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早的「起跑線」
有人將孩子比作上天的神靈與星辰,有人相信孩子的眼睛裡承載著未來和希望。就像在花蕾上灑滿晶瑩的水滴,給嫩綠的小草灑下燦爛的陽光,我們都願意將自己全部的關注給予孩子。
大家可能大部分是有孩子做父母的人,在家裡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覺得特別的黏人?他是不是一發現父母親不在身邊,他就開始大哭大鬧,不肯停下來?他是不是特別的不願意離開他經常呆的那個熟悉的家庭、環境?
他也很少願意去在外面跟小夥伴交流交往,顯得畏手畏腳的,很難去探索一個外界的一個世界,如果你的孩子面臨的這些問題,那麼,可能我們就在面臨著孩子的依戀的問題。
依戀是嬰兒和撫養者,撫養者主要是指母親,他們之間的普遍存在的一種關係。
這種關係表現為嬰兒傾向於保持和撫養者主要是母親的接近性,但嬰兒感覺到依戀對象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會感覺到安全和放心。當依戀對象離開的時候,嬰兒就會覺得焦慮不安,害怕,甚至沮喪和憤怒。具體的就可以表現為孩子跟母親在一起的時候,是願意跟他親近靠近,還與他分離的時候,他有反抗。
大家經常會會提到安全感,有時候說我安全感不足,我經常會在人際當中,或者在婚姻、親子過程中,我覺得我安全感不足,覺得孩子安全感不足,其實這個安全感都跟我們的依戀有關。
只有依戀發展的好的或者是依戀模式比較正常或者比較良好的,安全感才會充足。就像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和認真對待下健康成長的心靈,能夠被足夠的去愛護和呵護,那麼他的安全感就會充足的,他內心裡是對周圍環境或者是對人際沒有畏懼感,或者是不會感覺到壓迫或者被拋棄這種感覺。
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那他覺得前方有困難,或者有不能夠達到的目的的時候,或者他覺得有有危險的時候,會回過頭來尋求媽媽的幫助。那時候雖然不會說話,他可能會伸著手、回頭,張望著母親,希望她給予安全和支持。
那麼,依戀是怎麼形成的呢?依戀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在嬰兒早期,在與主要的撫養人之間的互動中形成的。一定的研究表明,依戀一般在嬰兒出生後的六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在兩歲的左右形成。
依戀形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0-3個月,這個時候稱為無差別的反應階段。
這個時候我們會看到孩子孩子無論是跟母親接觸,還是跟陌生人接觸,都會笑,大家一抱新出生的孩子,你看他多喜歡我呀他都沖我笑。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是沒有形成依戀的時候。孩子的面孔識別或者是對親人、對母親是沒有太強的依戀,分不清的。
第二個階段:選擇地反應階段。
這個時候,嬰兒更傾向於對熟人,有微笑,尤其是對母親,我們發現在大概3到6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他就會選擇你。陌生人抱孩子,他會哭會鬧,他會要媽媽。這個時候有一些初為人父母的家長可能會說,你看這孩子大一點了,反而嬌氣了,或者是反而挑人了。
其實這個是孩子正常的一個心理發展階段,到了這個階段,說明他成長了,他其實是能夠識別自己的親人,能夠有反應,也是他對自我的一種保護。
第三個階段:就是6-3歲,這時候嬰兒對母親的存在更加關切,形成了專門的對母親的情感。
這個時候,6-3歲的孩子,他們往往會非常的粘母親,要求母親不光是抱一抱或者是餵養,很多時候在情感上與母親非常大的連接,所以說很多初為人母的女同胞們也會在這個階段,覺得非常的辛苦。辛苦不光光是體力上,比如說早年要餵奶啊要哺乳啊。但是在精神層面,在情感上面,投入更多的給予孩子,所以這個時候也是嬰兒依戀關係建立的一個重要的時期。
依戀關係是在三歲之前,大概形成一個基本的框架。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沒有形成過心理依戀關係,那麼,孩子的心理異常發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種孩子的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會性發展,比如,與人交往、關心他人等方面的性格更容易出現冷漠、拒絕他人、殘酷無情、神經質等消極的、異常的現象。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那些遭遇拋棄的孤兒,往往容易出現自卑、冷漠、無情等負面的性格特徵。
如果在兒童依賴形成階段,媽媽能夠給予很好的關注,兒童就會形成安全型依戀,即他們能夠在與媽媽的親密與獨立中保持平衡。媽媽離開,他們雖然有壓力,但還是可以去玩自己的,等媽媽回來了,和媽媽依舊親密。
因此,我想告訴父母們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和心理控制力的大小,不在於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於父母智慧有多少,更不在於父母事業有多成功,只在於父母為孩子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於父母在孩子依戀時期(0至12歲)的陪伴有多少!
希望家長能意識到安全依戀的重要性,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贏在人生最早的「起跑線」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養個孩子這麼累?
※家裡只有兩個女兒是什麼感受?
※寫給你的信之三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為什麼80%的職業女性都夢想當全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