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認知 | 如何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後記住80%以上的內容?

整理自《大鎚教你如何提煉一本書》,時間所限,很多知識點不能結合個人感受進行延伸,更多學習方法可以關注個人微信公號(xuxuemin1208)交流

你是否存在這樣的困惑:

我喜歡讀書,但往往讀完也就忘了

我喜歡聽課,但聽完之後腦子裡還是一團漿糊

我喜歡追劇,但爽完之後什麼也沒學到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現代的人們太過於急功近利,花大把的錢去上 培訓課,結果很多學的卻是一些術層面的小技巧。

那如何才能學到道的層面的知識和技能呢?

這裡有一個詞:底層認知

小技巧不過戰術層面的東西,而底層認知則是戰略層面的東西。我說的底層認知指的是戰略層面的認知——也是今天我們要重點講解的「元認知」。掌握元認識的目的在於在我們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出一套能夠自己生長並且能受用終身的讀書方法論

那麼問題來了

一、什麼是元認知?

元認知即認知的認知,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過濾知識的漏斗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透過已經的知識積累來看世界。比如前段時間王石和寶能系的新聞,有的人看到的是王石的人品對他職業生涯的影響,而有的人看到的卻是企業家和資本之間的抗爭。由於每個人的認知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就不同,最終的出來的結論也就不同。

羅胖也舉了一個例子,他比較了企業家和政治家的元認知,企業家的元認知是把效率放第一位,在企業家眼裡效率勝過一切。而政治家的元認知則是把穩定放第一位,在政治家眼裡,穩定壓帶一切。

元認知形成了世界觀,最終決死了我們做事的方法論。

元認知包含三個層面:

元知識

元知識即知識是背後的知識。 例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亞里士多德整個知識體系的元點。一旦這個元知識不成立,也就是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那麼他的整個知識大廈會崩塌。

元體驗

元體驗即在摧毀舊知的時候產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 例如2000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300年前哥巴尼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一下子顛覆了人們的認知,而後來人們開始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這就是元認知體驗改變了元認知。

元認知監控

元認知監控即認知主體在認知過程中以自己的認知活動為對象進行自主的監督控制和調解。即依照新的元知識來重建你的知識架構。例如以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哥白尼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元體驗摧毀元認知,人類的元認知得以重構。元認知重建的整個過程就是元認知監控。

既然元認知這麼重要,那怎樣才能提升元認知能力呢?

二、如何提升元認知能力?

(一)、先破後立,敢於突破思維定勢。

你針對某個問題瞬間產生的直覺就是你思維漏斗篩選後產生的結果。這個結果到底對不對呢?不知道。但你可以故意去看一些和我們第一個直接相反的觀點。多做這樣的訓練有利於打破思維定勢。

(二)、多看元認知類型的書籍

元認知類型的書籍和元認知是一樣的,第一是知識背後的知識,比如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通識課、高中的基礎教育還有我們大學大一大二的基礎教育,各個學科的通識教育都屬於只是背後的知識。第二種是我們思維方法類的書籍,也就是獲取知識過程中所用到的知識。我給大家推薦三本書,第一本是萬維剛的《萬萬沒想到》,第二本市劉未鵬的《暗時間》,第三本是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

(三)、把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

為什麼要把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因為大問題非常複雜,每個大問題包含的小問題非常多,有知識背後的知識,獲取知識過程中的知識,你一下子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把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小問題背後包含的元認知非常少,很容易找出它背後的規律和聯繫。

最近有一本書非常火,他的名字叫《超預測》,他的作者泰洛克在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讓專家學者們用自己的方法來預測蘇聯的未來是變好、變壞還是維持不變,並要求專家給出了各種情況的概率。20年後實驗證明專家果然是「磚」家,專家預測正確的概率和投硬幣是差不多的,不論他們分析得多麼頭頭是道,結果還是人們說的「事前豬一樣,事後諸葛亮」的典範。泰洛克的研究最引人注意的是並非所得專家都是忽悠,實際上有一部分專家預測相當準確。根據他們的特點,泰洛克把他們成為「狐狸型專家」,「狐狸型專家」採取的方法就是分解問題。怎樣分解問題呢?比如給你一個問題:芝加哥有多少調音師?在不知道任何精準數據的情況下只讓你猜,你能精確到多少個。狐狸型專家會把這個複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比如說:芝加哥有多少調音師這個問題可以分解成四個小問題:1、一架鋼琴多久需要調一次音?2、為一台鋼琴調音需要多久?3、一位鋼琴調音師一年工作多久。4、芝加哥有多少架鋼琴?我們先猜第一個問題,一架鋼琴一年需要調一次音,為一架鋼琴鋼琴調一次音需要2個小時,按照標準工作日來一年要工作2000小時,100人需要一架鋼琴,假設芝加哥有500萬人,這樣芝加哥就有5萬台鋼琴。根據這四個小問題,我們用數學可以把最後的結果算出來。這四個問題是相互影響的,理論上你猜錯的誤差他會相互抵消。如果你分解的問題越多,最後得到的誤差就會越小。作者根據上面的猜測計算出芝加哥大約有63個鋼琴師。最後政府部門的數據是83個調音師,可以說猜測的數據和真實數據相差無幾。這就是分解的魔力。的那個我們在日生活中遇到到解決的大問題的時候,不防將他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問題,然後將小問題各個突破。

然後回到自己的成長上來,我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第一、不用看很多書

古人所說的學富五車、讀書破萬卷讀的是竹簡書。一卷書只有2120個字,也就是說萬卷書也就只有120萬字。古人破萬卷的書可能還沒有你讀一本盜墓筆記的字數多。古人讀得書不多但是他的認知是不是比你差呢?重要的是讀好書,把他讀透了,你會發現很多書底層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讀書在精不在多

第二、環境的影響能極大地降低你的學習成本

跟牛逼的人在一起他的學習更輕鬆,效率更高。

第三、輸出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無論是你把它寫出來還是說給別人聽,只有你把它想清楚了,才能把這個道理說明白。為了把問題說明白,你的本能會帶著你發揮你最大的潛能去把這個只是徹底地搞清楚。

第四、引導性指標比滯後性指標更重要

注重過程的反饋勝於結果的反饋。因為我們的成長很多時候它不是線性的,你努力了不一定在結果上立刻得到反饋。比如說你高中學習的時候這個月學習非常努力,月考不一定考得好。月考就是結果反饋。那麼什麼是先導性的反饋呢?先導性的反饋就是你這個月比上個月更努力了,學到更多的知識了。又比如很多人減肥怎麼也減不下來,因為他總是關注結果性反饋,特別關注體重,開始的一段時間體重會下降,但是體重有平台期,體重就不會下降。你吃得很少,運動更多但是體重沒變。很多人就會信心大減,停止減肥。實際上,你不應該關注推重這一個滯後性指標,而應該關注先導性指標——每天吃得更少而運動的更多,必然會導致你的體重最終下降。但是這過程當中他不是正比例相關而是螺旋式相關的。你更關注先導性指標會更容易達到本意。

最後總結一下

我們在學習一門技能之前必須先更新你的底層認知,也就是元認知,這樣你才能自己不斷成長不斷更新提升這個技能。那麼如何才能提升我們的元認知呢?第一個先破才能後立,你要多看和自己直覺相反的觀點,這樣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刻意練習,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第二是多看元知識類的書籍。第三學會分解問題,把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大問題里包含的元知識比較多,分解成小知識後包含的小知識就比較少了。這樣你就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這也是我們元認知水平提升的一個過程。


推薦閱讀:

咪蒙量產100萬+爆文奧秘何在? 三張圖讓你學到底層邏輯
響鈴:裝機量競賽已成過去時 移動瀏覽器下半場該怎麼玩
坤鵬論:雙十一之後的雙十二可能是個心酸的甩貨節
2006-2013 黑莓崎嶇的中國之路
共享雨傘,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生意?

TAG:移動互聯網 | 個人成長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