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西方繪畫史 (六)——印象派

時間:19世紀中期。

思潮:當時繪畫界的「權威」機構把持了主流輿論,如巴黎沙龍,英國則有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等。一些平民畫家即便很有才華,得不到「學院派」的認同也很難出人頭地,就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科舉制後期僵化了之後,要考八股文一樣。

所以,1850年-1900年這半個世紀的思潮,中心思想都在於如何反學院派的死板,僵化,強調自然。

51. 前拉斐爾派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1850年幾個年輕畫家成立的組織。他們的理念如上面說的,就是反對「八股」,強調自然,「真的有東西要表達的時候才畫畫」,「只畫自然、真實觀察到的東西」

不過,我覺得以上的「組織宣言」還是聽聽就好。其實有點中二病。反對學院派,有一定道理,不過人都是這樣的,有權力就腐化,年輕的時候肯定都反權威,等幾十年後自己變權威了,又會想方設法打壓年輕人。

無論政治界還是繪畫界,甚至任何行業,都一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這樣。

所以為什麼繪畫這個行業,經常要等畫家死了幾十上百年,才會火起來,因為跟他同一輩的人全都死光了啊,那些因為自身利益而批評,詆毀的聲音全都消失了啊,後世的人們才能用客觀中立的眼光,純粹的評論畫。

我們來看幾幅代表作,埃弗里特·米萊斯的《奧菲莉亞》,其實還是挺漂亮的,擁有自成一派的特色。

霍爾曼·亨特

馬多克斯·布朗 Pretty Baa-Lambs. Browns mistress Emma and second daughter Cathy

看了他們派的幾幅畫之後,你們有什麼感覺?

其實和他們的宣言十分地不搭。

我來試著總結下他們的特點吧。

1.最明顯的特點,顏色飽和度非常高

懂得照片調色的人應該都知道啥叫飽和度。不過我想1850年的時候應該還沒這個概念。

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把顏色弄得"unpleasantly intense luminosity" .

現在修圖也沒有人會弄這麼高飽和啊,一點也不自然。

2.人物很不自然,甚至有點恐怖感

我不是專家,也不太清楚要畫出「恐怖感」,需要著重什麼細節or畫法,但他們派的作品就莫名其妙給我這種感覺。試看下面的作品:

。。。。

我怎麼覺得自己是在寫恐怖故事呢。我看過一個理論,「恐怖感怎麼產生」,大概就是不協調感導致。那就證明了這一派的畫技「不夠協調」。


52. 卡米耶·柯洛 Camille Corot 法國風景畫家 19世紀中

說是他畫風最具特色的是樹葉畫成「羽毛感」,且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風景畫家」,我跟其實覺得也就一般般。

維拉達福瑞小鎮

53 弗朗索瓦·米勒 Fran?ois Millet 「拾穗者」 19世紀中

窮困的小子,也跟很多法國畫家一樣,很喜歡往盧浮宮跑,為了一頓飯,一晚住宿,都要賣畫來換(難道一定要被迫到這份上,才能激發靈感嗎,很多畫家一生窮病交加,唉)。

後來下定決心不再為了錢而畫自己不喜歡的,就移居到了巴比松村(其實就是一個貧窮偏遠的小村),一住就住到去世。

現實就是,他是住不起巴黎,所以才躲到農村去,就這樣默默無聞畫了一輩子。

但後世的人把這群在巴比松村的畫家捧為「巴比松畫派」,把米勒捧為「法國人民最喜愛」的畫家,不知道米勒泉下有知會不會冷笑:

都是這麼虛假的嗎?活著的時候是如何受盡法國人民的人情冷暖的?死後莫名其妙就成了「法國人民最喜愛」了?

後來其實主流也承認了,「巴比松畫派」,「巴比松七星」這種很中二病的稱號,都是為了當時旅遊宣傳需要,其實根本沒什麼畫派,就是一群窮困而又熱愛風景畫的畫家住在一個村而已。

只不過群眾們可沒有這樣的「淘汰錯誤知識」的能力,已經成型的東西,民間就會以訛傳訛下去。於是巴比松畫派這個稱呼就一直流傳至今。

The gleaners 1857

The Angelus

54 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現實主義畫派掌門 19世紀中

前面那些口頭上「反對學院,追求自然」的我認為還是比較假,只有庫爾貝才是真的。

他的名言是「我從來不畫天使,因為我沒見過他們」。

一句貌似在描述自己畫風的話,實際上打臉了整整一個中世紀的虛假的宗教,我喜歡。

3.5米乘6米的大畫,《畫室》

Sleep, 1866

55 馬奈 édouard Manet 「現代藝術之父」 19世紀末

出生在有錢人家,老爸是巴黎的法官,比米勒幸運多了。小時候常待在盧浮宮不費勁,青年時期又環遊歐洲了3年。

從馬奈開始,顏色逐漸開始變得深,厚。不再像古典畫那麼精細,雕琢,而很像是隨手一撇就撇上去的感覺。

按他們的說法,就是「花少一點時間完成polish(潤色)的部分,多花點時間呆在戶外感受真實」。

某程度上來說他們也沒有錯。因為古典畫經過了幾百年,確實沒什麼創新,尤其是題材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反反覆復就那麼些破宗教題材。

人類很多領域都是這樣,總是重複著「繁雜-簡單-繁雜」的循環,比如政治,就是這樣的循環。政權總是從一開始的輕徭薄賦,慢慢發展到橫徵暴斂,然後被推翻,又重新回到簡單。

印象派的基調就是簡單,把學院派過於強調技藝而靈魂空洞的畫捨棄掉。

但後來又矯枉過正,到了20世紀初那一代畫家,「化繁而簡」過了頭,連老祖宗的基本功都丟的差不多,這又有點過了頭。

就好像中文一樣。當初推廣簡體字,讓筆畫少一些,本來是好事。但是化繁而簡過了頭,連帶著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剔除了,導致新一代的年輕人這方面非常缺乏,這就糾正過頭了。

20世紀初那一代畫家正好就是這樣的「年輕人」,所以那時期的畫整體我都不太喜歡。

(很多領域都有這現象,比如說音樂,19世紀末也講化繁而簡,結果幾十年過去了,古典樂就徹底失傳,後來的人再也寫不出來)

馬奈這一代畫家,還保留了古典繪畫的基本功,同時又追求內容的創新,所以印象派是一個最後的輝煌期。

如這一幅,內容就非常現代了,甚至今天還能見到這樣的景象。但是畫功一點也不差。

女神遊樂廳的吧台, 1881

然而有的畫,畫功明顯一般,但後世硬要誇為創新,這就有點皇帝的新衣了。

例如這幅吹笛男孩,主流把它吹成了馬奈的代表作。你看這褲腿,連立體感,透視法都沒了,跟小孩作畫一樣,有什麼值得誇呢?為了誇而誇,這就很假。

而且就這個題材,有值得「簡化」的必要嗎?就一個肖像畫。如果要畫一幅幾米乘幾米的大畫,為了表達主題而省點時間,簡化掉還能理解。

不過,我批評的不是馬奈,我批評的是那些故意把一般作品故意誇為好作品的評論家們,正是由於他們的指鹿為馬,使得後世的審美觀念錯亂,讓邏輯思辨能力差的大眾們也跟著指鹿為馬。


56 德加 Edgar Degas "芭蕾舞畫家」 19世紀末

嚴格來說德加屬於寫實主義,後來因為視力不好,就越畫越糊了,模糊的糊。

馬奈和德加兩位,屬於古典到印象的過渡時期代表,他們初期的畫作都還表現出一定的古典功底,只是題材上畫contemporary的題材而已。

57 莫奈 Monet 印象派掌門之一

這一位確實是大師。「印象派」一詞,就是源於他的名畫《印象,日出》。

他一系列的「同一個景色,不同時間的光線」作品,可以看得出他對光線有著長期的鑽研和苦功,才最終形成他的個人特色。

「因為我要著重光線的變化,所以我不重視輪廓」和「因為我要學印象派,所以我故意畫的很糊」是兩種level,後者是邯鄲學步,前者就是莫奈。

Woman with a Parasol

58 雷諾阿 Renoir 印象派掌門之二

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莫奈的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畫。不過後來兩人各往不同的方向修鍊,莫奈專註於光線變化,自然景色,雷諾阿則喜歡捕捉都市裡人們的小確幸。

他的畫無論是室內的人像,還是戶外的,都洋溢著歡樂,和諧氣息。

後期他的畫風又重新向古典技藝靠攏,人物的輪廓重新變回比較清晰的形態,但同時又保持住他自己特有的用色和「幸福感」。

這就屬於高手進入化境的階段,沒必要「因為我是印象派掌門,所以我所有的畫都必須畫模糊」,使用任何技術,都能畫出自己強烈個人特色。

而且我個人覺得,畫女體其實真的沒必要畫模糊,清晰就很美。像莫奈那個方向,為了捕捉瞬間的陽光變化,建築物就畫模糊一點,就可以理解。

59 保羅塞尚 「現代繪畫之父」

印象派重視色彩的瞬間印象而忽略物體的輪廓,塞尚反之,他很重視物體的「體重感」,而且矯枉過正,不單單是恢復了輪廓線,而且把物體畫成一塊塊樂高的感覺,讓你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塊物體」。

他既不喜歡莫奈和雷諾阿們,又畫不出古典的真實,他說自己欣賞庫爾貝,但庫爾貝畫的真啊,人家只是反對成天待在室內作畫,不去接觸自然而已。

總之,他畫的樹木是這樣子:

畫的樓房是這樣子:

總之,給我感覺就是越畫越「樂高」。

但有趣的是,他啟發了後世了兩大畫家,一個繼承了他的「色塊」,另一個繼承他的「方塊感」,就是後來的「野獸派」和「立體主義」。所以他莫名其妙就得了個「現代繪畫之父」的頭銜。估計又是「泉下有知,哭笑不得」系列吧。

用簡單的話總結,塞尚的風格是「很堅硬的方塊上,加上了「impressionist effects」(印象特效)」。有人說這是一種創新,我就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好,見仁見智了。

而且這也是個哲學問題,醜陋的東西如果創新出來,有意義?還是沒意義?沒有答案。

60 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 點彩畫派掌門(Divisionism)

非常可惜,年僅30就因病去世了。

他自己通過研究當時新的色彩理論,發明出這種用一個個單一顏色的小點湊成完整的畫的手法,因為人類的眼睛本來就有混色的能力。可謂天才。

他的人體畫非常秀美,風景畫更是產生一種純白無瑕,非常寧靜的感覺。

也許是因為他作畫本就抱著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去研究,去畫,「有條理」產生出來的東西,永遠都是比「混亂」要高級的。

人類的進步,本質就是從大自然的混亂中找到規律,找到條理,才發明了這麼多科學,機械。對比塞尚(他其實已經算好的了,後世還有更垃圾的),對比20世紀那些所謂狂野的作畫方式,腰上綁一根大筆然後瞎晃悠在地上踩出一幅「畫」的,這種因為「混亂」而產生的假作品,簡直可以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

所以,我喜歡秀拉,以及他的嚴謹且美的畫風。

61 梵高 VanGogh

討論梵高很有意思,因為他是一個高熱度,「自帶流量」的人物。尤其最近又有了他的電影,就更加多無知的新粉會湧進來,莫名其妙地吹捧一番。如前段時間電影上映,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在朋友圈裝B,就如同每年4月1總有人發朋友圈借張國榮來裝B一樣。

這樣的人物,不可避免地會被過譽,因為群眾根本沒有理性分辨的能力。出現頻率高,被討論得多的,很容易他們就自然而然覺得是top的。

公正地說,梵高也是有一些好作品,例如他的幾幅星夜和麥田的作品。確實有印象派的神髓,即「表達當下的光線而模糊掉物體」。

《羅納河上的星夜》

但我前面也提到了,有些不該模糊的物體,例如室內肖像畫,就這麼簡單的基本功的東西,畫得像就是好,畫得不像就是水平低,模糊個屁?

梵高其實是一個基本畫功很不足的畫家,也不能怪他,因為他貧窮,生活過得也不順,但還至死熱愛畫畫,可以當做一個勵志故事來拍,就像阿甘一樣。(也許這是為什麼後世要炒作他的原因)

但我們必須把「勵志」和「優秀」分開。就像看好聲音,看歌手,老師改卷高考作文,你不能因為他在那賣慘,就給他一個第一名吧?同情心可以有,但跟理性打分是分開的兩件事。

61 雷東 Odilon Redon 象徵主義掌門

他的主張是依靠想像來畫畫,而摒棄掉真實看到的東西。簡直和庫爾貝是徹底相反的道路。

不過這樣也好,他說明了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去做,至少不假,不會被後世指鹿為馬。

簡單理解,就是他要畫一些夢裡才看得到的景象。

《獨眼巨人》

62 高更 Paul Gauguin

他主張畫畫要用記憶中的一種創造,而不是通過反覆寫生而直接獲得的知覺經驗的東西。

說白了又是反智,反進步,和上面的雷東沒啥區別。只不過用一種更裝逼的語言說出來罷了。

說實話,我覺得高更能出名,完全是因為他跟梵高的緋聞,「蹭了熱度」,以及他有違常人,跑去大溪地島度過後半生的行為。他的畫……實在是不敢恭維。


推薦閱讀:

保羅·塞尚,現代藝術之父
印象派畫商保羅·丟朗|一個傳奇藝術經紀人的故事
如何評價莫奈的《睡蓮》?
19世紀現實主義 | 從庫爾貝到馬奈
名畫賞析《船上的午宴》雷諾阿人生40才開始

TAG:印象派 | 藝術 | 美術 |