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全面講解,絕非只是亡於暴政,解讀真正的隋煬帝

對於隋朝這個經常被「隋唐」一次所有點忽視的朝代,作為經次於秦、民國的結束「大分裂割據」的朝代,在其短暫的時間裡給歷史長河留下了怎樣如同流星一般的輝煌激烈的篇章呢?

普遍公知以及外傳單單以隋亡於荒淫無道的暴政,這是不完整的,也是對隋朝歷史的不公平。隋朝對於整個中國歷史的地位不亞於秦漢,那它裡面還暗藏了什麼政治智慧和事件。我們來分析一下:

在隋朝建立之前,天下中原主要三分:關隴地區的北周,關東北齊以及江南的陳。其中坐擁都城長安的關隴地區最盛,這是在三國時期開啟,乃至兩晉就註定的。文化經濟軍事的彙集地,決定了關隴地區比其他地方更加發達的覺得因素,長久下來資產的積累形成了強大的關隴門閥,那時候號稱「天下十分糧,五分在關隴。」而隋文帝楊堅作為皇室親屬得到了關隴各貴族門閥的支持,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隋王朝。

隋朝的建立,其中關隴門閥扮演著主要的中堅力量,可一旦統一,那就是君主集權的最大阻礙。隋文帝在進攻陳國之前就已經感受到了關隴門閥對於帝國的危險,因為在選擇統帥時就已經選好了未來繼承人(至於傳言是以為楊廣裝的很節約才廢長立幼,這未免太牽強了)最後攻佔陳國,這種必勝的局,誰去就能收服江南蘭陵地區的民心和士族支持。還可以提升威望,可這種撿漏的事沒有讓長子楊勇去,反而是楊廣。其原因分析所代表的勢力,楊勇之妻是關隴門閥最大貴族高穎之女。而楊廣之妻是蘭陵蕭氏,其代表的是江南蘭陵的文人集團。隋文帝這樣選擇是考慮到避免未來朝中關隴門閥一家獨大。而隨著陳國的覆滅,標誌著自西晉以來長達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進入大一統。

隋文帝的政治變革

  1. 廢除家兵制,命令各大門閥的家兵改回本性,但舊習難改,本想藉此消減門閥的實力,但關隴貴族中有興盛起了認假子(乾兒子,秦瓊當時據說也是靠山王楊林的十三太保義子之一),這成了家兵制的一直變形,換湯不換藥。
  2. 廢除九品中正制,確立三生六部制度,雖然對士族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分工明確、組織嚴密、規模龐大的官僚制度機構自製定以來,一直沿襲到了清朝。
  3. 均田令,設糧倉。隋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廣存積倉,傳言積儲之量可供全國正常使用50年。國力的積累也為之後的對外擴張以及唐朝的根基奠定了起點基礎。有說法富倉是高賦稅得來的。但從文帝廢除了雜稅設置糧倉的政策來看,關於當時的賦稅對於百姓重不重還有待考證。

隋煬帝的改革壯舉

  1. 開設科舉制。是為了針對關隴門閥對朝堂的壟斷,削弱關隴,接納關東,江南地區的士族人才,同樣也可以因此產生新的貴族士族。這是人類發展進程的偉大進步,也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本來關隴門閥在朝堂有強大的集團,官職皆由集團內或子嗣坐享。科舉制的建立無疑是虎口拔牙,打破朝堂話語一家獨大的局面。
  2. 建東都。前面提到關隴門閥的形成是與都城所在地幾百年的積累,在封建社會土地意味著財富,意味著根基,所以長安對於關隴門閥是致命重要的。其實遷都洛陽在文帝的時就提過,就是為了擺脫關隴門閥的控制,同樣關隴貴族也不可能輕易的讓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最後相互妥協的把洛陽作為陪都。直至武則天遷都洛陽才慢慢擺脫關隴門閥的制約。
  3. 開通大運河。這條曠古爍今的人工大運河,其本身的工程量就是一大奇蹟,五年完成地跨八省長達一千七百多公里的運河連線。(要明確,並非隋煬帝楊廣從零開鑿的,各地本就有小段運河,這是自春秋以來地方開鑿修的。)是先輩的勞動努力加上隋煬帝的大局觀,把關中與南北連接,通成京杭大運河。

有記載楊廣荒淫無道是為了下江南遊樂選美,可這對於一個北巡突厥,一生一妻的皇帝,未免有點太牽強。不否認隋煬帝坐擁雄厚家底,對外功績卓越,有好大喜功,各地顯擺的原因。但下江南選美荒淫單單這個概括有些片面。而且從運河地圖分析

那隻需要長安到江南的運河段就可以了,為何還是連接關東地區洛陽至燕地的運河。這中間除了可以方便各地巡視,展視龍恩之外肯定還有其他因素。

分析當時背景,找出隋煬帝所面臨的主要矛盾,關隴貴族掌握著當地區域的經濟資源,同樣關東士族,蘭陵士族各自把握這各地經濟。要擺脫關隴門閥對於商品、糧食等經濟的控制。隋煬帝做了一項影響萬世的提議,鑿通大運河。讓關東和江南勢力進入關隴地區,同樣也讓關隴門閥去外地發展,把勢力打混。這樣糧食物資能快速流通關中,擺脫糧食被關隴門閥掐住脖子壟斷。同樣也為以後東征高句麗的後勤補給打好了基礎。

作為後代人,幾千年都在享受隋煬帝留下來的世紀遺產,其影響不言而喻。按照馬克思所說「下層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大運河促進了經濟流通發展,個人認為這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的一個階梯點,也使得唐朝國力資本豐厚的重要原因之一。

開鑿大運河圖

而開鑿大運河同樣為其的滅亡買下了禍根。加急快速酷吏的聯通大運河對於關隴地區民夫沒什麼影響,對於江南也相對容易,反之關東地區的北線極其困難,也讓關東平民百姓苦不敢言,原本廢除九品中正制就讓關東士族不滿,加上隋是北周的延續,原北齊的關東百姓對亡國之恨也是積怨已久。就等著一個導火線,然後這積怨滿桶的炸藥就會爆炸。大運河的鑿通也標誌著三方實力已經只剩下江南蘭陵地區支持楊廣了。

4.

滅吐谷,征突厥,討高麗。縱觀中國歷史,漢擊敗匈奴花了四代人勵精圖治的心血;唐擊突厥十年之功;秦蒙恬一戰定乾坤;隋征戰時突厥逢戰必勝,隋煬帝北巡突厥可汗親自下馬前割草。這歷史精神意義並不亞於封狼居胥的冠軍侯貝加爾湖飲酒。之後的三征高句麗皆以失敗而歸,國內動蕩開始。

對於三征高句麗主流說法是隋煬帝好大喜功,自信膨脹。但存在著太多的說不通,當時高句麗並不是弱國,佔據著東北南半以及如今的朝、韓半島。如果說第一征失敗而歸得出結論:高句麗並不低於隋的實力。可作為南下滅陳,後滅吐谷,打的突厥俯首稱臣的好戰君王,這麼多次的交戰功績絕非敵弱我強的原因。自身必然是有一定的卓越軍事才能,不可能不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而且一征高句麗失敗後,關東地區就可以出現了瓦崗寨等一些農民起義。

可為什麼失敗後隋煬帝又「急」於二征高句麗呢?單單為了一雪前恥?可在自己本身就受到關隴門閥的制約的情況下,失敗對於他的地位影響是極大的。為何隋煬帝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去再征高句麗。

分析一下楊廣的處境,朝堂內外關隴門閥把控,而王室內自己子嗣單薄,子孫年幼懦弱且只有江南士族支持著,加上地方風雲四起。因此他需要削減關隴門閥的勢力,提升江南蘭陵勢力,達到朝堂內外製約平衡。

目的找出來了,那就是政治智慧的手段了。早在隋文帝時廢除家兵制,這就是在慢慢消減最大的軍事威脅關隴門閥,但效果一般。而隋煬帝採用的就是最直接最快的削減辦法,而且不惜百姓的代價,那就是通過戰爭。把關隴門閥在中原地區的軍事實力全部葬送,以及消磨部分關隴本地的中央軍。再調江南軍隊北上,將關隴貴族勢力徹底打殘,另外也能拖死高句麗。一石三鳥的把兩個威脅解除,通過戰功打造新的貴族士族。而且變革酷吏所帶來的民眾負面情緒也可以得到緩解。就如同之前出兵吐谷突厥一樣,反戰不滿之聲被他赤裸裸的用一場場對外勝利強壓下來。

既然主要目的是為了削減關隴門閥的實力,那自然關隴門閥貴族門也不會輕易葬送自己的軍事實力。和出征吐谷和突厥不同,前兩者是和冠龍地區接壤,與之有密切的利益關係,而作為關隴門閥裝備精良的強悍中央軍。這樣強兵加上充足的補給。贏的是合乎情理的。

而東征高句麗不同,接壤有關係的是關東地區,積怨已久的關東士族和百姓,卻還要用關東軍為主,加上關隴門閥保存實力所敷衍抽調出來的遠征軍。似乎一征高句麗的失敗是必然的。

那可以預測到隋煬帝二伐高句麗同樣無功而返。之後由於隋煬帝的急功近利的再次發動了三伐高句麗。。。。。。

隋的滅亡

這個就有很多說法,按民間說法,隋煬帝荒淫無道致使亡國,小說、電視劇等傳言用美女在岸上拉著龍舟在運河行駛,以及選美,弒殺父皇等,很多說法說不通,皇位在沒有競爭者,且文帝命不久矣的情況下怎麼會願意背上殺父之名呢。

在沒有避孕技術的時代,荒淫的皇帝一生一後,子嗣只有四子兒女。江南本來是隋煬帝的後背依仗,怎麼會在江南地區強搶選美自斷根基,等這很多罪名經不起推敲。

教科書所說隋亡於農民起義,這是不嚴謹的,三伐高句麗失敗後,百姓不滿打到頂峰,但農民起義並不是主導力量,只是導火線。此時國內人口銳減了過半,原來對外戰爭得來的疆域大量流失,吐谷和突厥等捲土重來逐鹿中原,這導致了華夏再次面臨多胡亂華的局面。

三伐高句麗,隋煬帝的確打到了其一定的目的,極大的削弱的關隴門閥的力量,之後李唐奪權後向五族聯姻未果,可以看出李唐並不算大門閥,也正是以為此,三征高句麗對於其的消磨影響比較小。在第一次失敗農民起義開始,很容易就被鎮壓了,可這就是星星之火。很快就有不滿皇室的關隴門閥以及別地的貴族士族開始起義。其中李淵為什麼能迅速崛起,與其家族背景是分不開的,根正苗紅的關隴貴族出生,很快就得到了關隴門閥勢力的支持,起兵佔據關中。關隴地區本來就是強兵悍將的中央軍所在地,加上征高句麗的回逃士兵加入,更加的聚集了強大的軍事集團。搭配關隴貴族的大量錢糧財力,是能迅速的擊敗各路勢力,推翻王權的根本原因。

隋朝的政治遺產還是被同為關隴門閥的李唐繼承,對於關隴門閥的成功削減直至李治時期,經濟文化中心轉移到洛陽才真正成功。個人認為隋朝的滅亡原因是與貴族的鬥爭,最終因為隋煬帝的不成熟,急功近利的政治策略導致自我消亡,反而被貴族勢力所推翻。

回顧一下隋朝的整體,可以說隋自隋文帝接手北周以來勵精圖治,國力空前強盛,史稱開皇之治。之後隋煬帝接手這個人口眾多,儲備雄厚的國家,其雄心壯志,欲做漢武帝一般,開疆擴土,內治久安。可空有對外征伐,卻無實際能力管理,這消耗與收益無法平衡。可以翻譯為「空打出了名聲」,有好大喜功對外顯擺的嫌疑。之後對於國家內政以及權力平衡上,決策的方向基本是正確的,這也體現了隋煬帝的帝王術與謀略的才能。

但隋煬帝把本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事情,短短在位14年就急於實行。這也反應了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按照現代民主社會來看其在位不以國家安定,百姓生命為重,反而著重自己皇室的集權。造成的影響可謂暴君,隋朝末年的人口銳減,民不聊生、國立衰退、外亂乘虛而入、疆土流失。光這幾條就可以說隋煬帝「罪在當代」也「罪在千秋」。之後李唐的豐功偉績才避免了很多禍患。阻止了其「罪在千秋」。而科舉制與大運河在唐的發展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可以改之為「有功在千秋」。

最後在網上看到網友給隋煬帝的一首詩,我稍微改動了一下。來概括對於隋煬帝的評價:

滅吐谷,討突厥,征高麗。勞民耗兵傷財,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步步為營,可與漢武齊功。

開科舉,建東都,修運河。眾叛民反親離,得已留青史。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代代相傳,當和禹舜同名。

可惜一手好牌打爛。

推薦閱讀:

風流不過隋煬帝,可讓宮女穿開襠褲這事,他真沒幹過!

TAG:隋朝 | 隋朝歷史 | 隋煬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