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關於幼小銜接:你做對了嗎?
妞妞家長:「孩子暑假過後就要上小學一年級了,班上很多小朋友都在上幼小銜接班。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能輕鬆快樂地玩兒,但不上銜接班,又擔心她上小學後跟不上老師的上課進度,落後於其他同學。最後我們還是給她報了暑期幼小銜接班,提前學習一年級的課程。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嗎?」
很多幼兒園小朋友的家長都跟妞妞家長一樣,有同樣的做法和疑惑,妞妞家長的案例中體現了大多數家長在給孩子進行幼小銜接中的兩個典型誤區:
1、銜接內容的片面化
很多家長在幼小銜接中單一強調課程知識的銜接,認為幼小銜接就是讓孩子多認字、多做算術題,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他們將上各種培訓班額幼小銜接班作為幼小銜接的主要方法,這種做法並不能真正幫助孩子順利進行幼小過渡,反而會給孩子增加許多負擔,同時,也忽視了孩子在學習習慣、生活能力、心理適應和社會交往方面的銜接。
2、銜接時間的突擊化
一些家長在兒童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或是開學前的暑假才開始做突擊性的銜接工作,在入學前的最後時期對孩子進行強化訓練,如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短時訓練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學習習慣等,忽視了孩子各種生活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日積月累,突擊化的銜接不但教育效果不佳,還會造成孩子的壓力感和不適感。
幼小銜接作為教育銜接中的第一個環節,關係到孩子整個教育過程的連續性。如何才能走出幼小銜接的誤區,正確的給孩子做好幼小銜接呢?家長首先需要明確下面的問題:
為什麼需要進行幼小銜接?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有什麼不同?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轉變,學習方式、人際關係、行為規範、角色期望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使得幼兒園與小學之間出現斷層,因此需要進行銜接。
那麼,幼小之間的斷層都有哪些呢?德國的哈克教授通過調查研究總結了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六個斷層關係:
1、主要關係人的斷層
孩子升入小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係人——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小學教師在生活照顧上的角色會逐漸減少,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的依靠失去了,這使孩子感到有壓力和負擔。
2、學習方式的斷層
小學中分科目、常規課堂的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遊戲為主、自由探索的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課堂時間的延長、知識化程度加深和遊戲化程度下降,孩子在行為、心理和學習上都需要轉變和適應。
3、行為規範的斷層
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會得到滿足或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是要求遵守學校章程的,不再似幼兒園的隨意和自由,可能會讓孩子束縛、限制的感覺。
4、社會結構的斷層
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小夥伴分離,進入一個新的人際圈,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
5、期望水平的斷層
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了新的期望和壓力,在學業上的要求增加了,減少了孩子遊戲、玩耍的時間,孩子需要在學習上付出更多努力,從而可能會感到壓力。
6、學習環境的斷層
幼兒園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產生學習障礙。
哈克教授的六個斷層關係總結了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後孩子所面臨的轉變,為家長進行有效銜接提供了著力點,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發展特點,從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心理品質、行為規範、社會交往等多方面、全方位對孩子進行銜接,連接幼小之間的斷層。
那麼,如何正確的給孩子做幼小銜接呢?
家長可試著這樣做:
1、生活自理的孩子更適應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小銜接中的基礎內容。實踐表明,在小學階段,能夠很快適應小學生活、學習成績優秀的總是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孩子獨立學習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更強,進入學校後在生活上對教師的依賴性更少,對關係人(教師)角色的轉變能更快地接受和適應。
家長要堅持一個原則——「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學齡前就已經開始發展,家長要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像穿衣系鞋帶、洗漱清潔、鋪床疊被、整理文具、開關門窗、掃地擦桌、擺放碗筷等生活技能,都是入學前孩子應該做到的。此外,家長要讓孩子試著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如生活空間(房間、書桌等)的擺設、時間的規劃(學習和遊戲活動的先後順序和時間長短等),尊重孩子合理的安排。
2、儲備知識不如培養好的學習品質
提前掌握一定的小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孩子入學時的自信感和優越感,可能會讓孩子在初始階段較快進入學習狀態,但長遠而言,並不會帶來學習成績上很大的差距,而且可能讓孩子由於提前熟悉了課程知識而產生上課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學習行為。應對學習方式和內容的轉變,孩子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學習品質的養成遠比知識掌握更重要。
對於將升入一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注意能夠集中的時間也不長,只有讓孩子愛上學習,才能讓孩子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家長在早期就要根據孩子的興趣讓孩子通過閱讀、遊戲、動手實踐等恰當的方式,培養孩子愛提問、愛探究的品質,形成孩子學習興趣。此外,孩子的專註力、規範書寫、自覺預習與完成作業等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孩子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學業期待的核心內容。
3、規則是社會性適應的基礎
良好的規則是一切活動的保障。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的能力是社會性適應的重要內容,不僅影響幼小銜接的社會性,也將影響一個人終身適應社會的程度。
規則的培養要從幼兒抓起。父母平時必須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規則,比如在學校和課堂應該遵守的規則、在家應該遵守的規則、與人交往時應該遵守的規則、在公共場所應該遵守的規則等。在孩子觸犯規則的時候,還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小懲戒,讓孩子對一些規則產生明確的認知。從外在規範出發,逐步形成孩子自律意識,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4、孩子也有人際交往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人際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係、社會適應、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2-6歲是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作為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第一老師」,要抓住機會從小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交往氛圍,進行親子互動和交往;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接觸不同的小夥伴,創造更多的交往機會;讓孩子在團體遊戲或活動中鍛煉人際交往的能看,學會合作與分享,學習解決衝突。這些都將有助於孩子迅速融入新的夥伴團體,適應新的班級生活。
5、銜接是一場持久戰而非一蹴而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小銜接不是等到上小學前才開始做的,而是融入在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的。孩子的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等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些能力和品質在孩子進入幼兒園階段就開始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如果平時的不加以培養,只在最後關頭進行強化訓練,會使得孩子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驟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還會使孩子對未來的學習產生畏懼和為難情緒。
讓孩子順利進行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和適應是家長進行幼小銜接的最終目的,在此過程中,家長可做的還有很多,但無論怎麼做,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意願、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是不變的原則。
http://weixin.qq.com/r/T0wEHOjEurXFrax-9xl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愛哈博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優質教育文章哦!
http://qm.qq.com/cgi-bin/qm/qr?k=BRR9WH06Y6ajWieaGi1p9o1lhMCv4Dq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我們研究了全球最具創意的學校之後:兒童學習空間設計需要考慮8個問題
※多多成長日記20180309
※為什麼中國父母養孩子那麼累?七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20180219多多成長日記
※孩子總要我陪他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