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icro LED發展看索尼與蘋果的布局

Micro LED引起市場關注,Sony和Apple是兩大關鍵推手。問題是,為什麼一個往大尺寸走,一個往小尺寸走,卻同時選擇了Micro LED?為何Sony產品已經亮相了,蘋果併購Luxvue後遲遲沒有下一步?

2016年蘋果幾乎成了OLED代言人,而Sony也沒閑著,在6月的Infocomm上端出第二代Micro LED作品--Crystal系列新作CLEDISTM,距離2012年的Crystal LED Display,足足沉寂了四年之久,而在一片OLED是否會取代LCD的喧嘩聲中,Micro LED悄悄的回到鎂光燈下,再次引起媒體的關注。

Micro LED這個詞出現的很早,早在2000年Cree就申請了名為「Micro-led arrays with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的專利,隨後相關論文發表也很多,但Micro LED還只是純粹的學術研究。

學界對Micro LED的投入一直持續,舉凡Illinois University、Strathclyde University、Texas Tech University、香港科大和台灣交大、清大,皆有斐然的研究成果,有些能量也在之後轉向了商業。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John A.Rogers就是這個領域的大師,先在2006年spin-out技術給Semprius,2013年後又成立X-celeprint,並獨家授權Micro-Transfer-Printing(μTP)技術;Strathclyde大學也在2010年spin-off出mLED公司,專註在Micro LED的近眼顯示應用。

Micro LED累積這麼久的學術能量,LED廠、面板廠也秘密研發多年,但商業化的關鍵角色,還是非兩位消費電子霸主莫屬--「Sony」和「Apple」。

Sony在2012年CES就推出「Crystal LED Display」,開了Micro LED在消費電子應用的先河,這台看來跟一般電視沒兩樣的LED Display,在當時是集合尖端技術的昂貴作品,抓住市場的關注後Sony遲遲沒有續作,等了足足四年多才有了下個動作,隨後帶來的是拼接顯示屏,一樣沿用了Crystal這個用詞,只是產品名稱更花俏了,叫CLEDIS(Crystal LED Integrated Structure),這次不再是遠觀的武力展演,Sony宣稱要在2017年量產CLEDIS,走入市場。

不同於Sony專攻大屏幕,蘋果鎖定在小尺寸,2014年收購了LuxVue後,各種傳言甚囂塵上,iPhone、iPad、Apple watch都有人臆測,到底蘋果葫蘆裡賣甚麼藥,當然沒人說的准,然而以Micro LED的特性、Luxvue的專利,以及蘋果產品策略來看,第一步問世的會是穿戴式,比起先前傳言的2017年,比較可能發生的時間點是2018~2019年,為甚麼不是iPhone?iPhone不會是第一步,但絕對是蘋果的重點目標。

蘋果和Sony的布局是有端倪的,在尋找商業入口時,兩個巨人走了看似完全不同的方向,背後面臨的挑戰卻是一樣的-「PPI」和「Pixel數量」的課題。PPI連結的是LED尺寸,而Pixel數量直接影響成品良率。畢竟要把LED做小,又要精準的轉移、驅動,Size越小、轉移越多顆,難度自然相對越高。

Sony能這麼早實現商品化,是因為選擇了PPI較低的大尺寸屏幕,一開始選擇的電視,無論是55吋還是1080p的解析度,都是考慮到當時的技術限制,一台Crystal LED Display大約是40 PPI,LED尺寸理論上可達到數百micron,別說晶元沒問題,要封裝成SMD也可以做的到,但困難的地方在於一台FHD(1920 X 1080)電視,就要打上622萬顆LED,以當年的技術來說,耗費時間跟良率必然是很大的問題,不計成本的做出一台還可以,但要做到可以賣、消費者買的起,這條路暫時不通。

於是Sony在第二步做了很大的修正,首先CLEDIS是室內大屏幕顯示屏,PPI直接降到15,且經過四年的淬鍊,LED大小更不是問題了,CLEDIS可以輕鬆做到發光源面積占面板不到1%的程度(單顆約55μm),這次Sony很務實,他選擇了「模塊化拼接」的概念,單片只用345,600顆LED,是上一代作品622萬顆的6%不到,可以有效提升成品throughput,幫助Sony更快在Micro LED實用化的競賽中插旗。

蘋果則直接瞄準了PPI需求200~300的穿戴式裝置,用55μm已經不可行,但以目前各界開發走向20μm以下的趨勢來看,應用在穿戴式也不是遙不可及。穿戴式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小屏幕」。同樣的PPI做在越小的屏幕,代表像素需求越少,以Apple Watch 38mm為例,儘管PPI接近三百,但總畫素數量為92,480顆,換算成RGB LED數量為277,440顆,甚至低於Sony的CLEDIS單一模塊。

Micro LED要儘快走入消費市場,勢必得在PPI和像素的限制下謹慎選擇,顯示屏和穿戴式都有高亮度的需求,穿戴式更可借著Micro LED的省電特性,解決目前續航力不足的痛點,更加重要的是,這兩種應用單set的畫素量都不高,更有機會壓低micro LED Display的製造成本。相較之下,手機和電視的畫素量太多,尤其以4K來看,需要的LED數量將近兩千五百萬顆,絕對不是一開始商業化的理想選項。

總的說,蘋果和Sony於大小尺寸領域本就各擅勝場,本篇雖沒著墨Micro LED的真正潛力,但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它,同時吸引了兩個追求技術極致的消費電子巨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歐普照明在國內照明行業的地位?
如何挑選 LED 燈?
三星退出,飛利浦拆分,歐司朗縮減,LED照明市場怎麼了?
它為奧運做「捲軸」,夜空中最亮的星
大功率LED散熱核心機密

TAG:照明設計 | 照明 | LED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