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吾民:素什麼質,教什麼養!

 很多人可能都意識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辭彙很難譯成英文,比如「突擊手」、「不折騰」、「精神文明」……要是誰能譯出「血染的風采」,那我簡直想給他送一面錦旗。在此類辭彙里,有一個就是「素質」。

  「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不應當……」,這句話如此廣為傳播,以至於「素質」這個詞前面少了「中國人」,後面少了「低」,「素質」這個詞都顯得缺胳膊少腿。但素質翻譯成什麼呢?譯成「quality」似乎最合適,但仔細一想,如果把前面那句話譯成「Th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s low,so China should not……」,顯然不合適,因為這句英文再譯回中文,就成了「中國人的質量很低,所以中國不應當……」。這是赤裸裸的種族主義,肯定不是說這話的中國人的本意。

  一個詞很難譯成其他語言,肯定有很多原因。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詞所指向的現象本身含糊不清。比如「素質」,什麼叫素質呢?直覺的解釋是「文化水平」。但是最新人口普查顯示,中國文盲率現在只有4.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項2009年研究顯示,中國18.3%的25—34歲人口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高於捷克(15.5%)、土耳其(13.6%)、巴西(10%)等諸多民主國家。可見中國人的文化水平怎麼也不算很低。

  如果「素質」指的不是文化水平,它還可能指什麼?要不就是合作精神。據說中國人「一盤散沙」,這被視為中國人素質低的證明。社會科學裡有個詞叫「社會資本」,說的是人與人水平往來的黏性和密度。據一些學者論證,社會資本對於民主運轉的意義,相當於機油對於機動車的意義。一盤散沙的社會,就是沒有機油的機動車,開起來肯定稀里嘩啦。

  且不說後來有不少學者對「社會資本」的政治後果進行質疑,就算「社會資本」多多益善,又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其實中國的傳統並不是一盤散沙。傳統鄉土社會有著細密的社會交往網路和自治傳統。村裡需要修個路通個渠,各家各戶常常商量著集資解決;張三和李四鬧個矛盾,族長或者鄉紳往往根據村規給擺平……我在紐約的唐人街,看到已經離開故土上百年的中國社區,每到佳節還聚到一起舞個獅子敲敲鑼鼓。很難說中國人基因里缺少凝聚力。

  反倒是「全能國家」一登場,宗族、社團、廟會這些個「封建糟粕」被強拆,人們日趨原子化,政治成了唯一的黏合劑。至今強大的政治體制還抑制著社會資本的積累。「散沙們」想結合起來組織個農會,太敏感。工會,政府不是已經組織了嗎?非政府組織?可以,但先得通過48道手續……所以中國社會散沙化不是強權的原因,而是其結果。如果我一邊把你的腿銬住,一邊說,看,你現在跑不起來吧,這證明了你沒有跑步的能力,哦不,跑步的「素質」。這連「自我實現的預期」都算不上,這就是「自我證實的命令」。

  素質要不就是指規則意識?中國人不愛排隊,亂闖紅燈……這些現象說明中國人素質差,所以中國民眾需要「素質高」的精英群體給管束起來。成龍大哥所言「中國人是需要管的」,大約是這個意思。這些壞習慣我倒是深有感觸,尤其是不愛排隊這一項,有時候我簡直希望每個商場櫃檯前都能配備一名交警。

  但我也去過港台,也見過人口同樣密集的港台市民自覺排隊。既然他們也是中國人,說明規則意識這種「素質」也不是一遇到中國人就發生排異反應。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國民眾的規則意識不足,實在看不出這如何就能推導出集權體制的優越性。集權體制的隱含前提是,「素質低」的民眾需要「素質高」的官員去教化管束,但是放眼官員的素質,不免叫人膽戰心驚。今天打開一張報紙,我們看到在一個官員因為貪污幾百萬鋃鐺入獄;明天打開一張報紙,又看到另一個官員因為貪污幾千萬而鋃鐺入獄;今天點擊一個網站,看到政府強拆逼得某人上訪;明天再點擊一個網站,看到某政府官員飛機上打乘務員。當然此類官員也許不具有代表性,但此類故事層出不窮卻是事實。這倒提醒了我們如何理解民眾缺乏規則意識:如果「上面」經常在工程招標中玩內部交易、在土地糾紛中不尊重法律、公款吃喝屢禁不止……又怎麼能指望「下面」畢恭畢敬尊重規則?一個隨地大小便的人,如何教化別人不要隨地吐痰?

  所以就算中國人的「素質」有問題,它更多的是源於制度,雖然也惡化制度。我當然不相信制度的變革可以一夜之間改變文化,但是制度的變革至少可以打開一個公共生活的空間,而公民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一個公共空間,就像學會跑步需要首先解開腳鐐。那些說「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不應該如何如何」的人,也許可以考慮把這話改成「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更應該如何如何」。

作者:未知

來源: 法制學術

鏈接:吾國吾民:素什麼質,教什麼養!

推薦閱讀: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就是不對親近的人發火
每一熊孩子背後都站著撐腰的凶家長
我為什麼鼓勵孩子頂嘴?
前言:傳統哲學與修身養性

TAG:素質 | 教養 | 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