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電影雖普通,但其展現的教育焦慮卻真實存在
《起跑線》電影一般般,
看似在批判印度教育體系的黑暗,其實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終歸還是以輕喜劇的基調做故事鋪陳。
學區房、教育資源兩級差異、階級鴻溝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印度社會問題,也一樣是我國的大問題。
《起跑線》電影本身雖沒有多好,但卻展現出了當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
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導致貧窮階級的上升路徑越來越窄,
即便是最公平的高考制度,也越發難得有寒門貴子。
近年來因為親子類節目的火熱,大批明星子女走進了普通觀眾們視野,教育鴻溝則凸顯得更加明顯,
王中磊兒子威廉,能用英文流利地與人對話;
黃磊女兒黃多多8歲時,就在《爸爸去哪兒》中,以驚人的情商與聰慧驚艷了全國觀眾。
9歲為法國動畫電影《小王子》配音。與爸爸一起去參加電影《圓夢巨人》首映禮,現場大秀英文和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對話毫無壓力。
10歲就能用英文寫劇本。
澳門賭王之子何猷君,18歲拿到了牛津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21歲考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金融碩士,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學生。
2018年參加《最強大腦》以21秒的成績,拿到數字華容道環節的第一名。
柳傳志之女柳青,北大畢業後進入哈佛深造並獲得碩士學位,隨後入職高盛,逐步晉陞為高盛亞洲區董事總經理,現任滴滴出行總裁。
太多這樣的富二代星二代,含著金鑰匙長大,但他們並非成為我們想像中的紈絝子弟坑家敗業。
他們在獲得頂級教育資源後,比一般人更風趣幽默、尊重他人、包容多元,他們的風範與教養早已超過了他們的父輩,成為了人群中最閃亮的星星。
當這些富二代越來越多的曝光在我們視野中時,也加劇普通家庭對教育資源的焦慮,
就如《起跑線》中父母對孩子未來的焦慮一樣,要上好學校,要買學區房,要說英語,要表現有教養,要給孩子上各種學習班,
接受更好教育的孩子成材概率比普通教育要高得多,
而貧民窟的子女,即便能通過教育政策入學優質學校,也無法承擔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比賽的費用開銷,大多數貧民子女都因此而讀不了幾年就匆匆轉學。
現實中則更加殘酷,
僅僅學區房和戶籍制度就能難倒千萬家庭,而即使磕破腦袋進了優質學校,等待家長的也是更大的壓力,
其他孩子都在上各種補習班課外班,
其他孩子寒暑假都去國外參加夏令營,
其他孩子不僅僅能說得一口流利英語,連第二第三外語都已經熟練掌握,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和激烈的競爭下,普通家庭已經被擠壓得步履維艱,
下圖是帝都海淀某頂級小學課堂照片,隔著互聯網我都能感受到這些家長的焦慮與壓抑,
以上還是進入優質學校的幸運家庭,絕大部分的家庭是砸鍋賣鐵都進不去的。
正因為教育的好壞能改變人的一生,所以無數父母甘願付出一切也要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但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讓我們爭先恐後的要晉陞到上流階層?
為什麼很多歐洲國家的人民並沒有表現出如此強烈的要改變自己階層的慾望?
我想最近流傳度非常廣的《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篇文章揭露了我們社會中更深一層的焦慮。
文章之所以擁有如此大的受眾群體且獲得迅速傳播,因其它販賣的焦慮恰是時下每個人正面臨的境況。
在我們社會中,你不成功就意味著失敗,你不富貴就意味著貧窮,你不進取就意味著墮落,沒有中間地帶,
如果你在中間,那麼意味著你隨時會跌落到更下層。
這種焦慮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社會對很多基本民生問題缺乏完善的保障,
隨便一個重大疾病,一場意外事故,一次裁員,一場金融風暴就可以將中產階級推向深淵。
正如年初火爆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很好地詮釋了中產階級甚至是高產階級被生活折磨得疲憊不堪萬念俱灰的。
跌落社會底層是更加可怕的,喪失競爭資本、缺少機會、不被尊重、甚至遭受歧視。
缺失了的這層社會保障,讓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向上爬,讓自己的後代向上爬,並祈禱著命運之神的眷顧。
推薦閱讀:
※躲過中國教育的焦慮,也難逃過國外教育的瘋狂
※焦慮的身份——《身份的焦慮》
※焦慮症心理分析:擔心自己會生病
※為何焦慮:無非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