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研讀《走向新建築》(Le Corbusier VERS UNE ARCHITECTURE)的啟示作者:趙亞東 2012-4-23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大師對建築的熱愛和創造的激情瀰漫字裡行間,粗略瀏覽感覺不同於一般國內著作的邏輯關係。提綱式的結構有點象科普讀物,破舊立新的英雄主義情懷對青年人確實產生巨大鼓舞。簡明扼要的細節說明,給人感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建築師似乎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多年以後,才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大師的不凡與卓越。

《走向新建築》成文的時代是工業革命的成果蓬勃發展1923年代,隨著流水線的普及,世界邁向產業主義。科布敏銳地注意到潛藏在工業產品表象之下的工程師美學。並深入分析,找出本質原理,同時也意識到這是一個普適法則---遵從宇宙秩序----數學邏輯。其後沿著這一思路的指引,科布又發現了紅藍尺和模度。進一步揭示建築設計的本質奧秘。

《走向新建築》揭示的設計方法和思考,只是科布設計實踐的片斷性階段性經驗,雖然後來有些觀點被奉為教條;有人說科布是上帝與建築師之間的使者,其實科布只是跳出人文科學的束縛,理性地研究細節的表象和本質,始終也沒有背離西方傳統的科學研究套路。科布的成功在於同時擁有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感知能力。

西方科技發達得益於普遍關注科學研究的細節,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一個典型的「瞎子摸象」的過程。但在國人的遺傳基因里,從根本上抵制這種「低」能的行為。我們的思維習慣地止於探求宏觀正確,缺乏深入微觀的邏輯思考,因而總是陷入迷途,比如古傳中醫,基礎理論宏觀正確,由於缺乏細節研究的內在邏輯。一直被現代醫學拒之門外。結果導致只產生個別神醫,而普遍醫治水平低下。

中國古建築的建造,不但有清晰的「等級制度,居中,居前,居高,天人合一」的觀念,而且有相應的數學秩序支撐。所以造就過一段輝煌。後來的沒落的本質在於數學邏輯的丟失。多年來中國沒有產生有影響的建築師,其實原因也在於此;而美國建築師貝聿銘,沒有獨特的建築理論,只是遵循「堅固,實用,美觀」的基本原則,但充分掌握理解其中的數學邏輯。憑藉建築作品的優良品質,被譽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

儘管科布注意到新技術所包含的內在數學邏輯是普適準則,但由於歷史局限性,他忽視了邊界條件的深入研究。由此產生的缺陷是:

1。使後來的「模度」研究止步在「數」的局部完整的美妙對稱關係上,缺少對「起點」和「可持續」的關注。

2。任何秩序都不是單一的約束,簡化的數學模型只是在設計之初為防止深度迷路而相互提醒的暗示。科布自己也判定「基準線」只是一種手段,不是一劑藥方。

科布的這種不足在印度昌迪加爾和巴西利亞的城市設計中顯露無遺。忽視了地域人文背景和歷史尺度,導致城市空間缺少活力,也沒有實現居民的生活便利,以致使這兩個城市更有點象天堂中的理想國—烏托邦。這種不足還導致二戰後「國際式,方盒子」蔓延。

科布的偉大之處在還於,不斷探索,堅持不懈。在規劃「烏托邦」的同時,也創作了「郎香教堂」。有人說《從走向新建築》到「郎香」是科布的重大轉身。其實科布思想一直沒有變,科布一直都是理性的藝術家,感性的建築師。雖然科布沒有明確解釋,但對一個發現「模度」,關注數學秩序幾近30年的建築師,誰敢斷言郎香教堂不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哪?!

《走向新建築》的說服力不但源於科布的偉大思想,也有賴於科布的論述方法。一本書擁有多個系統,不同的人閱讀同一本書,由於出發點,過程和關聯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解讀,不同的收穫。作者的自編目錄忠實表達其思維邏輯。看似鬆散的《走向新建築》,其實有著很強的邏輯秩序。下面是對科布目錄的一種解讀:

請關注(時代新變化)-----------------------------------------1。工程師的美學。建築;

然後分析一下(目前被建築界忽視的事實)-----------------------2。給建築師們的三項備忘;

揭示(建築需要秩序,秩序的首要工具)-------------------------3。基準線;

不僅(日用機器充分展示工程師美學的優良-----遵從自然準則)----4。視而不見的眼睛;

而且(歷史上優秀的建築其實就是遵從這種自然準則)-------------5。建築;

所以(好住宅要遵從工程師美學)-------------------------------6。成批生產的住宅;

進而(社會需要建築實踐適應時代發展)-------------------------7。建築或者革命。

這樣看來,工程師美學確實應該而且必須引領新建築了---很完美的邏輯。

《走向新建築》啟發我們關注數學秩序普適規律,現在讓我們把科布的「模度」與中國的「魯班尺」對比一下,吃驚的發現,奧妙的0.618赫然在目。世界永恆之美果然不分地域,種族和時代。看似靜態的比例,其實是動態的可持續產生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宇宙的奧秘。

數學秩序的「重複」和「可持續」的價值對於建築設計而言,可以發現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對街道的間距,街區密度及建築高度做出近乎精確的量化約束,對建築單體的功能組成和相互關係量化。所謂設計創造,其實就是「發現」一個「結果」,完成「發現」的過程,「結果」就在那兒了。

今天科技的發展水平,使建築設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濫用「自由」的結果,導致城市擁擠,交通不暢,建築醜陋,人居環境惡化。這就是所謂的現代化迷思;「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可持續發展」等辭彙開始被人掛在嘴邊,其實很少有人理解其真實內涵,「量化」更是無從談起。

國人嘲笑「瞎子摸象」,本質在於不承認自己是「瞎子」,其實人類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有時能感受到某種暗示,使人以為自己真的是個明眼人了,是但對於廣袤的宇宙來說,基本上還是類似「瞎子」。不承認這一點,就沒有興趣理解,進而掌握瞎子認識世界的邏輯。所以「瞎子摸象」只留下要「全面認識問題」的空泛理念。

而在與我們思維不同的西方,發現自然界力學奧秘的牛頓,自稱不過是在海邊玩耍的孩童(准瞎子),幸運地撿到幾個美麗的貝殼,雖然這一貢獻使人類獲得了工業革命的巨大成果。而從幾近完美的牛頓世界裡,一個不起眼的瑕疵,使另外一個「大瞎子」(愛因斯坦)摸到了一個更大的空間----相對論的世界。從而成為現代物理學(一隻「象腿」)的奠基人。

令人汗顏的是,時值今日,連我們自己的「象」也都要靠西方「瞎子」摸出來。

在自然科學與哲學領域: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美國高能物理學家弗?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物理學之道》中有如下描述:在人類思想發展過程「近代物理學的新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思想驚人地相似」。在20世紀,對亞原子世界的探索揭示了物質內在的動態本性。已經證明組成原子的亞原子粒子是動態的模式。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實體,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網路整體的一部分。這些相互作用包括著能量的不斷流動,表現為粒子的交換。這是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粒子在其中通過能量形式的不斷變化,不停地產生著和消滅著。粒子的相互作用導致了構成物質世界的穩定結構,它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在有節奏的運動中振蕩著,參與著能量的一種不停的宇宙之舞。

在建築界:王澍成為2012年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名建築師 —— 建築師思維
如何管理建築作品集中的色彩
這群年輕人沒有完成一個建築,卻在設計史上如同神話
春節話「門」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國內建築設計師要學什麼

TAG: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