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13
帝國斜陽之頗有懸疑的「三國會盟」
公元821年(長慶元年)和公元822年,唐蕃兩國分別在長安和拉薩,舉行了著名的長慶會盟。這是唐蕃兩國八次會盟中的最後一次,也是所有會盟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這次會盟之後,唐蕃兩國均無心再戰,保持了二十幾年的和平景象。這在唐蕃兩國接近二百年的交往史中是極為罕見的,也只有文成、金城兩位公主入藏後,唐蕃之間十幾二十年的和平時期,可以與之媲美。
對於這次唐蕃長慶會盟,後世史家史不絕書,均讚不絕口。但隨著近年來敦煌藏文古卷研究的加深,我們卻發現就在長慶初年,還有一次不為人知的「三國會盟」。據敦煌藏文寫本《岱噶玉園會盟寺願文》中提到,曾有一次「三國會盟」之事,關於這次撲朔迷離的「三國會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對於一篇古代文獻,首先要確定的文獻事件發生的年代,這篇被在斯坦因竊取至國外的敦煌吐蕃文書,最早在20世紀30年代被托馬斯進行了翻譯,但托馬斯在翻譯這篇文獻時,顯然是搞錯了年代,他認為該文書涉及的吐蕃、唐朝、回鵲三國會盟事件,發生在8世紀的前半葉,因此他把願文中涉及的人物都往那個時代的唐蕃事件上去套。
首先,托馬斯認定文書中提到的贊普,赤祖德贊和赤德祖贊為同一人,這顯然是不對的。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的知道,赤德祖贊於公元705-755年間執政,期間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而赤祖德贊則是於公元815-836年間在位的吐蕃贊普。而且在願文中反覆提及的「尚綺心兒」和「大尚塔贊」也並非活動於8世紀前半葉,而是活動於9世紀前半葉的吐蕃著名人物。結合願文中所提及兩位重臣在藏地和河隴地區的事迹,基本可以肯定藏漢文獻記載的時代大約是在公元816-822年之間,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推定,「願文」中提到的唐蕃等「三國會盟」和「願文」本身寫成的時間就是在「長慶會盟」前後。
其次,這次「三國會盟」是否就是我們熟知的「長慶會盟」呢?從現在掌握的史料情況看應該也不是。《岱噶寺會盟願文》明確提及:「奉敕建立寺廟的地址,選定於岱噶玉園的和平川上。此為三個大國兩年一輪的會盟處,在此曾奠定了偉大基業」。這些內容在保存至今的《唐蕃會盟碑》碑文上均無體現,按說這種為了會盟而進行的宏大功業,不可能不被記載在《唐蕃會盟碑》碑文中,所以基本可以確定這次「三國會盟」和「長慶會盟」沒有必然的關聯。
那麼這次盛大的「三國會盟」到底指的那是三國,會盟地點又是在何地呢?對於參與會盟的「三大國」究竟為誰,學界各自提出了多種觀點,其中主要包括「唐、突厥、南詔」說,「唐、回紇、南詔」說和「唐、吐蕃、回紇」說等幾種。通過對願文的解讀可以發現,「三國會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三國之間的紛爭,以此為慣例,每二年舉行一次會盟儀式,協調各方的立場。為此吐蕃還特地修建了一座寺院作為會盟地點。這樣分析,參與會盟的三大國中,必定要有吐蕃。否則「唐、南詔、回紇」會盟,吐蕃跑來修建一座寺院作為會盟地點,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而且南詔和回鶻領土並不接壤,兩國根本不存在需要解決領土爭端的必要,如果是「唐、回鶻、南詔」三國會盟制定攻守聯盟,矛頭必然指向和這三國都有領土爭端的吐蕃,那麼三國會盟共同對付吐蕃,吐蕃還要建一座寺廟作為會盟地點,這麼玄幻的事情赤祖德贊一定不會幹,他的腦袋肯定沒被門擠過。
其次,南詔於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歸唐,此後不論兩國邊境如何爭端,這種名義上的臣屬關係從未失去。因此,吐蕃建寺會盟所提及的三大國,不應包含南詔這個大唐屬國,要知道名分之位歷來在外交中是重中之重,絲毫含糊不得。吐蕃不可能的自降身份和唐朝的屬國會盟,並將其稱為三大國。那麼再結合當時東亞地區稱得上霸主的大國,這個三大國的名分也就呼之欲出了,能夠被吐蕃看上眼的東亞大國,又和吐蕃有領土爭端的,也就只有大唐和回鶻了。
關於會盟的時間節點,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唐蕃會盟》碑文絲毫沒有提及這次會盟事件分析,應該在長慶會盟之後,但不會間隔太遠。因為也就是在長慶初年,唐朝、回鶻和吐蕃這三個東亞霸主,在經過了幾十上百年的戰爭消耗後,幾乎同時走向了衰弱。這也是三國能夠坐下來會盟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誰也打不動了。而在願文中被屢次提及的吐蕃大相尚綺心兒,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料中的年代是公元822年,也就是長慶二年,其後尚綺心兒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政壇上,他的大相位置隨即也被韋達納堅取代。而且在《岱噶寺會盟願文》還有這樣一句話,「大和盟約業已締定,並鐫刻在石柱上」。這其中提到了大和盟約極有可能就是指長慶會盟,需要注意的是大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號,使用時間為公元827年─835年,也就是說「三國會盟」時間不會早於公元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不會晚於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再結合尚綺心兒的政治生涯,具體時間應該在大和初年,也就是公元827年附近。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史料中吐蕃和回鶻的戰爭記錄明顯減少,說明會盟之後,吐蕃、回鶻兩國基本保持了和平穩定。
基本確定了,「三國會盟」的時間和參與者,剩下的就是會盟地點了。藏文文獻《智者喜宴》中記載說「三國會盟」的地點是雅摩塘,而《岱噶玉園會盟寺願文》記載會盟地點為朵甘思。那麼這兩個藏文古地址在哪兒呢?據藏文地理書《藏地廣說》記述「青海湖周邊地區,以前屬於朵甘思,現在被劃歸安多區域。」也就是說,會盟地址應該在青海湖周邊地區。《西藏王統記》記載說:「……甥舅互通聘禮,立盟之後,不再相仇。在(與)漢地墨如(rme ru)連界之處,贊普甥舅,各建一廟。於大石上,書日月相系,地上贊普舅甥和好……將唐蕃和約盟文鐫三石碑,「一立於拉薩,一立於唐主宮前,一立於漢蕃邊界之墨如」,這段所提的甥舅顯然是指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而「墨如」其漢名即為赤嶺,即日月山。早在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時,應金城公主之請,就曾立碑於「赤嶺」,以分唐蕃之境。
在《巴協》一書也說,這次唐蕃會盟在「漢地的貢布麥如地方修建唐朝皇帝的寺廟和吐蕃贊普的寺廟為界」,「舅甥議定的盟約誓文作三份:其一刻於漢地的姑休宮前的石碑上;其一刻於贊普的拉薩大昭寺前的石碑上;其一刻於貢布麥如的石碑上」。這裡明確說到了唐蕃雙方各自在「貢布麥如」修建一座寺廟,這與上述願文提到的「岱噶玉園的一座寺廟已經……建造起來,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方式提供奉獻」,「在會盟處建立一座寺廟是為了慶賀武功」是相一致的。《巴協》說的「麥如」 ,就是《西藏王統記》提到的「墨如」,即今天的日月山。
根據這些史料推斷,三國會盟的地址應該在今天青海湖以南,日月山附近。而且從地理上考慮,日月山距離三國的政治中心(於都斤、拉薩、長安)相對適中,這也適合這次會盟的公平性。當然現在為了「三國會盟」建立的寺廟,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雲煙之中,不過這些史料卻能告訴我們,現在依舊矗立在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並不是只有一幢,它還曾有兩個兄弟,分別矗立在長安和唐、蕃、回鶻邊境上。雖然這兩幢石碑早已不存,但歷史的煙雲卻不能抹殺,它們所代表的偉大功業。
推薦閱讀:
※大不列顛的國家象徵都有哪些?
※毛澤東的貢獻都有什麼?
※(轉載)登月的那些事兒(連載)
※被日本佔領的50年,台灣人是怎麼過的?
※四大名著一頓飯 | 三國篇之劉玄德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