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融合的伊斯蘭風情
「It』s halal food!(這是清真食品!)」
這是我在飛往吉隆坡的飛機上聽到服務人員說的第一句話,也是這句話將我帶入了一個伊斯蘭風情編製的美麗夢境中: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清真特色小吃和國際清真食品標誌、穿著穆斯林服飾的人群不停地穿梭於地鐵和公交之間、現代建築和圓拱尖頂的清真寺共同打造著城市的坐標、再配上那悠揚又獨具西域特色的音樂……說到伊斯蘭風情,不少人會想到土耳其和馬來西亞,但是中國、印度、烏茲別克等13個國家也都有不少伊斯蘭景點,只不過在過去的十年內並沒有被系統地開發成旅遊資源。
可是在馬來西亞,領略伊斯蘭風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不少其他文化。比如在Pasar Seni地鐵站,左手邊是廢棄的伊斯蘭風格火車站和清真寺,右手邊卻是融合了中式元素和歐美國家建築風格的China Town(中國街),同時遠處雙子塔和吉隆坡電視塔的燈光也在夜空下多了一份寧靜。這就是馬來西亞,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同時又融合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國家。
融合的清真飲食文化
當汽車從機場到酒店,不停地穿梭在棕櫚樹和彎曲的山丘小道上時,華人司機就開始一直用他那並不算標準的漢語為我們熱情的介紹著吉隆坡頗具特色的清真文化,他說吉隆坡主要由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組成,他們都是穆斯林,所以在這裡基本上全都是清真食品。說著他就把一個打包的「Dim Sum」分給我們品嘗。雖然是生冷的,但很美味。看著我們吃的很開心,司機又補充說了句:「它就是來自中國,這裡的很多清真食品都是外來的、融合的。」
的確,仔細看來,「Dim Sum」似乎有些像國內的清真小吃「燒麥」,只不過不同的是燒麥的餡兒是羊肉,「Dim Sum」的餡兒卻是雞肉丸子,並且個小、皮兒也薄。後來一個當地人介紹才知道,「Dim Sum」是中式小吃的意思,發音很像粵語的「點心」,是鄭和下西洋時教給他們的,但是當地人做出來後的味道和樣子都有很大的變化,後來福建、廣東等華人來到馬來西亞才逐漸讓它變得流行。他還說這裡的中式小吃特別多,像湯麵、蝦餃等,一些逐漸演化成清真小吃,其餘的則只出現在China Town(中國街)。
其他國家的小吃在吉隆坡的出鏡率也並不亞於「Dim Sum」。在馬來西亞的幾天,幾乎每頓飯都能看見一個印度人在閃亮的鐵皮前不停地做著飛餅,而做好的飛餅前也總有兩三個黑色皮膚的人在等待;煮咖喱的鍋則更是普遍,走進雙子塔的飲食區,到處都是端著辣咖喱蓋澆的米飯或麵條尋找座位的人,七成以上的售賣窗口也都是以銷售咖喱飯和咖喱面為主,這其中也以印度人為主。
就連肯德基和麥當勞在吉隆坡的店門口也貼上了國際清真食品的標誌,其中一些非清真肉類在這裡換成了牛肉,排隊的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身穿穆斯里服飾。看來真如司機所說,馬來西亞的清真食品是融合的,他融合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飲食特點後,但同時還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隨處可見伊斯蘭建築
漫步在吉隆坡市街頭,無論是新舊王宮、天后宮,還是廢舊火車站、清真寺、商場,伊斯蘭建築元素尖頂可謂隨處可見,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吉隆坡中心廣場附近的夜景。夜幕降臨後,一彎明月掛天空,皓皎的月光照耀著中心廣場附近的一片伊斯蘭尖頂建築和擺攤出售特色紀念品的商戶,頗有《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阿拉伯國家的感覺;再晚些時候,大約8點左右,橘紅色的路燈、建築下面藍色的投影燈將這一片阿拉伯建築照耀成特有的夢幻顏色,與這樣寧靜的顏色相對稱,活躍的商戶和印度、阿拉伯等融合風格的音樂又使人有種穿梭的錯覺,置身其中,只一個字:美!
然而,就像馬來西亞的清真小吃一樣,吉隆坡的建築也頗具融合的特點。透過泛太平洋酒店的高層窗戶鳥瞰整個市景,新舊建築、尖頂和平頂建築交錯分布,遠處有尖頂的清真寺、商場,近處有原汁原味的居民樓和歐美風格的商場,其中最顯眼的還得說吉隆坡的標誌雙子塔。
而當你真正步行從吉隆坡中心廣場地區穿越KLCC(雙子塔地鐵站)到中國街的時候,你才會發現新舊尖頂伊斯蘭建築在這座城市的交錯,你才會發現伊斯蘭風格建築在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尤其是那一座廢舊的伊斯蘭風格火車站,它和不遠處的市內河是吉隆坡的源頭。
可是說到馬來西亞的源頭,似乎馬六甲更具代表性,這裡的伊斯蘭建築則更具備了融合的特點。看見馬六甲清真寺的尖頂,即使你不懂阿拉伯語也能猜出這就是清真寺,然而尖頂下面的屋脊卻是中國元素。導遊強調說,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的文化發源地,融合的文化也是從這裡最先體現的:「這座清真寺的屋脊就是鄭和的功勞,他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帶到了馬來西亞。不僅如此,娘惹街也是充滿中國特色的街區,這裡面也有清真寺、印度廟和中國建築,除此之外,不遠處的荷蘭紅屋和古老的基督教堂也是馬六甲融合建築的代表。」
融合的氛圍和習俗
除了飲食、建築,馬來西亞的服飾、語言等習俗也都頗具融合性。上午9點和下午6點,吉隆坡的地鐵里擠滿了身穿阿拉伯服飾和現代服飾的人,不少女性戴著頭巾、有些甚至還在鼻子下面掛一個掛墜,男士有些身穿白色阿拉伯長袍,有些穿著伊斯蘭風格襯衫,當然不少人士還是選擇了適合上班的西方服飾。
在路上,有人一語不發地看著英文或中文的書籍,也有三五成團的用英文聊天的人。和一華人上班族聊天,他介紹說工作場合,大家都使用英語,但是回家後華人就會選擇用中文交流,馬來人則選擇馬來語。他還介紹:「吉隆坡人會說兩三種語言是很正常的,這和融合的氛圍有很大關係,因為小的時候除了要學習英文外,還要選擇自己的語言學習,比如華人一定要學習華語,馬來人一定要學習巫語。並且現在的招聘啟事中,很多工作都是要求懂兩到三門語言的,比如英語、華語和巫語。」
在吉隆坡的書店,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佛教等宗教書籍,繁體中文、英文書籍也都分開放在不同區域,各種語言的學習光碟也不停地在書店電視中輪流播放,總之,在吉隆坡,中國、印度、歐美和馬來西亞本土的文化交匯在了一起。
乘坐著馬六甲的遊船,穿梭在歷史文化源頭的故鄉,放眼望著兩岸掛著中國鄭和、荷蘭傳教士畫像的商店,聽著抱著吉他、用英文和中文演唱自己人生經歷的流浪者,偶爾一個騎著中國70年代28大自行車的歐美人出現在眼前,只有一種感覺,我到了一個以伊斯蘭文化為主,但是同時又融合了中國、印度等其他國家文化的國度,我用旅行的方式近距離接觸了這曾經多次出現在頭腦中的風景,讓這伊斯蘭風情印在了我的記憶中,久久無法忘懷……
—END—
推薦閱讀:
※我是一名漢語無神論女生,男友是回族穆斯林。我們有未來嗎。如果我為了他信教除了不吃豬肉有別的要求嗎?
※沙特為何成為中東「叛逆者」公開與以色列站在了一起?
※眼裡的「中阿之軸」改了,心中的「精神祖國」改了嗎
※張鐵志 | 荷蘭的民粹主義風暴會繼續嗎?
※伊斯蘭教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