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痛在哪裡?
中國農村有這樣一個兒童群體,由於父母外出打工,他們留守在農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非常少。林克艾普輿情監測了解,我國6000多萬留守兒童,加上3600多萬的流動未成年人,總數在一億左右,約佔全國3億未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留守兒童問題已是我國重要社會問題。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大部分 處於0-14周歲,父母外出打工,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導致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生活中更容易遇到意外傷害。據林克艾普輿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有四成以上的留守兒童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過意外傷害。其中,割傷為最高,佔比達41%;其次,是燒傷、燙傷佔比25%;被貓狗抓傷、咬傷佔比15%;此外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源於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顯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的佔比18%;被同學嘲笑、歧視佔比19%;性格比原來更內向佔比高達30%;對待事情比原來更膽小佔比20%;變得更敏感的佔比13%;父母外出後,對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便比較突出,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顯示,有三成以上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不良行為較多,沒有完成作業的佔比最高,達35%;不想學習的佔比29%;上學容易遲到的佔比18%;逃學和打架的分別佔比10%和8%。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尤為明顯,他們缺少有效監督和應有的學習輔導,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問題積累多了,勢必影響了學習的自信心。有近六成的留守兒童表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
據了解,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意見》明確規定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林克艾普輿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
推薦閱讀:
※輿情分析師解讀官微表達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新媒體背景下網路輿情的特點是什麼
TAG:輿情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