊的 iPhone 4 拍照,直到今天他每天都在為拍到一張喜歡的照片而冒險,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他也獲得了快速的成功:登上雜誌封面,銀行存款的數字不斷變大,不停飛往各個國家。不過,代價可能是他失去了自己的朋友。
鄰家女孩 Emma 的生活就跟大多數青少年沒有兩樣,一邊成長一邊經歷小挫折一邊了悟。她 po 的初戀男友的照片,在好友帖子下面的留言,是她網路生活的基本構成。當她覺得生活太難,就決定重頭再來,包括換了一所新的學校、註冊一個新的 Instagram 賬號。可是她也逐漸明白,現實生活中被愛情煩惱、自我質疑淹沒時,真正的處理辦法並不像刪帖那麼容易。
現在,有沒有覺察出這部紀錄片更深的用意?
科技媒體 The Verge 前兩天採訪了導演 Jonathan Ignatius Green,他談了拍片的動機和更多思考。
01 為什麼關注這一主題?
Instagram 在六年半以前橫空出世,我們當時就開始利用這個平台幫一些品牌進行曝光,那時候還沒有投放廣告這個功能。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入了解了這個平台並和網紅們開始合作,他們大部分是自學而成的攝影師,所以我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這些人在成為攝影師之前是怎樣的?不如拍一部關於這個群體的影片!因為 Instagram 的出現、網路傳播的大眾化,他們得以從事原本不太可能從事的職業。
這背後,我更關注的是社交媒體的影響、人際關係的變化。
現代攝像頭手機是在 1997 被 Philippe Kahn 發明的,所以我們就把目光聚焦到 1997 年後出生的群體,他們生長在一個快速拍攝、傳播的圖片時代,圖文是他們日常社交的一部分。而且這個群體已經成熟到可以有人際衝突、成人視角。
02 是怎樣選角、製作這部片子的?
我們找的是不同性格的人物,Humza 在 17 歲就登上過 New York magazine,Kaylyn 差不多是 Instagram 網紅的代表,Emma 是一個可愛伶俐、樂於分享的中西部女孩。
大家通常覺得青少年在 Instagram 這類社交媒體上的言行是無邏輯、非理性的,但其實他們可以非常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可以這麼說,他們正在成熟為複雜世故的成年人。
製作這部影片的過程中,令我感到驚訝的就是他們想法的複雜性。這些孩子可以熟練運用一套品牌營銷的話術,並運用在自我品牌和形象的包裝上。
這一點或許讓人不安,很多成年人可能覺得他們是自戀。但我更偏向於認為這和經濟大環境分不開,這一代青少年接手的是一個蕭條的經濟環境,上大學不能保證你一定就有一份工作,選擇並不多,所以如果你通過社交媒體找到自己的長處和飯碗,那麼很了不起。
我採訪了很多專家,和專家們的探討幫助我思考了很多現象背後的東西,但我並不想用一種很學究的方式去解釋為什麼孩子們會做這些事,因為孩子們自身的故事有意思太多了。我只想讓這些青少年站出來表達自己:嘿,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至於對這些事的是非評判,就留給觀眾吧。
03 影片中 Kaylyn 的部分看得人比較揪心,她周圍的人對她的態度很多還是不太友好的,一個女孩年紀輕輕靠 Instagram 攢人氣和上位,始終容易被認為太膚淺庸俗。
她是那種比較極端的角色,我有朋友就是一開始對她非常不屑、厭惡,但後來又覺得 Kaylyn 是他們最喜歡的角色。她才 15 歲,很勤快地工作,是一個有天賦的舞蹈演員,已經通過一己之力有所成就,這都很好。另一面,有人覺得她討人厭,認為她生活在物慾文化的泡沫里。她的確是影片中最缺情緒的,一切都粉飾得沒有故事可講。
老實講,她的確沒太多生活閱歷,所以也不會有深刻的自我反思。但她會有的,大家都會有的,只是她還沒到那個位置而已。
不僅是 Instagram,所有社交媒體都孕育出越來越多的頭部用戶,這些網紅因其流量又被品牌看上,成為移動互聯網營銷日益重要的渠道。
現在的年輕人都聚在哪裡?社交媒體。從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到 Snapchat,從微博、微信到快手、抖音。理解年輕人,從理解他們如何玩社交媒體開始。
本文參考編譯自 The Verge:
How the director of Social Animals made a documentary about teens and Instagram that doesn』t suck
https://www.theverge.com/2018/3/12/17105364/social-animals-documentary-teens-instagram-interview-sxsw-2018
推薦閱讀:
※Instagram 如何盈利?
※他教會你的最重要的事
※Ins 家居美圖在騙你,這 4 種布置千萬別學!
※啟發 Instagram 的另類照相機
※Facebook twitter ins 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