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規則:供需邏輯

現在,我開始闡述我眼中經濟現象的第一個邏輯——供需邏輯。

第一部分:有效需求和影響力。

一個社會的發展,按馬克思的理論,表現為生產力的提升。這種發展的邏輯,在我的眼裡,就是一個社會供給能力的提升,表現為一個社會能為世界提供充足的物質產品。

但是,也有這種規律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日本,為世界提供了高價值的物質產品,卻無法在世界有中國式的影響,為何?不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只是因為中國人口多,需求量大。

可中國跟印度都是人口大國,可中國的經濟地位卻遠遠高於印度,為何?很簡單,中國的收入高於印度(根據2014年世界銀行人均國民收入數據,中國0.75萬美元,印度0.35萬美元),肯定中國的需求影響力更大。

同樣是美國,2006年至2008年的收入增幅大於GDP增幅(美國商務部數據),可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時,部分美國人卻無力償還房貸,造成了世紀金融海嘯。為什麼?很簡單,美國的貧富差距擴大導致了窮人沒有能力承擔其消費需求。

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用一個公式外加一個規律來解釋。

公式一:有效需求=min(收入,產品消費	imes 需求係數)

(需求係數leq 1,收入由一個社會擁有財富決定,產品消費由一個社會消費的產品決定,需求係數短期內由一個社會的差距決定,差距越大,需求係數越小,社會進入發達時期由產品的多元性(即產品的替代性,見後文)決定,產品的替代性越低,需求係數越小)

規律一:一個社會主體的影響力,是由其供給能力和有效需求同時決定的。

為什麼日本沒有中國式的影響力?儘管日本產能很強,但日本相對中國人口少,收入總量不及中國,有效需求不足。

為什麼印度和中國同屬人口大國,印度影響力不及中國?儘管印度人口多,但人均收入少,收入總量不及中國,同時中國消費能力強,消費的產品多。

為什麼美國在次貸危機爆發前後國民收入增長快,消費信貸也保持在一定水平,經濟十分繁榮,可還是由於需求不足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爆發?那是因為儘管收入增加了,消費的產品增多了,但是貧富差距過大,導致需求係數下降,有效需求不足。

第二部分:供需差額

爆發經濟危機時,我們的產品是不是沒有價值了?是的,沒有價值,窮人想要,買不起,富人可以買,但他不需要。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市場供過於求。而且差距越大,危機越嚴重。

社會迅速發展時,我們的產品市場有能力購買,而且消費量很大,供不應求,工人加班加點生產,商人將賺取的利潤用於擴大生產,試圖賺取更多的利潤,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有效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差距越大,變化的動力就越足。

因此可見:有效需求大於供給,將推動社會發展,反之,社會將停滯或退步。有效需求與供給能力的差距決定社會的變化速度。

但是有效需求與供給差距過大,將會導致社會的重度變化。

為什麼有效需求與供給差距過大,會導致社會嚴重動亂,如生產停滯國家動蕩,或如大蕭條,影響深遠?很簡單,生產停滯後,有效需求長期遠大於供給,那社會的產能將會被外部力量所擠占。同理,經濟危機時,有效需求長期小於供給,那社會的有效需求將會被外部有效需求給替代。

比如中國的產能在鴉片戰爭之前就因為英國販賣鴉片、缺少發展產業革命而受到嚴重影響,但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是在鴉片戰爭後才開始逐步衰落。為什麼?因為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產能已經被西方所擠占,在閉關下廣東熱絡的外貿就是最好的見證。為什麼在鴉片戰爭後才逐步衰落?因為鴉片戰爭,使得資本主義侵入中國市場,掠奪中國的財富,中國的有效需求因為財富收入下降而減少。

儘管供給能力不強了,但中國還有巨大的需求,儘管供給能力長時間處於落後狀態,但由此的供給缺口被資本主義列國所擠占,因而還是能維持社會穩定發展,直到有效需求被列強擠占。

兩種情況的結果,短期內都導致經濟對外部的依賴,中長期都會大力推動社會發展,縮小有效需求和供給的差距。

第三部分:擠占效應

兩個社會主體具備同等的產能和需求(供給能力),實力相當,則不會出現擠占效用。而若一個社會主體A的產能大於B,則會出現A擠佔B產能的現象,即A的產能能夠滿足B的需要,進而壓縮B產能的發展空間,B將會嚴重依賴A的產能。反之也一樣,一個社會主體A有效需求大於B,則A將會擠佔B的需求,壓縮B需求的發展空間,B將會嚴重依賴A的需求。

因此,只要一個社會主體供給或需求強於其他主體,必定會擠壓其他主體的供給能力或者有效需求。

第四部分:替代性

供給需求主要分為精神和物質兩大類。同時,精神類和物質類還有不少的細項,比如看書的精神供給、遊戲的精神供給,吃麵包的物質供給。

不同的細項具有替代性。比如吃麵包的供給也能夠用吃蘋果代替,看書的精神供給可用玩遊戲代替。

不同的大類之間也存在替代性,不過替代效率較低。比如吃麵包的供給可以替代聽音樂的供給。如果一個人有點飢餓了,他聽聽音樂就可能忘了。但很久不吃依舊會餓,而且可能會餓得更厲害,所以效率不高。

兩大類需求之間沒有明確界限,一項供給或需求可同時具備兩種性質。比如音樂餐會,可同時滿足精神和物質需求。

一個社會的產品整體的替代性,決定該社會產能(供給能力)的效率,可以判斷社會產出結構的合理性。

同理,一個社會需求的替代性,決定一個社會需求的有效程度。因為,這標誌著社會對產品的需求程度,決定著需求係數。

如果,一個物品,可以滿足人類多項需求,那生產這種產品,成本低,效用大,產能過剩的可能性就降低很多。

結語:一是社會主體具有供給和有效需求兩種影響力;二是有效需求和供給能力差距決定社會的變化速度;三是一個社會主體的有效需求或供給能力大於其他主體,就存在擠壓效應,擠壓其他主體的供給能力或有效需求;三是社會主體產出產品的整體替代性越強,產出效率就越高,社會主體的產出結構就越合理,越不容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shuozhuanlan

如有轉發意向,必先與本人聯繫。如欲約稿,請聯繫:asolioo@163.com


推薦閱讀:

法國經濟(一):重商主義傳統的前世
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濫用?——一個恐怕永遠無解的問題
世界名帥都賺多少薪水?卡納瓦羅的500萬歐元年薪在歐洲處於什麼水平?
自由的阿甘 2017 年 01 月 19 日的文章
印度經濟(八):靠天吃飯的農業

TAG:經濟學 | 經濟 | 經濟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